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大国博弈的影子:世界历史上的“棉花之战”
分享至:
 (3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文斌 2021-06-05 06:17
摘要:“棉花”的全球简史。

前段时间H&M语出惊人,造谣抵制新疆棉花,原本不起眼的棉花突然映入人们的眼帘。棉花确实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但棉花如今仍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而围绕这种被称作“白金”的植物,近代人类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明争暗斗。

英国与印度的棉花大战

英国引领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英国是传统的养羊大国,是欧洲重要的羊毛产地。自15世纪中叶起,英国人不再单纯地出口羊毛,而是大力发展毛纺织业及其贸易。英国羊毛和呢绒成为欧洲国际贸易中的一宗主要货品,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支撑起英国的经济命脉。然而,一个新的挑战降临在英国面前,对手不是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而是远在亚洲的印度;挑战的不是军事,而是棉纺织业。

5000年前印度已用棉花纺线,14世纪印度棉织品远销非洲,而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成功到达印度,被色彩丰富和质量优良的棉织品所震惊。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令英国消费者为之倾倒。印度高质量的棉织品源源不断地来到欧洲,单1684年印度就出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印度莫卧儿帝国控制了全世界1/4的纺织品贸易,每年税收达到1亿两白银,是同时期明朝税收的十几倍。莫卧儿帝国获得流水一样的财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英国毛纺织品受到严峻的挑战。之前与占据着输出品王座的毛纺织业相比,英国棉纺织在制造工业中的地位很低。162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了约5万件棉纺织品到英国,40年后,这个数字涨了5倍。最终英国依靠技术才扭转这种局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端,且肇始于纺织业。1733年,英国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新的织布工具——飞梭,纺织工效提高1倍多。1764年,英国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纺纱工效随之提高了十几倍。1769年,钟表匠阿克莱发明了一种以水力为动力的纺纱机,初步解决了动力问题。1771年,罗伯特·凯伊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英国第一家水力纺纱厂,被认为是近代机器大工厂诞生的标志。英国人创新热情高涨,印花、漂白、染色等技术不断涌现,净棉机、梳棉机、卷线机、整染机等机械发明比比皆是,科技推动着英国棉纺织效率和质量交替上升。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原有的动力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急需一种新的动力。1784年,瓦特成功研制出万能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机械化时代,英国棉纺织业如虎添翼。18世纪末期,英国棉纺织业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1800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其出口总额的25%,1828年达到出口总值的一半。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的中坚,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英国纺织业大爆发,犹如一个黑洞,需要有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料来填满。1781年,英国制造商纺纱消耗了510万磅原棉,这是他们84年前纺纱量的两倍半,棉花价格随之大幅上涨,涨到10年前的2到3倍。9年之后的1790年,英国纺纱产量又增长了6倍。到1800年,纺纱量再次近乎翻倍,达5600万磅。欧洲本地很少生长棉花,奥斯曼土耳其曾是欧洲主要的原棉供应地,但到1800年前后已无法满足这种爆炸性增长的需求。

印度是世界棉花产业的古老发源地,无疑是英国最好的棉花来源地,但是棉花议价权掌握在印度的棉农和织工手中。随着英国对印度的征服,英国在印度不仅获得了所控制土地上棉花和棉纺织品的议价权,而且将印度大量种植粮食的土地更改为种植棉花,以各种手段鼓励印度种植和出口棉花,摧毁了印度农民以粮食种植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英国人在印度大力推广棉花种植,1810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引进美国棉籽,1816年将惠特尼轧花机运到孟买,在提高了印度棉花供应量的同时,也摧毁了印度手工纺纱业。1811年,英国从印度进口棉花仅160包,7年后的1818年进口量就高达127124包。之后,英国在印度建立更多农场种植棉花。1853年,英国人获得孟买东北约300英里的贝拉尔,印度总督达尔豪西勋爵夸耀地宣称:“英国取得了印度大陆上已知最好的棉花地带,开辟了一个巨大的供给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弥补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制造业的原料不足。”

早期,印度本土精细加工的高端棉布尚能保持一定优势,随着英国棉布质量不断提高,到18世纪后半叶,英国不仅不再从印度进口棉布,而且把印度当作制成品倾销地,在高端市场上彻底打败了印度棉布。1800年至1801年,从孟加拉出口到英国的棉纺织品仍有140万英镑,仅仅9年后的1809年至1810年,孟加拉出口的棉布就降到了33万英镑,而且此后继续快速下降,相反,从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量快速上升。1814到1835年,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3/4,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长了62倍。1850年,英国加工了全世界46%的棉花。英国纺织业的繁荣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1924年,英国棉纺锭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330万锭,织机79.2万台。

