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用第19期解放书单,开启2021新一年的阅读
分享至:
 (42)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2021-02-06 07:01
摘要:在一个追寻文明与进步的时代,阅读始终如一,陪伴每一个求知的灵魂。

第19期“解放书单”今天新鲜出炉!

高度、前沿、价值,是“解放书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的选书标准,它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这一期书单的10本好书上。

在一个追寻文明与进步的时代,阅读始终如一,陪伴每一个求知的灵魂。而砥砺前行的勇气,是伴随阅读而来的持续思考的馈赠。

新一年,有更多专家学者把脉,助力申城深耕阅读品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书评也为您作阅读参考。愿这一期解放书单,开启您与阅读相关的新的日子,浸润、滋养、砥砺、提升,有一份丰富的精神获得。


NO.1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李颖 著
学林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波澜壮阔、亮点繁多的百年党史该如何展现?会议文件讲话众多,又该如何让群众爱读?该如何反击鱼目混珠、混淆视听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李颖思考了多年,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尝试的成果,便是这本《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记录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艰辛探索的奋斗历史,记录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治党治国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党的文献是党史研究的基础,离开了党的文献,党史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献中的百年党史》每年以一件或一组珍稀文献为引,讲述一个个重大事件,梳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NO.2  城市中心的未来潜力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
[美]威廉·H.怀特 著
叶齐茂 倪晓晖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沙永杰,这样评价《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

“它一方面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热爱——作者威廉·H.怀特坚信城市应该加强它最古老的功能,人们可以在城市中心区域的街头巷尾和各种开放空间里面对面聚在一起,本质而言,今天的城市中心应该可以和古希腊广场相提并论;另一方面直面城市中心区域实现升级发展所需解决的各种矛盾,包括高密度与宜居性、开发利益与公共利益、秩序和多样性等,给出了有参考价值、建设性的新观点。”

怀特是美国关于城市、人与开放空间领域的知名评论家,他花费16年时间,在纽约中心区域的街头巷尾和公共空间进行观察,研究人和社交行为,以及与之对应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空间要素,他于1988年出版的《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揭示了城市中心区域独有的价值和特点,也预言了城市中心区域的未来潜力。这本书在专业领域和城市政策领域深刻影响了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重要城市中心区域的升级发展。

NO.3  胸怀星辰,潜入大海“深处”


《深海浅说》
汪品先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黄庆桥推荐的汪品先院士新著《深海浅说》,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景展示了深海这一“新世界”。更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科普深海知识的层次上,而是从人类与深海互动关系的高度,解读深海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引人深思。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1.8万千米的海岸线上,点缀着数十个港口城市。海洋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可能是坦途,考验之一就是要过“海洋关”。了解深海、研究深海、经略深海,对中国来说,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

NO4.  不要每次都重回原点


《太阳之下无新事》
余永定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何帆看来,余永定是中国宏观经济学家里功力十分深厚的一位。

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中学开始阅读英文小说,也读马列原著。顺着马列原著,又去读了各种各样的哲学、科学著作。在他十几岁的读书笔记里,居然还有一篇关于拉姆齐模型的。“文革”爆发,余永定到工厂里当了电工,以一种令人不可想象的顽强意志,拼命读书,上下求索。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社会招聘,余永定考入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他带去的报考材料,有自己翻译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

20世纪90年代,余永定从牛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成归国,回到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所长。何帆当过他的助理,后来又当了副所长,与他并肩工作。余永定让何帆他们叫他老余。在中国经济学界,老余特立独行;在国际学术界,他的名气远大于在国内,但总是跟老外吵架,哪怕你是如日中天的学术权威。他用英文吵架,比说中文流畅。

余永定参与过很多政策决策的讨论,《太阳之下无新事》便记录了他回国之后,参与的主要宏观经济方面的讨论。之所以起这样一个书名,是因为他感慨,现在人们仍然在热议的很多宏观话题,其实在过去30年内大多早有讨论。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恰好补上了他们经验不足的短板,而且,余永定一以贯之的逻辑,又给他们思考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线索。如果年轻一代不再想要每次讨论都重回原点,那这本书就像前人的肩膀一样,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NO.5  专业性与普及性,“硬币”的两面

《大宋之变,1063-1086》
赵冬梅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罢《大宋之变,1063-1086》,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姜鹏竟然“嫉妒”起来了:

“《大宋之变,1063-1086》呈现的历史面相补充了我很多认知,深刻的洞察与剖析引起我很大的共鸣,颇有我想讲的话都让她讲了的感慨,而且讲得比我好,文笔的流畅性,能让人感受到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腻与柔软。”

作为这些年都在从事历史文化普及工作的同行,从这本书中,姜鹏看到了当代学院派学者试图打通走向大众之路的努力。他视《大宋之变,1063-1086》为专业学者向大众讲述历史的典范之作,认为作者将专业性与普及性这两面熔铸在了一个“硬币”上,“这是要在专业与传播两个领域内下足工夫后才能获得的能力”,姜鹏说。

NO.6  走出困境,需直面真相

《美国真相:民众、政府和市场势力的失衡与再平衡》
[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著
刘斌 刘一鸣 刘嘉牧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曾是克林顿政府的经济顾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作为新凯恩斯派经济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斯蒂格利茨多年以来对新自由主义持坚定的反对立场,十分关注资本市场的非理性和不完美,以及国家内部和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撰写了《不平等的代价》《自由市场的坠落》等多部深受读者好评的作品。在其新著《美国真相:民众、政府和市场势力的失衡与再平衡》(以下简称《美国真相》)一书中,斯蒂格利茨用流畅、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当下美国政治、经济、社会陷入迷途的症结。

