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第20期“解放书单”副书单带你追寻照亮百年星空的“那一道光”
分享至:
 (29)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夏斌 2021-04-23 07:06
摘要:推介10本优秀党史类读本

万里之外的火种,在上海石库门里一经点燃,就照亮了古老东方大国的浴火重生之路。

100年来,这一道光召唤、指引、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接力奋斗,于“一盘散沙”中站起来,于“一穷二白”中富起来,于“爬坡过坎”中强起来。

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置身百年未有大变局,接力百年奋斗新征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国各大出版社纷纷推出党史学习教育读本。本期“解放书单”副书单,挑选部分优秀党史类图书,以期帮助广大读者传承好初心使命、接续好奋斗之志。

「革命者」

从来壮烈不偷生,许党为民万事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朝着“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奔去的人中,有视死如归的大学教授,有义无反顾的青年学子,有浴血奋斗的产业工人,有勇往直前的农家子弟……

他们,就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所书写的“革命者”。

五年来,为了撰写《革命者》,作家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去走访、拜谒革命者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那些地方或是在狭窄的小阁楼上,或是在少有人注意的弯曲、阴暗的小弄堂内,几乎没有一个独立和像样的楼宇亭阁。就是在如此极端困难、极端弱小的条件下,革命者前仆后继,爆发了惊人的力量。

在《革命者》中,先和我们“打招呼”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牺牲的革命先烈。这是一批年轻的革命者,无论是笑对敌人屠刀、视死如归的王孝和,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蔡博真、伍仲文,还是历尽坎坷、初心不改的何孟雄……他们的青春之花定格在革命激流中,英烈们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令人景仰。

在《革命者》中,还有一位“脸上总是带着笑意”的革命者——“陈延年,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革命烈士,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跪,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这是热播电视剧为陈延年写的最后一段话。画面中,陈延年的脸上、身上都是受过酷刑留下的血痕,可他的眼睛里像有星光一样,不仅坚定、从容,还闪烁着信仰与理想的光芒。

在何建明的笔端,还可以看到一个更为丰富的陈延年:早年参与建党的老同志与陈延年有过共事,大家对陈独秀的这个长子印象十分好,赞其“胜父三倍”,是一个做事的实干家。

在接替到黄埔军校任职的周恩来出任广东区委书记时,陈延年一开始不会讲广东话,接近工人和农民有些困难。于是,他就经常与人力车夫一起弓着身子拉车,既是为了攻克语言难关,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劳工情况。

香港一家报纸为了诋毁共产党人,专门就此事发表文章,讥笑共产党的干部当“车夫”。陈延年知道后,不仅没生气,反而对身边的人说:共产党人当车夫,这不是耻辱,而是十分光荣的事,因为我们是劳动人民的政党,这有什么不好呢?

大革命时期,广州是重要的革命中心,也是斗争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陈延年出任区委书记职务后,很快打开了局面。不到两年时间,发展党员人数从过去的几百人增到5000多人,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38%。那个时候,动员和挑选优秀的进步分子入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既要一丝不苟,又要甘冒风险。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的共产党员骤减到1220人,上海总工会领导下的工会会员减至28万人。值此危困之际,陈延年被中央从广东紧急调往上海。陈延年是1927年4月15日秘密回到上海的,到7月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龙华,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

何谓革命?既革一切反动势力和腐朽世界的敌人之命,也随时准备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出去。这样的选择看似简单,却殊为不易;这样的选择看似偶然,却十分必然。信仰认定了,理想坚定了,就是一辈子。

「一样不朽」

在《革命者》的丰碑上,冼星海看上去有点特殊。他不是被敌人杀害的,也没有牺牲在监狱里,而是在创作《胜利交响乐》时病逝的。但是,党和人民依然将他视为“革命烈士”。

1935年,冼星海回到祖国、来到上海,开始了革命的音乐生涯。当时,上海滩上有权有势的人劝诱他去写“合胃口”的歌曲,不要去搞“那种危险的救亡歌”。冼星海予以断然拒绝:“我是一个有良心的音乐工作者,我第一要写出祖国的危难,把我的歌曲传给全中国和全人类,提醒他们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尤其是反日本帝国主义,我相信这不是没有意义的。”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冼星海与田汉、吴永刚、麦新等音乐人,合作创作了《救国军歌》《黄河之恋》《热血》《青年进行曲》等200多首作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出二队,到全国抗战前线演出。一路上,被战斗洗礼的冼星海,创作热情异常高涨,一批优秀作品在他的笔下诞生,如《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和《到敌人后方去》等。

这些作品与冼星海的名字一样不朽!