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棉纺织业的原材料供应地和棉纺织品的倾销地,从棉布出口国变成进口国,纺织业迅速崩溃。著名的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人口15万,8年后只剩下3万。20世纪30年代,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亲手纺织衣服来抵制英国的成衣,那张闻名世界的《甘地在纺车旁读书》照片成为印度人谋求独立自强的象征,以至于印度的国旗上都使用了纺车的图案。

尽管印度为英国提供了棉花原料,但是印度输运基础设施很薄弱,将棉花从种植地运到码头成本很高,从印度码头运到英国路途遥远,运输成本也非常高,印度对英国的棉花出口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英国控制印度棉花产业,就地生产大量廉价的棉纺织品,并贩卖到世界各地,而在很早以前欧洲人就从大西洋的西海岸寻求棉花来源。

美国棉花种植园的血泪史

15世纪末,欧洲人登陆美洲。在疯狂地劫掠了这片大陆上的黄金白银和贵重木材后,他们发现,更有持久价值的是土地。欧洲人占领美洲之初,大量种植甘蔗,17世纪30年代开始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早在5000年前,印度和美洲几乎同时出现棉花,当原棉需求量爆炸式增长时,欧洲人在美洲广辟种植园,大量种植棉花,使美洲殖民地成为欧洲棉花的重要来源地。

在欧洲人首先登陆的西印度群岛,18世纪早期牙买加、格林纳达、多米尼克就开始种植棉花,到18世纪70年代棉花出口量始终保持在200万磅左右,但到18世纪80年代几乎翻了1番。1768年到1789年,巴巴多斯原棉出口增长了10倍,从24万磅增长到260万磅,成为英国棉花出产最多的岛屿。1770年前,巴哈马群岛几乎不种植棉花,多巴哥岛没有棉花出口,但是到1780年多巴哥岛装船的原棉达到150万磅,1787年巴哈马群岛向英国商人销售将近50万磅原棉。1781年到1791年,英国从英属加勒比岛屿进口的棉花量翻了两番。1791年,法属圣多明各出口到法国的棉花达到680万磅,比8年前增长了58%,棉花种植园的数量与甘蔗种植园的数量已经几乎相当。

巴西棉花产量增长更加迅速。18世纪后叶,葡萄牙鼓励巴西伯南布哥和马拉尼昂等地种植棉花,巴西第一次向英国输出马兰汉棉花,但这种棉花质量低劣、弹性不足、承受力太小、难以清洗,很快被纤维长、质量好的伯南布哥棉花所替代。1770年到1780年,巴西马拉尼昂棉花出口数量翻了1番,到1790年出口量几乎又翻了1番,到1800年出口量几乎又上涨了两倍。1785年到1792年,巴西装船运到英格兰的棉花数量超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800年棉花在巴西出口中的占比为11%,到1821年至1825年,占比达30%,巴西成为英国纺织业非常重要的棉花供应地。

欧洲殖民者在北美登陆后,很快向内陆推进,用枪炮赶走原本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使得美国南方成为广袤的棉花种植园,迅速重塑全球棉花市场。1790年美国出产150万磅棉花,到1800年出产量增长到3650万磅,从1791年至1800年,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量增长了93倍。在南方政客的支持下,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地案使得美国的领土几乎增长了一倍,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得到佛罗里达,为美国棉花生产提供了大面积的土地。1820年美国出产的棉花达到16750万磅,这一年出口增长了6倍。美国取代西印度群岛成为英国原棉最重要的来源地,1830年西印度群岛棉花占英国进口份额不到3%。到1857年,美国出产的棉花数量与中国一样多。

棉花种植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收获棉花所需要的工时比纺纱和织布还要长。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就进行了肮脏的奴隶贸易。18世纪初,英国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奴隶贩子。成千上万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被装进船舱,在海地太子港被拍卖,然后被送到遥远的农场,逼迫清理土地、锄地、播种、剪枝和收获棉花。18世纪80年代,每年有近3万名奴隶被运到圣多明各,1784年到1791年,共有25万名非洲奴隶被贩卖到美洲。

法国大革命后,国际条约开始禁止黑奴贸易,西印度群岛黑人纷纷起来抗争,依赖“黑奴”的棉花产量大幅下降,黑奴贸易转向美国棉花田。到1830年,100万黑奴被送到美国南部诸州棉花种植地,等于当时美国人口的1/13。在白色的棉田里,黑奴被迫从早到晚劳作,遭受着白人的剥削、虐待。根据所罗门•诺瑟普1853年所著传记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为奴十二载》,就血淋淋地呈现了奴隶因一天没有采足200磅棉花而遭受鞭抽的镜头。英国发展毛纺织业的时候,利用圈地运动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洁白的羊毛被资本主义玷污。到发展棉纺业时,不仅欧洲,而且是全球洁白的棉花都被资本主义弄脏了。