在书中,斯蒂格利茨担忧,美国正逐步演变为1%的国家,少数人的利益凌驾于大多数人之上。本土主义、种族主义、民粹主义滋生,绝望的情绪在民间蔓延,社会不稳定性与日俱增。面对这样一个充斥着失衡的美式资本主义和以金钱为导向的民主体制的美国,斯蒂格利茨尖锐地指出,仅仅对经济和政治体系进行细微调整已经无法弥补40多年来遗留下来的漏洞,美国需要的是一场重大改革。而若想改变少数人依靠经济权力扭曲财富公平分配的游戏规则,必须得到政治力量的支持。因此,改革的难点在于政治领域,而非经济领域。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柯静在读完此书后认为,拜登正在加大政府干预市场的力度。但只要权力垄断者攫取超额利润的游戏规则未被终结,美国经济体制不平等的根源就始终存在,美国国民阶层的分裂就会难以愈合。拜登时代能否真做到对掌控经济和政治命脉的少数人开刀,答案尚且模糊。

NO.7  科技时代的科学求真


《如何独立思考:跨越认知陷阱,建立科学思维》
[美]史蒂文·诺韦拉 等著
文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这个世界充斥着虚假信息、偏见、流言、欺诈和错误认识——虽然听上去令人不安,但这就是事实。没有所谓的成年人,每个人都只是懵懂少年。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人掌握着终极秘密。” 《如何独立思考:跨越认知陷阱,建立科学思维》一书这样写道。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文津图书奖评委汪冰推荐那些正在学习、使用和管理科技的人尤其要读一读这本书。他说:

“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向更为广泛的群体传授科学和理性思维,也史无前例地助长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生逢此时,一个懂科学的人与不懂科学的人最大的差别未必是知识量,而是能否用科学的逻辑思考,用科学的怀疑论去伪存真。《如何独立思考》就是一本科技时代的科学求真指南。”

NO.8  于无声处听惊雷


《什么是日常统治史》
侯旭东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鲁迅诗云,“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此诗自有其文学意蕴,对反思“国家历史”叙事则有别样意味:“无声”“万家墨面”似乎都在暗示我们,“人”“民”是一个整体性的、沉默的、抽象的单数,人的行为似乎在以王朝国家为主体、“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下才有意义;而历史之“变”则常被表述为那一声声“惊雷”(重大历史事件)。

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王升远看来,侯旭东的《什么是日常统治史》是在章学诚(“人伦日用”的视角)等前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等西哲,以及葛兆光、刘志伟、王汎森等时彦之基础上的“接着说”。历史叙事中“常事不书”的传统成为其反思和批判的靶心。

他认为,较之于“本体思维”,侯著反复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关系思维”,强调重返人/事关系的历史世界,以新的眼光、新的姿态,以“无方法之方法”,捡拾起历史中被遗忘的含义,重建人、事、时间的饱满内涵,并将三者关系作为关注对象,以求从“日用而不知”的现象中重建问题意识,别开生面。“因为唯此,方可‘于无声处听惊雷’。”

NO.9  “吃”,全球史的书写主题


《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著
韩良忆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提到以饮食为主题的书,人们不免联想到散文、杂文式的美食写作。多少出人意料的是,《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是一本颇具学术气质的历史作品。正如副书名“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所示,这本书揭示了从史前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的人与食物关系的演化历程。书中运用了令人眼界大开的庞杂材料,从长时段、大跨度的历史视角切入,是把食物当成全球史的一个主题写就的扎实著作。

作者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是一位学术底蕴深厚的历史学家,之所以写作这么一本关于食物的“小”书,是因为这本书是他另外一部煌煌巨著《文明》的副产品。《文明》中有一个章节用食物的进化史来说明文明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产物。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杨雨青认为这本书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对食物“超越性意义”的论述。费尔南多-阿梅斯托选用了一个格外博人眼球的例子,将食人和素食这两种截然对立的饮食取向相提并论。他想表达的是,人们“都在食用他们认为可增加个人特质、扩展力量、延年益寿的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食人族和素食者殊途同归。

NO.10  反诗意,一种诚实的爱


《白鹭在冰面上站着》
雷平阳 著
译林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读诗人雷平阳的最新散文集《白鹭在冰面上站着》,读出了他的“与众不同”。

散文多写雷平阳的村庄所见。虽然他爱着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人们,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着”,而是“恶狠狠地爱着”———并不以赞美或美化的方式去爱,而是诚实地去爱。他笔下的村庄里,我们完全看不到那种远离尘世的桃花源的意象,看不到矫情的乡愁。他不把他的村庄、他的云南当作一种抒情的对象,因而他的散文里拥有了一种迷人的“反诗意的诗意”。

拒绝分析、拒绝拔高、拒绝阐释,雷平阳的笔触里是令人惊异的“诗意”。不是更美好更有光环的诗意,而是更逼近更趋近他们的皱纹、毛发的诗意,并不夸饰每一个用笔,该用力时也毫不减损。他介意的不是如何使读者感受到文学性与诗意,他介意的是如何真实传达出自己眼中的“真实”。

真正的诗意,包括美化与提纯,更包括凝重和复杂。一般诗人总是取所写对象的轻与美,而优秀诗人的追求无疑都是取其真与深。雷平阳的散文本质上是诗人散文,他将独属于他的诗性与诗意引入散文写作维度里,构造了属于他的“反诗意的诗意”,从而,他使自己的散文写作抵达了更深层意义的真实,即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真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