不朽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蔡和森、高君宇、恽代英、瞿秋白、赵世炎、陈潭秋、何叔衡、俞秀松、向警予、何孟雄、张太雷、王尽美、邓恩铭。这是《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书讴歌的觉醒者。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终抛弃旧的主张,先后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不朽的人,还有很多。“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这是李大钊在刑场前的慷慨陈词。这样的铿锵誓言,像李白发往延安的一份份情报那般,指引着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坚定前进。

不朽的人,还有很多。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精心策划的画册《红船故事》,不仅仅讲“红船”,还用900幅多格连环画记述从1919年到1928年的中国革命史,热情讴歌为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革命先驱,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风采。

不朽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韬奋先生,一位战斗了几十年的报人、编辑、记者。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他以文弱的身姿,倾力挥笔鞭挞投降卖国主义者和可恶的侵略者,全力唤起民众的觉悟与民族的良知。他在临别这个世界时,给家人留下三个字的遗言:“不要怕。”

“不要怕”,是革命者的基本品质;“不要怕”,是理想和信仰的精神支柱;“不要怕”,不仅饱含了对亲人的眷恋与疼爱,更寄托了勉励后来者继续奋斗的意志和力量。

许多人会被时间淡忘,但人民会记住真正的英雄;许多事会被时间冲刷,但历史会留下永恒的经典……

「击碎“预言”」

有人曾经判断: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共产党也无能为力。

还有人一度妄言:中国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100分,政治上可以打80分,经济上却只能是0分。

然而,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用汗水、用创新、用发展,一一击碎了这些“预言”。

1931年11月7日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虽然仅仅存在几年时间,却向世人真切展现了什么是独立自主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英雄气概、创造精神。

作为较为全面、详细反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的著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筹备、建立到发展全过程进行了完整挖掘与研究。

在“红都”瑞金,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负责干部。在他们身上体现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是我们党一贯珍视的优良传统。

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同志围绕经济工作撰写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影响尤为深远。

从“共和国的摇篮”出发,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锤炼治国理政的本领,不断提高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所谓“一穷二白”,所谓“一张白纸”,对革命乐观主义者来说并不是负担,而是可以更好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

《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的一大特色就是,全面、准确梳理和呈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工作中“为了人民的利益”孜孜不倦的探索。

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面八方”战略,“一化三改”战略,“一五”时期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三线建设”战略,“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在开放方面采取局部试点与试验逐步推进的策略,在改革方面采取通过局部突破再实施整体推进的策略,等等。

《共和国的脚步:“一五”至“十五”计划编制与实施的历史回顾》则有更多的细节描述——

1956年7月,周恩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国家计委报送的“二五”计划草案。他指出:第一方案冒进了,第二方案确定粮食产量在1962年达到5500亿斤,也是很不可靠的,是危险的。

周恩来还不赞成把钢产量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唯一尺度,强调必须把各项计划指标放在积极而稳妥的基础上,既要反对右倾保守的偏向,又不能急躁冒进。为此,整个7月,周恩来同计委负责人薛暮桥等人几乎每夜工作到凌晨,反复测算各项指标的可行性。

在编制工作中,周恩来总是辩证地考虑问题,各项数字都要经过反复平衡。对于重大项目,他也从不自作主张,而是全面考虑,集中各方意见,尤其是专家的意见。

薛暮桥回忆:“修改建议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常常工作到深夜。我们修改完毕以后,就送到总理那里去最后修改,连续改了几个通宵。最后一次从晚间到清晨八时才结束,张玺同志和我都已经疲劳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可是总理仍然精神饱满,毫无倦容。”

就是这样的“精打细算”,就是这样的“高瞻远瞩”,让这个曾经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国家,仅仅用了10多年就搭建起现代基础工业体系,仅仅用了30多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百余年走过的工业现代化历程。

「至诚底色」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炮声响起,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轰然倒下之际,钱学森来到这个世间。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刚过不久,钱学森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人生。

一份生平一段史,钱学森的一生珍藏了驰而不息、砥砺奋进的国家记忆;一份生平一束光,钱学森的一生诠释了爱国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钱学森画传》以钱学森的一生为主线,以钱学森的成就为坐标,深刻、全面、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笃定信仰、至诚底色与朴素情怀。

钱学森说,自己的一生有三次激动:

1955年,钱学森被允许回国。离开美国前,他将自己新出版的《工程控制论》献给敬爱的老师冯·卡门。冯·卡门不禁感慨:“我为你骄傲,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为中国人争了气,这是钱学森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激动。

后来,钱学森乘船回国,中途停靠港口的时候,上来了一个美联社记者。记者头一句话就问:你是不是共产党?钱学森回答:“共产党人是人类最崇高的人,我还够不上共产党员的资格呢!”

