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诗人洛夫来沪展书法:中国文化使我活得丰富尊贵
分享至:
 (2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6-11-22 18:35
摘要:《水墨微笑——诗意书法作品展》于11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图书馆亮相,展出洛夫诗意书法57件,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

“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前不久电影《大鱼海棠》热映,海报上的这两句诗也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和共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洛夫还是一位书法家。这次,洛夫带着他的《水墨微笑——诗意书法作品展》来到上海,“上海是文学、艺术都很繁荣的地方,我也来拜拜码头”,洛夫笑着说。

碧云天黄叶地

 

洛夫本姓莫,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岁时离开大陆到了台湾,1996年移民加拿大温哥华。洛夫写诗、译诗、编诗,先后出版了《时间之伤》等11部诗集。

江湖水说两地愁

 

洛夫的书法体现了“书中有诗,诗中有书”,其独具结构特色及形式之美的诗意书法与内涵的美学哲理相得益彰,所表达的思想性,人文性与审美情趣别具一格。作为诗人,为何还要研习书法?洛夫表示,自己在加拿大生活了二十年,面对异国时空,时时有一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失魂落魄。所幸,每日与王羲之、杜甫、李白等人的作品为伴,血脉中流转不息的中国文化充实着他的创作心灵,发展出更自由、更多元的创作路线和个人风格。洛夫说,自己坚持的核心价值是创新,但同时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从中发掘诗歌美学元素之外,也沉醉于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探索中,“中国文化使我活得丰富、尊贵、理直气壮。”

众荷喧哗

 

如何做到“书中有诗,诗中有书”,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洛夫进行了专访。

 

上观新闻: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书法的?

洛夫:二十多年前。我学习书法已经很晚了,按照一般人的概念,应该从小练起,但我在台湾工作时很忙,很少用毛笔写字。有次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历代著名书法家展览,我去看了两天,很激动。后来有朋友说,你也可以练习书法。受了他们鼓励,我开始临帖、拜师。起初把书法当做副业,后来才把它当做另外一种美来追求。我觉得一个诗人、作家,应该有第二个艺术生命,诗和书法代表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创作,它们是我毕生的两大追求,也是我不断寻找的精神家园。

 

上观新闻:一般书法家喜欢写古典诗词,用书法写新诗会矛盾吗?

洛夫:很多人问我,你是个很先锋的诗人,写古老的书法,是不是一种矛盾?我说,表面上看是如此,但我觉得书法是一种美的创造,一种艺术空间的创造,凡是有创意的东西都是超越时空、万古长青的,比如现在读王羲之、怀素的作品,还是觉得气韵生动、有魅力,他们创造的传统美也是现代的。不论是诗歌还是书法,我所追求的都是创造性的永恒之美。

 

上观新闻:您的书法艺术追求和您的诗歌理念是否一致?

洛夫:写诗和书法的美学关系很接近,最相通的就是,诗歌有一种想象的空间,书法则有留白,空白的部分也许比写出来的更重要,就像诗歌里的言外之意。此外,诗歌和书法都有节奏感、韵律感,诗歌重视韵律,在书法里也有这种节奏,比如快慢、浓淡等,这是书法和诗歌相通的概念。

 

上观新闻:《爱的辩证》里面的名句被电影《大鱼海棠》用作海报,有什么感想可以分享的?

洛夫:我听朋友说过这件事,但是对方在用的时候并没有跟我打过招呼,在引用时不注明出处的话,其实是侵犯版权的。我希望在引用时至少通知我一声,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上观新闻:对鲍勃·迪伦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您怎么看?

洛夫:鲍勃·迪伦的作品也许反映了社会某个阶层的想法和生活情况,但它毕竟不是文学,也不是诗歌。诗歌有它更高层次的含义,有意境、韵味,但他的作品完全谈不上。歌词有社会效应,也许可以帮助别人抒发情绪,但以诗歌的文学眼光看,是不大适当的。我发现,近十多年来,整个世界的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通俗和高雅的文学艺术已经打破界限,再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鲍勃·迪伦的得奖恐怕对此影响也会很大。

 

上观新闻:所以,写诗也应该多从传统、高雅的艺术,从中汲取养料?

洛夫:我经常在说,西方的民族和东方民族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而言,传统的东西可以成为被借鉴的力量。一个作家要求得发展和壮大,需要自己本民族的根,文化的根不能断绝,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内文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图片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ljnjf@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