奴隶的辛劳和鲜血为美国带来大量的利益。19世纪50年代末,美国棉花产量占英国8亿磅棉花消费量的77%,它也占法国1.92亿磅棉花消费量中的90%、德意志关税同盟1.15亿磅中的60%,以及俄国1.02亿磅中的92%。然而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出口量锐减。1860年美国出口到欧洲的棉花为380万包,1862年几乎为零。棉花荒令欧洲人惊慌失措,1861年利物浦《水星报》写道:“这个极度危险的供应来源,非常有可能让我们失望透顶。”1862年初,英国的棉花进口总量比上年下降了50%多,从美国的进口量下降了96%,棉花价格比战前水平增长了4倍,制造商关门,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1863年,失业工人在英国街头暴动。法国也大致如此,1860年从美国进口棉花60多万包,1863年减少到4169包,约有25万纺织工人失业。

随后,欧洲展开疯狂的争夺,再次扑向印度,以维系其经济支柱产业的棉纺业。他们改造印度的农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863年把棉花产品进口关税从10%降低到了5%。美国内战头两年,印度棉花价格翻了两番,诱使印度在曾经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上种植棉花。1857年印度只贡献了法国原棉进口量的1.1%,1860年只贡献了英国原棉进口量的16%,到1862年贡献了英国原棉进口量的75%、法国原棉进口量的70%。埃及棉花产量同样飞快增长。1865年埃及棉花产量增长到2.507亿磅,是1860年的5倍,出口价值增长了14倍。在巴西、秘鲁、墨西哥、阿根廷等国,棉花种植面积都大增,全球肥沃的土地纷纷种上了棉花。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重新向世界供应棉花,全球棉花供大于求,价格随之持续下跌,一跌近30年,而粮食价格上涨。当遇到干旱年份,全球大批棉农陷入无钱购粮的绝望境地。19世纪70年代末饥荒来临,印度棉花种植区有600万到1000万人饿死。

英国与美国的棉花博弈

17世纪中叶前,面对印度高质量棉布的竞争,英国人毫无还手之力。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工业,1662年,英国政府实行产业政策,限制印度棉布在国内的销售,对来自印度的棉布征收高额的歧视性关税。1685年,英国对“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征收10%的税。1690年,关税增加了一倍。1701年,英国议会规定只能进口白棉布到英国来加工,进口印花棉布为非法行为。1721年英国颁布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使用来自印度的白布染成的印花棉布的衣服,甚至将售卖印度棉布定为非法行为,违者将被下大牢。

法国同样采取贸易壁垒。1686年,法国宣布,制造、使用和销售棉纺织品为非法行为。此后七十余年,法国至少颁布了两项王室敕令和80项枢密院的裁决,压制棉纺织品的进口和生产。惩罚措施变得越来越严厉,包括对违法者实行监禁,从1726年起甚至会对违规者施以死刑。1755年,法国又宣布进口印度印花织物为非法行为。1785年,法国国王再次确认了这一禁令,以保护“国家产业”。两万名警卫负责推行这些法令,多达5万名违法者被发配到法国桨帆船上服苦役。其他欧洲国家也跟进,1700年威尼斯和佛兰德斯禁止进口印度棉纺织品,1717年西班牙宣布进口印度纺织品为非法,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禁止国民穿着某些印度服装。

然而,当英国棉纺织品在全球流通,为英国带来大量的利润时,英国立刻转变态度,1774年毫不犹豫地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不仅如此,英国为了推销国产棉纺织品,力图希望各国降低关税。1821年,英国曼彻斯特商会要求政府向丹麦施压以减少纱线的进口关税,1822年商会要求在东印度群岛实行更自由的贸易政策,后来又鼓动取消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关税。从19世纪20年代后半期到30年代后半期,英国向埃及出口的棉纺织品价值增长了10倍,1838年《英国奥斯曼关税条约》生效,规定进口关税只有8%的从价税,迫使埃及进行自由贸易,这几乎摧毁了埃及的工业化进程。

但不是所有国家都屈服于英国的威逼利诱,面对英国棉纺织品的大势侵入,很多国家纷纷效仿英国人当年的手段。美国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窃取英国的纺织技术,另一方面也开始构筑贸易壁垒。1816年,美国对进口低档棉纺织品征收保护性关税,以便垄断廉价棉产品市场,直到1846年印度粗制棉产品进入美国都需要支付60%到84%的税款。1818年普鲁士和奥地利、1820年俄国、1822年法国、1824年意大利、1826年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也纷纷对棉产品征收了进口关税,1842年法国甚至禁止所有棉产品进口,1844年巴西阿尔维斯·布兰科关税法将大部分外国棉制成品的关税提高到30%。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一直在追求工业化,但纺织业受到了英国、美国廉价纱线和布料的压力,1829年5月墨西哥政府通过新的关税法,禁止进口墨西哥也能制造的粗棉衣物。1837年墨西哥新关税法再度禁止廉价棉纱和布的进口,1843年将禁止进口棉纺织品的条款写入墨西哥宪法。

