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小肉一角一串,葱油饼灌上蛋,还有弄堂深处的烘山芋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力丹 2021-03-27 19:40
摘要:我敢肯定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尤其是在吃这方面

对于在《少年日报》工作的我来说,每周都能因工作接触到来自各所学校的中小学生,于是也能较迅速地了解目前的孩子流行玩什么、吃什么,有同事笑称“做这份工作不太容易老”。其实老肯定是要老的,不过由于和孩子们在一起,心态能延长保质期倒是真的。前段日子,一位学生记者趁着寒假间隙来报社帮忙,“顾老师,下午我们点饮料喝吧!”“好呀!现在你们初中生喜欢吃什么?”“你们爱吃什么我们就也爱吃什么呀,用我的手机点吧。”啊,现在的孩子在放学后,原来也是吃大人喜欢的小吃饮料的!简单几句对话,却勾起了我对曾经放学后的回忆。在那个课外辅导班没有遍地开花,放学后可以在弄堂里你们爱吃什么我们就也尽情玩乐的年代里,孩子们的“下午茶”和成年人的很不一样。

小肉一角一串,年糕两角一串,烘山芋看大小,一元就有,三元以上的就是巨无霸了。这就是我童年时放学后的零食小吃菜单。

那时,我在永嘉路上的中国中学初中部读书,初中部位于一条弄堂里,说是弄堂,其新奇程度就仿佛《千与千寻》里汤婆婆的神奇澡堂,吃喝玩乐无所不包。那时校门外的弄堂小吃,每天会迎来两次生意兴隆的时刻:一次是中午饭后休息(那时很多学校允许学生中午出校门),另一次则是傍晚放学后。买什么吃呢?至少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样:红绿两色的小肉串,一角一串,一元钱的肉串拿在手里颇为霸气,经过酥炸,其实肉味已经很淡了,更多的是油炸食品的味道。当时,如果一起逛弄堂的小伙伴分你一串肉,那绝对称得上是好兄弟了。几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回忆起当时这些花花绿绿的廉价肉,有人不禁说了句“不知是什么肉?”我赶紧说,不要多想了,反正我们快乐地长大了。

与小肉构成“三巨头”的,还有小年糕和鸡心。三种串串在学生上课时,都安静地躺在阿姨身边的泡沫塑料纸盘上,由保鲜膜覆盖着。随着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走出校门,小食摊周围马上变得热火朝天,有的学生三种各来一串,有的一元钱买下十串小肉。要说的是,这种大快朵颐的快乐是专属于学生的,而我也的确从没看到过大人去买这些串串。与此被一起带动的,还有弄堂里闪卡、溜溜球,甚至磁带的生意。

有咸当然也要有甜。校门外甜食的头把交椅,夏天属于各种冰激凌和饮料,而冬天则非烘山芋莫属。卖串串的是阿姨大妈,卖烘山芋的则是老伯。大小不一的烘山芋被放置在一个蓝色、有些锈迹的大铁桶内,烘好的陆续出炉,被摆放在铁桶顶上。同学们一般不会购买太大个的,倒不是因为贵,而是大个的管饱,吃下去后回家晚饭肯定吃不下了。

买烘山芋时,有个带着时代烙印的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可以用公交车预售票来结账。当时,一张票的面值是一元,一叠为50张或100张,不少家长都会给乘公交车自己回家的孩子准备一些。班级里有位女同学上小学是乘公交车的,包里有一叠小本子般厚的预售票,几个机灵调皮的男生总会问她讨票子。“你们骑车上下学的,要这票子干什么?”一位男生说出了秘密,原来卖烘山芋的老伯接受用车票换烘山芋的购买方式。

在1997年的那个冬季,那位女同学的车票成了班级里的“烘山芋支票簿”。一张吃饱两张吃好,当时的我们对钱还没有概念,加上那位女生又大方,因此大家都觉得这是不要钱的免费福利。我唯一一次带着好奇向她要了一张票,换了一个一元的烘山芋,回到家后自豪地告诉了妈妈,没想到却换来了批评。“这是同学家长花钱买的票,其实就是钱,你想,你好意思问同学要钱吗?而且你这样拿了,以后同学乘车就少一张票子。”这是我少年时代接受的为数不多的和钱有关的教育,却一直记忆犹新。

如今,冬天街上卖烘山芋的人比过去少了很多,能在马路上见到都挺稀奇,偶尔看见一位,选好一只烘山芋捧在手心,我脑海里总会想起拿出公交车预售票买单的场景。但现实画面是,身旁就是蓝绿两色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码,看到它们,赶紧掏出手机扫码。

徐汇区襄阳南路478号弄堂口,用粉笔写下的“阿婆葱油饼”招牌大而醒目。与襄阳南路交界的肇嘉浜路是条主干道,不少途经此地往北走的人,一只脚刚跨进“衡复风貌保护区”,阿婆葱油饼就已在这里用香气迎接大家。一周工作五天,休息两天,用阿婆的话来说,“只要你们上班上学,我就开张。”

买葱油饼的人们虽说不至于排起队伍,但拿着热腾腾的饼站在路边的人却总有两三位。总有一些食客是特意过来怀旧的,他们有的骑着文艺范的小摩托,有的三五成群赶来,总之一句话,都是为了儿时的情怀。我就是其中之一,一直记得初中放学后经过这里,第一次和小伙伴尝到热气腾腾的葱油饼的画面,那种饥肠辘辘后的满足感,是现在拔草米其林餐厅也无法代替的。

春节前,我无意中在手机上刷到了“阿婆葱油饼”,没想到时隔多年它还在营业,而且成了网红小吃。我赶紧在天黑前来到这里,除了当年的阿公换成了阿婆的女儿,一切仿佛都没变。葱油饼3.5元,加上鸡蛋6元,加火腿肠加2元,带走的话帮你套个袋子,现吃的话就用一张纸对折包住,这个城市的角落仿佛没有受到时间流逝的影响,依旧以它的方式为过往的人们带去满足感。

“阿婆,我初中高中放学一直来吃侬的饼,现在我都三十几岁了。侬用饼喂饱的放学后孩子,肯定超过一所学校的人数!”时隔多年,我第一次和阿婆聊天,这才知道阿婆今年85岁了,她过去在肇嘉浜路的纱厂工作(就在后来的王朝酒店位置),1985年退休后开始做葱油饼,至今已经三十五年了。在阿婆的讲述中,她的弄堂饼摊见证了时代变迁——最早,葱油饼卖一毛五一个,在八十年代,面粉还要凭购粮证去买;九十年代,放学后马路上弄堂里都是玩耍的孩子,每天下午四点多热闹非常,还有顽皮的孩子曾把她放在弄堂角落里的面粉打翻;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原本沿马路的饼摊响应要求,缩进了弄堂里;2004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搬迁至肇嘉浜路308号,与“阿婆葱油饼”成为对马路的邻居,从此这个路口变得庄严肃穆……阿婆口中的故事,串起了襄阳南路南段的这三十多年。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孩子放学后有时间和小伙伴边说笑边吃葱油饼或烘山芋,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吃过只属于孩子的弄堂小吃,但我敢肯定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尤其是在吃这方面。肉串也好,网红奶茶也罢,它们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肚子,更串起了、盛起了一代代学生课余时间的快乐。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作者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