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最后时刻写进“十四五”规划,这13个字,意味着什么 | 两会观察
分享至:
 (2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1-03-11 06:03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抽象的

“一字一千金”,这是上海代表团陈国民代表在两会行将落幕时发出的感慨。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到,陈国民说自己为了13个字,高兴到有一种“都要跳起来了”的感觉。再仔细看,笑中是分明含着泪的。

这13个字,即“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在陈国民代表的呼吁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交付表决的最后时刻加上了它们,也就郑重提及(甚至是凸显)了一个特殊群体。

尽管从数量上说,这并不是一个“主流”的群体,也是不易被大部分公众所关注的群体。但恰恰是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国家,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更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尊重和照护。

民生问题历来是两会上备受关注的话题,而民生问题有热门,也有冷门,有从代表委员到社会公众齐刷刷高度关注,持续热议不休的,也有发生在少数甚至极少数群体身上、未必为大多数人所知、也很难在公共舆论场掀起波澜的。但无论冷热,政府对民生问题特别是痛点、难点的关切与回应,应当是全覆盖的,并且越是少数,尤其是“沉默的少数”,越是应当得到充足的关怀

人们常说“民生”二字重千钧,这千钧重的相当一部分分量,就在这里。

今年全国两会已到尾声,如果为两会找一些值得定格的镜头,陈代表的“一字一千金”可算一例。13个字从无到有,无疑是在两会这个民主政治大平台上人民政府与人民代表良性互动的小小缩影,也体现了关注个体、关注人的民生观。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是要落到每一个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上的具象的思想。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民生关照和投入是无止境的,就如陈代表在“非常感谢”的同时仍有更高期待,尤其是“看到他们的眼神直勾勾地看着你的时候,那种心情,确实不好受”这样的细节吐露里,能读到一种感性而具象的期待。而对民生痛点的捕捉和把握,有时候就来自这样感性而具象的经验里。

更值得深思的,是另一句话:“如果是现金给他们,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花这个钱,但是(如果)我们的服务上去了,他就能够享受到有尊严的生活”——陈国民提醒,对残疾人来说,“尊严这两个字何等重要”,它们“意味着生命”。这种感知,非有近身乃至亲身的经历,是很难获得的。

而这恰是“民生”二字更为重要的分量所在——各种民生投入和政策设计,不仅是定量的,还应当是“靶向”的,需要精准研判并对应客观需求。认识了需求,并且针对需求来产生供给,才会产生民生的精度和效度,也才能更具操作性也更具持久性地突破一些瓶颈、解决一些难题。

这种效度,借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就是“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话说的是扩内需,但其实也有超越经济意义的价值,也即对于任何需要破解的民生问题,特别是不断变化、演进、扩展中的复杂难题,都需要以动态平衡的方式予以考量,前提则是搞清楚“需”,再想明白“供”,有针对性地予以对接,而不是一刀切地沿用老办法,更不是凭空想象。

全国两会已到尾声,对会上诸多公共议题的热议却没有尾声。比如教育,尤其是与学生减负相关的基础教育议题,几乎算今年两会民生领域头号热门,各界“重磅发声”,有直指社会心态的,有呼吁校内改革的,有痛斥校外机构的,也有针对部分学科的大胆提议,临闭幕还有“一至三年级全面取消家庭作业”等刷屏建议,初衷都可嘉,但操作性究竟强不强,又是否具有持续性,恐怕还要细细考量。

许多棘手的“老大难”,都有内在的动力机制,说白了就是有需求,就像为何很多人一边对“学区房”忿忿不平,一边却又趋之若鹜,这背后有一套复杂的动因,有难言之隐,也有客观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真正有效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就非得搞清里面的需求所在,并由之反观供给侧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再予以针对性地修补,从而实现“动态平衡”。

这些都不是一个“给”字,或一个“关”字,能够一劳永逸的——所有民生问题其实都是如此,无论重残照护这样的“小众”,还是学生减负这样的“大热”,真正要解决,都不靠一日之功,都不能浮于浅表。

题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摄影:张驰 制图:刘雪妍 王闲乐 舒抒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