美国内战后,全球棉纺织业再次快速发展,关税壁垒又迎来高涨期。1861年美国《莫里尔关税法》提高了对进口棉花的关税。当美国在廉价棉产品生产方面取得优势后,1883年降低了对廉价棉产品的关税,但提高了对更高品质棉花的关税。1878年和1888年意大利通过棉花关税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进一步实行保护主义的关税,1892年通过了《梅利纳关税法》。1860年,巴西棉花关税一直处于进口价值的30%以下,1880年关税增长了1倍,达60%左右,1885年又增长到100%。1886年、1889年和1900年巴西关税进一步上升,1900年后保护主义关税维持了近30年。到1920年,巴西使用的所有棉产品中75%至85%是在国内纺制和织造的。

从1926年到1932年,日本出口到印度的棉布所占比例从约12%增长到约50%。为了更便利地进入印度市场,日本政府利用印度棉花开始依赖日本市场的机会,对印度的英国殖民政府施加政治压力,迫使印度降低进口棉制成品的关税壁垒。1933年,日本棉布出口首次超过法国和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棉花强国。1937年,日本占领了37%的全球棉布交易市场,而英国只有27%的份额。

棉花在中国

棉花不是我国的本地作物。其输入中国的路线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条:南路从缅甸和越南进入,最先在后汉时传入滇、桂,后来传至粤、闽,再由这两省向北传布,这一路是以海运为主。北路由波斯传入,南北朝时先传至新疆,复又至甘肃和陕西,再进入东部各省,这一路主要是陆路。汉武帝末年,海南开始种棉织布。东汉初年,云南棉花生产规模已见端倪。到南朝梁武帝时,四川和新疆亦开始种植棉花,新疆主要在高昌一地。后历经魏晋、隋唐,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仍然局限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两宋时期,海南是中国主要植棉地区之一,黎族老百姓已创造出轧、弹、纺、织、染等一整套棉纺织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所织造的产品均极精致,深受人们欢迎。北宋时期,海南的棉花移植到闽广地区。南宋时期,棉花的种植又从广州和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元初,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广泛传播发展,在短短数十年间遍布神州大地,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东、陕西和新疆等地区。其中松江竞超越闽、广地区以及北部中国,逐渐形成为手工棉纺织业的中心。元贞年间,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回到故乡乌泥泾,带回黎族人先进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和织布方法,教给当地群众织制手巾和衣带的新方法,松江、上海一带的棉织业很快发展起来,乌泥泾和附近地方的老百姓以织被面和制棉为生的有一千多家。黄道婆还改进了去籽、弹松工具和纺车,优化了纺纱、织造工序,所制棉布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很高。《嘉禾志》卷六记载:“布,松江者佳”。所产“乌泥泾被”闻名远近,成品畅销外地,松江府成为元、明、清三朝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赢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市场被迫开放,欧洲和北美纱线和织物大量涌入,小农经济的中国棉花及纺织品产业最终衰落。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利用赔偿大力发展棉花和棉纺织业,向中国大量输出棉纱出口。1897—1898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出口量占日本纺纱总产量的2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制造商被排斥在中国市场之外,日本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加深。1903年至1929年,日本棉布出口量的一半以上流向了中国。

面对国外压力,中国仁人志士努力发展民族工业。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运营。到1925年,全国已有118家棉纺织厂,其中一半集中在上海,配备有300多万支纱锭,雇用了25万多名工人。1931年,中国只有16.3%的纱线是手工纺纱,锭子数量比1913年激增了29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20倍。抗战爆发后,受战争、停工、价格差异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棉产量出现断崖式下滑,1945年全国棉产量减至500万担。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计划地推动传统优势产棉区扩大种植面积,并积极促成各产棉区与上海、无锡、天津等棉纺业发达城市的对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强化对华封锁,严厉查禁棉花对华出口。中国纺织业内部挖潜,1952年中国生产了65.6万吨棉线,比前几十年显著增长,195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产量是英国的2.5倍。

改革开放后,中国棉花生产和棉纺织业快速发展,1983年中国大型国有棉纺织厂就产出327万吨棉产品。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棉花消费量占全球的1/3。其中,新疆棉花为中国消费提供了67%的产量,每年另有200万吨左右棉花依赖进口,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巴西等多个国进口,途径广泛,服装原料来源总体无忧。与之同时,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纺织业韧性十足。

H&M的胡言乱语,并不会对中国棉花生产和棉纺织业生产带来任何影响。但是,回顾棉花生产及棉纺织业的近代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产业发展和贸易往来都有着复杂的背景、利益的考量。H&M事件只不过提醒我们,大国博弈不仅会发生在先进制造业领域,而且可能也会发生在谷物、大豆、棉花、橡胶等传统产业领域。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