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二战中的方舟,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前传:长阳路62号往事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龙钢 2021-05-06 20:30
摘要:随着1992年中国与以色列建交,来长阳路62号的犹太人也陆续增多,有时是个人前来,也有团队前来。

2020年12月8日,扩建后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以全新面貌亮相,历时三年的扩建项目完成。

早在2017年,虹口区启动扩建项目,对摩西会堂旧址西侧、南侧居民房屋实施征收,在保留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的展馆面积从原来的1000多平方米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展陈也从150件增加到近1000件(组)。提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不得不说摩西会堂。

长阳路(原华德路)62号摩西会堂,始建于1907年,是由旅居在沪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兴建。1902年,侨居上海的俄罗斯犹太人已有了25户,当时他们借舍里特·以色列会堂过宗教生活(以色列会堂在今长治路,1920年关闭)。1907年在熙华德路建造了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第一所会堂——摩西会堂,以纪念最早来上海的俄罗斯籍犹太人移民摩西·格林伯格。后来,由于俄罗斯籍犹太人不断来到上海,上海原有的摩西会堂显得过小,1927年,阿许根那齐拉比通过募捐集资在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建立新的摩西会堂,俗称华德路会堂。该堂为上下两层楼房,楼下为礼拜大厅,可容纳300人左右,并设有涤罪浴室。楼上为拉比住房,并为上海犹太教公会的办公处。

1937年到1941年,大批从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逃出的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了上海。当时的上海是二战中世界上唯一不用签证或任何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上海人民热情接纳并帮助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重建家园。虹口地区的长阳路、舟山路、霍山路、高阳路等地方,曾居住了两万余名犹太难民,他们开设学校、医院、商店、工厂等,继续播种着生活的希望,摩西会堂成了难民经常聚会的场所。

1945年以后,在国际犹太人遣返委员会的帮助下,生存下来的犹太难民陆续离开上海返回欧洲。1956年,由于大批犹太难民回国,摩西会堂关闭。关闭后,摩西会堂曾经一度为一家药厂使用。

1964年后,海门路街道的临时医疗管理站一度设于此地,至1990年7月,摩西会堂交由虹口区民防工程管理所管理办公。据当年参与入驻摩西会堂的民防工程管理所副所长章之骐回忆,刚进入长阳路62号,感觉这幢楼非常的特别,与他当时所见的其他楼不一样。于是,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他,楼里楼外转了好几圈。他惊讶地发现,这幢楼虽然有些破烂不堪,但其踢脚板有25厘米左右高,门套有15厘米左右高,而国内的房屋踢脚板当时一般只有15厘米左右高,且根本没有门套,章之骐越看越觉得这幢房子不一般。

章之骐告诉笔者,由于懂得些建筑学,又加上他的父亲(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传授,从小喜欢研究各种建筑,民防工程管理所当时的领导就放手让他负责对房屋进行修缮。根据“不要修过头,不要修太多”的原则,尽量修缮到精防站入驻前的风貌,拆除了原先窗户上的铁栅栏和院子里搭建的锅炉间、烟囱等,尽可能地让房子漂亮点,同周边舟山路等路段上的房屋相适应。会堂内一至三楼有一部木制楼梯,纹饰独特,雕刻精细。修缮时拆除了乱钉的杂件,同时挖掘出了已埋入隔墙的车木栏杆。修缮得到了同济大学老师专家的肯定,“新装修的三楼,手法简洁朴实,与原建筑气氛相符”。经过近半年的修缮,民防工程管理所开始在长阳路62号办公了,“当时所里有80多人在此办公”。

随着1992年1月24日,中国与以色列建交,来长阳路62号的犹太人也陆续增多,有时是个人前来,也有团队前来。

章之骐和民防工程管理所这才知道这里就是当年庇护犹太难民的重要见证地摩西会堂。

1992年5月,有关部门正式在长阳路62号挂牌:摩西会堂旧址。从这时起,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经常来此参观。根据市外办的有关要求,民防工程管理所将办公场所压缩至二楼,三楼作为展览使用,四楼当年是摩西会堂犹太管理人员的住所,民防工程管理所便将其开辟为犹太人居家情景场所。为此,管理所还成立了旧址管委会,专门指定由所里的工会主席负责接待来此参观的国外友人和团队。

在章之骐家的客厅显眼的地方,放着一张他在摩西会堂接待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的照片。

斯特恩1920年出生于乌克兰的敖德萨,是苏联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他曾拍摄过著名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将其首次访问中国记录了下来,引起轰动,获得了1980年度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1995年11月30日,斯特恩来到摩西会堂参观。章之骐回忆说,当时摩西会堂三楼设有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展览,陈列有犹太人从1938至1945年在上海时的生活照片。照片里存留了在河滨大厦、长阳路、安国路、霍山路等地的犹太难民收容所,向难民提供食物,举行宗教、结婚仪式,犹太难民被驱赶进“隔离区”的苦难生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难民离沪时的历史影像。斯特恩仔细地观看了每一张照片,不时地与讲解的志愿者王福良交流。

1997年,上海市有关部门正式批复设立“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并在新世纪初挂牌。“挂牌后的纪念馆,得到了市区外事部门的指导,具体运营和管理依旧是我们管理所”,章之骐说。2007年,在此办公了17年的章之骐和虹口区民防工程管理所搬离长阳路62号,由“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管理运营。当年3月,摩西会堂开始全面修缮,拆除了沿街商业用房,改建成门卫、售票用房;拆除增建的西侧、东侧及西北侧辅楼,恢复原露台,尽可能按照当年的平面划分和空间特征恢复建筑原貌。同时,按原样清洗外墙,尤其是色泽、纹路等都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还根据历史图纸,恢复了当年的门窗尺度及细部划分,保留了有价值的五金构件,对残缺破损的天花板、地板、门窗玻璃也仿原样配齐。

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区联手通过旧改征收,将位于纪念馆西南面两幢犹太难民曾居住过的建筑纳入了扩馆范围,让见证了近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摩西会堂开口述说它的历史,讲述人类一段跨越民族的友善与包容的故事,保存的是人类的正义和文明之光。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