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老年科有了,如何刷好“存在感”?国家发文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科后现状如何
分享至:
 (37)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黄杨子 2021-02-25 18:33
摘要:截至2018年上海105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93家开设老年医学科,占比89%。

老龄化社会席卷而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截至2018年的数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5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满足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发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

记者获悉,截至2018年上海105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93家开设老年医学科,占比89%。尽管医疗布点不少,但对大多市民而言,感受度并不高。老年医学科到底是个什么科?相比许多老年人就诊的专科,老年医学科又有何不同?今后发展思路及空间何在?针对一系列问题,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业内专家求解。

老年医学科为何“设科”?又该看什么病?

老年医学科是个年轻学科,学科发展轨迹,依稀可见社会进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保志军教授说,解放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仅为35岁,而今全国已达77.3岁,上海地区高达83.66岁。“短短几十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就大幅提升,迈入老龄化社会,放眼全球都没有这样的先例,这为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带来契机和挑战。而作为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长三角地区,有义务探索老年医学模式,以此推广各地。”

小儿科司空见惯,老年科却很陌生,但两者之间不乏共同之处。专家解释:绝大多数药物临床试验均基于成年人群参与完成,由于缺少儿童应用的科学剂量,小儿科从大内科中分离出来。现如今,老年人口占比日渐走高,针对老年人的用药剂量等也应更为科学讲究,基于此,老年科成为二级学科,并期待更强劲发展。

不少市民好奇,医院本就是老年人常去之地,与专科相比,老年医学科到底看的什么病?担纲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保志军给出明确答复: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可前往老年医学科就诊,“许多慢性病需要服用2种以上药物,老年人常常合并好几种慢性病,各种药物应用如何搭配、怎样系统治疗多种疾病?这些在专科领域难以破解的问题,应该是老年医学科的强项。”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胡耀敏,至今记得一位九旬老人病例。老人因右上臂骨折入院治疗,原本简单的手术却因高龄成为大挑战:老人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重基础疾病,患者家属与外科团队均考虑到麻醉与围手术期风险,最终选择保守治疗,老人骨折畸形愈合,右上肢活动受限。胡耀敏直言,“当时我觉得挺遗憾的,如果未来老年科可以介入进行术前评估、术后康复等,是不是会有更多患者受益?”

学科起步不早发展不快,局限在哪里?

上海发展老年医学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6年,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在华东医院成立,这成为上海老年医学科起步的一个标志。此后,多家医疗机构老年科陆续开设而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89%开设老年科,这一比例并不低,但论及学科发展,仍相对缓慢。人才梯队缺乏、专家共识不足,一系列问题有待逐一解决。”保志军说。

人才队伍尚不充足。记者获悉,老年医学科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三分之一医学院校将老年医学列为本科必修课程,这为学科人才储备做了充分保障。我国较欧美进入老龄化社会更晚,学科发展相对缓慢,直至1990年,医学院校才设立相关课程,时至今日仍是选修课程。“95家医疗机构内设有老年科,即便成熟的老年科也不过10来名医生,有的甚至只有2、3名医生,大多老年科定位并不清晰,难以吸引并留住有识之士。”业内专家直言。

学科发展共识亦不普及。老年医学科的最主要目标是延长人群“健康期望寿命”,减少带病生存时间,而非许多人误解的“仅是配药”。专家解释,所谓“健康预期寿命”,即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平均年数。相比发达国家健康期望寿命、人均期望寿命的5年“时间差”,上海仍有较大距离,目前“时间差”至少10年。

老年医学科改善带病生存状况,需要的是交叉融合概念。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说,针对老年疾病,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应有持续发展认知,从医教研各层次入手,找寻延缓衰老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他举例,老年人牙口不好就会导致体力下降,口腔医学亚专业可否针对老年人群研究?这样的交叉也可促进全新就诊模式,即将学科发展成为复合型、一站式、连贯制门诊。

满足“银发”需求,发展怎样抓住良机?

“当你老了,老年医学科跟上了吗?”所幸,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快,老年医学科正迎来发展良机。2017年,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国共6家),研究中心发挥大平台功能,老年医学等交叉领域专家借助平台,可启动多种项目课题研究。保志军透露,团队已在研究中心启动课题——中国老年人群衰弱标准及早期干预研究,“待标准明晰后,下一步将可定义衰弱的生理指标、科学评估等,使过往含混的概念标准化,以此推进学科发展。”

更多探索老年特有疾病的门诊,也在上海的医院内渐渐冒头:今年1月,仁济医院老年病科增设老年共病门诊、“肌少症”专病门诊,临床医师药师共同加入老年医学多学科整合团队(GIT),实现“挂一次号就得到团队诊疗”。而在华东医院,老年人记忆门诊、衰弱门诊陆续开出,旨在形成疾病规范诊疗,并逐步推广示范。

与此同时,“试验田”般的老年医院也将“启航”。今年3月,核定1000张床位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运营管理)将启动试运行;今年年内,瑞金医院也将整合建设发展老年医学中心。这一老年医学中心将采取“松紧结合”的管理模式,更有针对性地为老年患者提供帮助,同时定期集中培训人才加深理念提升服务。

完善老年医疗服务,外延还能做些什么?

围绕老年医学科发展,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陈尔真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多年前前往梅奥诊所的一次考察,“医院附近的酒店,房间门比普通酒店宽,卫生间均有无障碍设施。当地同行告诉我们,各地老年患者慕名求医,因此从院内到院外,都应有‘为老’服务理念。”

记者翻看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指南》,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应设置门诊诊室、病房、综合评估室,床位数应≥20张,每床净使用面积应≥7㎡,床间距宜≥1.0m,卫生间面积宜≥4㎡。“除了硬件规定,老年人沐浴、如厕、坐卧等生活设施均需有无障碍设施。相距这一标准,上海现有的医疗服务条件还存在一定差距。”专家直言。

为老年人提供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专家畅想:改善硬件、充实人才是第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则应是长久之计,这需要各级机构的支持。陈尔真说,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机构等带有医疗性质的机构互动衔接,共同呵护老年健康。“急症诊疗在大医院,慢病管理下沉家门口,同时应用可穿戴、5G物联网等高科技元素,实现老年人群在各阶段、多场所的健康管理与康复,共同实现让老年人安享健康“夕阳”的目标。”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