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来论争鸣:领导干部的手机号,到底要向社会公开吗?
分享至:
 (573)
 (2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廖德凯 2016-11-26 05:30
摘要:今天更紧要的任务,是将重心转移到如何制度化保障群众利益上来,而不应让群众将办事寄托于遇上个“好领导”身上。这种“青天情结”,虽然从官员个体来说难能可贵,但从制度上来说则和法治政府建设格格不入。

 

近日,四川眉山市《眉山日报》在第二版公布了该市各区县县级四套班子全体领导班子152名成员的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该市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做法一方面是为了民众更方便地表达诉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领导干部更直接地了解民意。

 

公布官员号码并不是眉山“专利”,多地在公布官员号码的路上已经探索了多年。不过,与当地官方的积极评价相比,舆论对此事的评价则显得复杂了许多。有的人为之叫好,认为这是走群众路线的好做法好经验;有的人赞称此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应有之义;有的则担心,这种方式会不会因领导太忙而流于形式;有的则质疑,这就是一种作秀。

 

意在减少沟通成本,拓宽群众表达意见、提出问题渠道,以及领导干部直接了解民意的举措,收到颇为复杂的评价,其中不乏尖锐的声音,大概是这一举措在运行多年之后为当地始料不及之事吧。

 

就事论事,说此举为“作秀”自然不实,毕竟电话号码在这里公开,打或者不打,它都真实存在;而且就当地的初衷来看,其用意不可谓不好,运行多年,想必也有着不少解决实事的实例。

 

不过,从现代政府的运行规则和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来说,有关各方各司其职、依法运行,而不是将问题交到领导干部的电话里,恐怕才是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布官员的手机号码,不应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标配,而只应当是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补充。

 

勿庸讳言,当前基层办事生态、办事环境确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规范、甚至不依法的现象,从官方“八成上访者有道理”的表态中,便可以看出问题的普遍性。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掌握政策和法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办事规则不公开,事务处理不透明,有问题不知道找哪里、怎么办,从而产生大量“后遗症”。而在领导“批示”后,往往这些问题又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解决。这是更吊诡的。

 

可见,正是我们在执行阶段更多地是“按领导要求办事”而不是依法办事,才造成了目前凡事找领导的特有景观,也是公布领导干部电话的办事生态背景。

 

在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市民的工作、生活有任何需要公共行政部门解决的时候,都可以得到规范化、程式化处理,按照相关“程序设定”走下去即可。“找领导”基本没有必要,因为领导即便有指示,但在办理过程中,也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一方面,工作人员的行为甚至态度在法治轨道中运行而不失范,另一方面,健全的机制,可以及时对工作人员的失当行为进行纠正。而群众在各种事务办理时,按照公开的规则进行,如果真遇到现有规则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制度程序进一步求解,不需要找领导“特事特办”。

 

另一个问题则在于,公布领导干部电话,特别是公布当地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电话,不太可能由本人亲自接听。事实上,领导干部事务之繁忙,往往超出常人想像。公开的手机号,最终只会变成“市长热线”,由特定的秘书机构或专人进行接听和处理。况且,这种处理是基于群众电话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反馈,依然要有司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核实。但多了秘书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指手画脚,且有相关督办机制进行考核,又可能会对相关机构依法行政造成困扰。这样一来二去,事情反而越搞越复杂,甚至节外生枝。

 

这样来看,公布领导干部手机号码,初衷再好,也不是正道。今天更紧要的任务,是将重心转移到如何制度化保障群众利益上来,而不应让群众将办事寄托于遇上个“好领导”。这种“青天情结”,虽然从官员个体来说难能可贵,但从制度上来说则和法治政府建设格格不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