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副局长辞职信走红,背后真有什么隐情和故事?
分享至:
 (164)
 (2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廖德凯 2016-11-01 16:45
摘要:非得从官员个人感慨中找到“幕后的故事”,下一些耸人听闻的论断,无疑是“阴谋论”过头了。

 

又一位官员的辞职信在网上走红,这次的作者是个处级干部——云南省普洱市国土资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青松。作为一个在重要部门担任要职的副局长,其辞职信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

 

并不意外,由于李青松写的辞职信上网,各路网友对李青松的辞职,都作出了符合自己想象的“合理推论”:有个性的官员,受到体制的“压迫”,甚至与体制格格不入,于是选择辞职。当然,也有网友怀疑,辞职是为了自保……

 

而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在标题中使用诸如“规则之下常感到憋屈”、“常为‘清除官气烦恼’”等文字,虽然都是从原文中选出,但脱离了上下文关系和文章整体,其真实意思受到了很大扭曲。这也迎合了网友的想象,有了这些“原文”,网友便自动脑补相关剧情,以此形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但事实上,官员辞职,其实不一定有那么多的“故事”。许多官员辞职不过是个人的选择,如李青松辞职信中所言,“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如此而已。

 

一些网友对相关“剧情”的自动脑补,其实是出于这几种思维惯性:其一,官场的“规矩”、“规则”,必然是不好的,比如体制僵化、压制个性;其二,跳槽的官员,或者是没有被“污染”的,或者是得利后抽身自保的;其三,官员辞职,其中肯定有不为人所知的“血泪史”。由于存在类似的思维惯性,面对官员的辞职,或者有围观看热闹的心态,或者猎奇心理,或者满足一下自己无所不知的“神预言”心理,甚至毫无理由,就只是随口随心,便妄自猜测,自动脑补其中剧情。

 

其实,公务员辞职现象从来都不罕见,只不过大多数人比较低调,不受舆论关注;人才流动,也应当是任何行业都很正常的现象。当然,比起规模庞大的留守者,过去能主动跳出体制的官员毕竟不在多数。过去真正阻止公务员辞职的最大障碍,是社保制度的滞后。在公务员未纳入社保以前,辞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以前的工作都“白干”了,以后也不会有任何的保障。但在纳入社保范畴后,最大的体制性障碍消除,许多有些“小心思”的公务员终于敢将辞职考虑进人生规划。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公务员逐步成为一种正常职业。但一些无谓的猜测或者恶趣味的脑补,却让公务员职业正常化的进程有些变味。而近年来媒体和网友对官员辞职信进行的过度解读,不仅曲解了辞职官员的真实本意,强行解构其“内心世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刻意渲染“官场规则”,更并不符合真实的情况。

 

一个官员辞职,有可能会默默离开,也可能有千言万语想给自己一个“交待”或者“说法”,这很正常。以李青松为例,在公务岗位上工作二十多年,历经多岗位多职务,一朝离去,自然不可能没有一丝感慨。写下一些文字,无论是自我慰籍还是向人倾诉,都属于个人感受。二十多年的职场经历,也难免天天和“规矩”、“规则”打交道,无论是正常的纪律要求,还是隐隐约约的“潜规则”,都无非是个人的感慨感悟。非得从这些个人感慨中找到“幕后的故事”,下一些耸人听闻的论断,无疑是“阴谋论”过头了。

 

因此,官员辞职是个人行为,“辞职信”是个人感受,对于“观众”来说,实在没有必要去脑补一些“莫须有”的剧情。辞了职的前官员,也不过是“普通群众”。围观者如果在公共平台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进行恶意猜测,恐怕会对个人造成误伤。而媒体更应切记不应过度解读官员辞职文字中的内容,因为,“过度解读”往往意味着“误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