记者见捞不到什么,就灰溜溜地走了。但仅仅4年后,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钱学森就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时候,“我心情是非常激动的,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这是钱学森第二次心情激动。

中组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作为新中国成立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钱学森说:“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并且与劳动人民中的优秀分子连在一起了。心情激动极了!”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走向和平发展,从满目疮痍走向繁荣富强,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理想与信念、用知识和技术谱写了一篇篇华章、铸就了一座座丰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重读钱学森的故事、领悟伟大的科学家精神,不仅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课。

「思想力量」

党史题材总体上严肃庄重,但有时候只要再往前走一步,就能讲好故事。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同志给当时上中学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写了一封家书。信中,他提了一个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

这封题为“趁着年轻,多学习自然科学”的家书,是《革命先辈家书家训丛书》的打头作。全套丛书共3册,收录革命领袖、革命先辈、开国元帅和革命英烈书信130多封、家训50多份。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真实生动的手迹图片,展现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毛泽东同志主张“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这里的“政治”,是指脱离实际的空头政治,即“空头文学家”一类的东西。年轻时由于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等到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有了充实的基础之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就会产生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时候则必须学习社会科学,解决政治方向问题。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经由中央党史权威部门审定,66篇文章分为“人物写真”“内幕揭秘”和“随笔漫谈”三部分,将中共党史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可谓角度新颖、细节深入。

该书注重历史写作的个性风格和特色,善于借助文学手法扣人心弦,挖掘的史料注重细节,避免枯燥和抽象的历史事件的描述,熔铸了作者的感情和思考,更能发挥资政育人的效果。

在《红色浪漫:延安窑洞里的四大婚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煤油灯映照着窑洞雪白的墙,窗户纸上的红喜字放着红光。窑洞、窗户纸等符合陕北农村的实际,红喜字烘托出新婚的喜庆气氛,煤油灯点出了时间是在晚上。

延安马列学院自创办之日起,张闻天就兼任院长。为办好这所学校,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张闻天与延安马列学院》一文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有一些工农出身的学员,多年来一直在打仗,有的经过长征,立有战功,但对读书学习就缺乏正确的认识,说打仗有了机关枪就够了,敌人来了,一扫一大片,读书又不能打死敌人,有什么用?

针对这种思想,张闻天专门讲了学习理论的问题。他说:机关枪能打死敌人,这是事实;但是革命不能光靠机关枪,没有马列主义,分不清敌我,你就不知道该向谁扫射,可能打不准敌人,反而伤了自己的同志。所以,革命需要机关枪,也需要马列主义。

胡绳是具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治学严谨、博学多才著称。1936年1月,19岁的胡绳就写出了“献给千万刻苦奋斗的青年”的《新哲学的人生观》。

胡绳的文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总是努力把道理讲得尽量周到,论述到研究对象的方方面面。当人们觉得道理似乎已经讲完的时候,却往往能峰回路转、别开生面,把人们带进一个新的境界。

有这样好内容的文章,其表达形式却是十分的朴实,不哗众取宠,不虚张声势,更不以势压人,而是靠思想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征服人。这是胡绳的学风文风,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品格。

「新陈代谢」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百年大党何以正年轻,百年大党何以永远年轻?面对这个时代之问,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百年大党正年轻》中给出了解析。

他认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从幼年走到成年、从幼稚走到成熟,但依然充满朝气和活力。这是一种充满成熟魅力的“年轻”,并非幼稚的“年轻”,更非愣头青般的“年轻”。

有理想、有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年轻的标识。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失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是一个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为根基,而且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明传统为支撑。中国共产党还能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确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历史进程中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以此来凝聚人、激励人。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是远大的,又是科学的,还是和现实相联系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的。

有活力、有朝气,是中国共产党年轻的又一标识。

活力也好,朝气也好,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来自事物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新”和“陈”两个方面的因素存在。“新”代表的是上升的因素,“陈”代表的是下降的因素,“新陈代谢”就是“新”不断取代“陈”。这一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活力”,就是“朝气”。中国共产党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起来的,最懂得也最会自觉运用事物发展的“新陈代谢”规律,因而也最有活力和朝气。

比如,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通过整顿自己的学风、党风和文风,在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中“新陈代谢”。

又如,我们党不仅能够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取代“旧中国”,实现国家政权的“新陈代谢”,而且能够领导人民把“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新陈代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魄力和胆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革除自身肌体存在的消极腐败因素,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

建党百年,既是铭刻千秋伟业的里程碑,也是再创奇迹的新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那一道信仰之光、理想之光必将划破苍穹、穿越时空,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栏目主编:顾学文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