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孤独就一定悲惨吗?让我们先来弄懂“孤独”究竟是什么
分享至:
 (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森博嗣 2021-01-07 14:38
摘要:一个人看电影,有人看的是寂寞,有人看的是自由。

下班后不去应酬,显得不合群?

年纪老大不小了,得找个人陪?

对孤独的抗拒,是否只因为“别人都这么做”?

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有多少真留给了自己?

日本推理大神森博嗣(森博嗣,MORI Hiroshi,1957年12月7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日本小说家、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说研究者)把自己退隐后的生活哲思写进这本《孤独的价值》,写下探索自我空间、不想“随大流”者的人生宣言。他全方位解构孤独的社会意义,拒绝把独处与寂寞画等号,以冷静明晰的笔触,探寻孤独概念的由来,深究孤独恐惧的根源,勘破大众传媒对孤独的妖魔化,正视与挖掘孤独时光的生产力。

一个人看电影,有人看的是寂寞,有人看的是自由。在流量为王、情绪至上的喧嚣中,不想随波逐流的人,可以读一读《孤独的价值》。以下为书中前言。


我的责任编辑拜托我写一下我现在的隐居生活,于是我将由此展开的思考汇集成册,写成了本书。关于这个话题,我思考了大约半年。

而后他表示:“您现在的生活与所谓的隐居生活还是稍微有些区别吧?您这种生活方式应该如何命名呢?感觉像是对孤独的研究?”我们并未面对面讨论,全部的交流都是通过邮件进行的。

在讨论如何命名的那段时间里,这种谈话格外专业而高效。这样直白的表达简明易懂,深得我心。我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证据是,我不由得思考了五分钟,想着有没有什么合适的名称可以用。但这次思考并没有结果,究其原因,我想也许是我对现在的生活尚没有明确的认识。

我并不认为我对孤独进行过研究,也从未使用过“隐居”一词。我真的是在过一种隐居生活吗?

有时,我会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自己正在隐居。例如,我每天基本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可以一天接一天地玩乐。我二三十岁时当然也在拼命工作,四十多岁时也还在不情不愿地工作。而我从那种生活中解放出来后,就无疑是在隐居了。在那之后,大约在五年前,我把家搬到了很偏僻的地方,也不公开住址,连编辑都不见,这毫无疑问是可以用“隐遁”来形容的状态了。因此,我果然还是在隐遁,或者说在过一种隐居生活。

举个例子,在两年半以前,因为要与人会面而去过一趟东京,自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乘坐过电车这种公共交通工具了。我向来不会主动前往人群聚集之地,然而以前即便我再怎么喜欢独处,碍于世俗的条条框框和因工作而不得不社交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与这些“应该”和“不得不”一刀两断的那一刻,正是我现在这种生活的起始。

我也许是个隐士

我之所以能这样生活,是因为我有即使不与人见面也不影响生活的基础条件。所以,我明白,这并不是能轻轻松松地向普通人推荐说“感觉不错,你也试试吧”的事。

虽然我也在年轻人中见过对我现在这种生活满怀憧憬的独特之人,但我走到这一步已经花了几十年,而且我丝毫不认为现在处于最佳状态,也不觉得实现了我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虽然(对我来说)现在的生活环境感觉比以前多多少少有所改善,但在普通人中,能做出这种判断的应该还是少数。我无非就是赚了点儿小钱后搬家到乡下享受生活罢了,从旁人客观的角度看来,也许像是隐士一般。

但是,我本就对社会和旁人的看法不甚在意。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也许一半源于父母,另一半源于从经历过的那些孤独中滋长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进一步说,人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这种观念是根植于我内心的。虽然有许多人满腹牢骚,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人在任何遇到选择的时刻,都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想偷懒就选择偷懒,想浪费就选择浪费,所以,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人生。我也是按照自己认为不错的方式生活到现在,我想其他人应该也一样,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

当然,这世上也有非人力可控的事态,比如突然下起雨来淋湿了衣服,或突然冲出个陌生人举着刀扑来。遭遇意外灾害或事故、疾病或伤害的人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一出生身体就有缺陷。但是,即使把这些上天注定的部分纳入考虑,在人们能够自行做出选择的范围里进行选择,这些选择也都是每个人的自由,也应该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

如果有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并不如自己所愿,那是因为他们期盼的是能够改变命运的事物,他们追寻的梦想并不存在于他们的选项里。这就是我的解读。如果能像我这样思考,你就不会无端羡慕他人,而是能够更加专注于研究自己眼前能够选择的道路。这样你最终就能意识到,无论别人怎么想,都是无所谓的。

孤独就一定悲惨吗

关于这一点,你可能会说,处于孤独的状态就意味着会感受到孤独。我自身的情况是否属于孤独,我也不知道。也许孤独是一种比我想象中更悲惨的状况,而且每个人对孤独的理解当然是不一样的。

只不过,因为我只能根据我自己对孤独的体验来思考这一问题,所以我仅能从我自己的认识出发来描写孤独。我在本书中想表达的观点是,孤独并没有那么悲惨。别说悲惨了,我甚至认为孤独有着无法舍弃的价值。我会尽我所能把这些内容写得通俗易懂。我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青少年之中,有一些人在为孤独所苦,不堪其扰甚至濒临崩溃。但事实是否如此,我没有做过调查,我只是看到过一些相关新闻。还有一些成年人自杀的案例被解读为“孤独所致”。在我认识的人中,有十多位因自杀而亡,但是不是因为孤独则不得而知。如何能得知自杀的人是因孤独而死呢?这同样是我想知道的一点。

孤独是什么

孤独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一种能够蚕食人们的心灵,甚至能够逼迫人寻死的东西吗?

我想一边写这本书,一边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最终没法得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这本书里也没有像特效药一样能将人从孤独中解救出来的方法。况且,我的观点本来就是“不摆脱孤独也没关系”。

还有一点我要事先声明。我想,了解我的人大概是不会误解的,但肯定也有一些不知笔者是何人的读者拿到这本书,所以有些话我必须在一开始说明。

我并非心理学或社会学专家,在这些方面完全是个门外汉。我并没有在大学里正式地学习过这些知识,甚至可以说对其一无所知。我曾在大学里执教,但研究的是理科。虽然我指导过大学生,但我跟年幼的孩子相处的经历仅限于和我自己的子女的。因此,本书中所写的内容,完全没有统计性质的调查作为基础,仅仅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到目前为止,我写过的书都是如此。虽然我酷爱读书,每日手不释卷,但本书也并非受到某本特定书的影响而作。因此,我也完全不打算引用他人的文字(基本上,我在小说以外几乎都不会做任何引用)。

也就是说,本书仅仅是邀请您阅读一个普通人的思考试验的结果。请在阅读后务必自行思考,构建起自己的理念。

人生在世,钱财没有那么要紧,同伴也并不是必要的,孤身一人也是能生活下去的。但是,如果想过有意义的人生,那么只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自己的思想。



[日]森博嗣 著      
刘淼淼 译
漓江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