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这些白白净净的博士为啥要翻又臭又脏的垃圾和污泥?国内多起案件由此被突破
分享至:
 (3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2020-12-21 16:14
摘要:这是一个年轻的鉴定类别和一个年轻的团队共同成长的故事

“我们这些博士原来都白白净净的,翻了20天垃圾后,大家都又黑又臭了。”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齐整的实验室里,被高级的实验仪器包围着,这话听起来很难想象。说话人叫马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科室的负责人,听他说完,几个年轻同事都笑了。

其实,除了要和垃圾、噪声、甲醛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污染源打交道,他们的工作还涉及很多重大生态问题:上海跨区非法填埋的垃圾,到底埋了多深?占地上万亩的海南版“秦岭违建”,造成了多严重的环境损害?首例长江口非法采砂案件,对生态系统功能究竟损害几何?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有八十多年历史,传统“三大类”鉴定——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奠定了其“国家队”的地位。相比之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资历”最浅的,2019年初,刚获得全部7个类别的鉴定资质,虽然整个团队有近50人,但承担日常工作的只有马栋和4位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


团队合影,从左至右:马栋、郭雪艳、纪敏、卓少杰、陈林文

两年来,他们做的大大小小鉴定已经覆盖到了这些类别。为环境损害追根溯源,查明具体的生态破坏程度,并给出最合适的修复方案,涉及到许多学科的配合,他们的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这是一个年轻的鉴定类别和一个年轻的团队共同成长的故事。

为环境算笔账

司鉴院实验楼的顶楼天台上,有个小小的玻璃房,是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实验室之一。地上整齐地码着三十多个铁托盘,里面装着深浅各异、数量不一的泥土,有的是潮湿的泥状,有的已经干结成块。这些是刚从一家化工厂附近采集回来的,干土用玛瑙珠研磨成粉末后,放入旋转蒸发器检测成分,就能知道厂子周围的土壤质量如何。


卓少杰展示研磨过的土壤

去年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奉贤一个非法垃圾填埋地,他们钻井取样,挖出沤了三年多、已经发酵出水的垃圾,一袋袋垃圾被装好带回实验室,也是像这样分摊在盘里,等其自然晾干后进行检测的。

团队成员郭雪艳记得,除了四周弥漫着厚重的酸臭,那块种满玉米和果树的农田,看起来再普通不过,因为恶臭,当地村民向镇政府反映过数次,可此前的检测没有发现异常。

在对比了多年的遥感数据后他们发现,这里以前是个鱼塘,从2016年起,犯罪嫌疑人以回填鱼塘为由,接受了来自上海市区约1000车垃圾进行鱼塘回填,进行了简单的表层覆土后,群众就自行在上面种起了庄稼。

这些固体废物平均深度7米,最深的地方甚至有10米,砖块、木块、塑料袋、编织袋等混杂在一起,分布很不均匀,经过GPS定位,他们布下十几个钻点来取样分析,床垫的弹簧还数次缠住了钻头。经检测,此地污染程度较突出,他们给出了场地恢复费用1668万的结论。


固废探测剖面分布(司鉴院供图)


历史遥感影像(司鉴院供图)

郭雪艳性格很开朗,开玩笑说:“我们学环境的,能想到会去挖垃圾,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和司法搭界,不仅要破案,有时还要上庭。”

作为生态学博士,生态价值估算是郭雪艳的专长,她形容这与中医类似,要为环境把脉问诊,给出药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指标即使降下来了,可身体还是消瘦了,精神状态也受影响了,疾病对人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在计算生态系统损失时也一样,直接损害很直观,最难的部分是对整个生态系统损失的估值。

她举例,在生态保护者眼中,砂石是河床的“稳定器”、水生生物的家园。但在非法采砂者看来,每粒砂都是钱,采一晚上砂,有时能赚好几万。去年,上海首例非法采砂致生态环境损害案中,犯罪嫌疑人在长江大桥下游累积非法采砂1万余立方。在鉴定中,司鉴院团队通过模型推算了因采砂致悬泥沙扩散的环境影响范围,发现除了生态系统,该行为还影响了河势稳定和通航安全,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大桥的根基,这些损失都需要被量化。

长江“十年禁渔”实行在即,可非法捕捞事件依然猖獗。去年禁渔期内,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就有人用电捕方式捕捞水产品,还有人在九段沙湿地设深水网,捕捞凤尾鱼和白米虾。今年,甚至有人多次驾驶小艇,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使用电脉冲的方式,用三重网刺非法捕捞水产品。

提到这些,郭雪艳很认真地说:“这些环境损害案件看似普通,其实在司法鉴定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学术难题,用电捕还是网捕,捕捞的是中华鲟还是其他生物资源,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影响都不一样,生态恢复工作开展的方式也不同。”她解释,在鉴定过程中,要系统全面地分析非法捕捞的影响,除了要考虑生物资源的直接损失,还要包含对食物链上其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生存环境造成的损害。

再比如毁林占地,可以用替代法算出这片林子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涵养水源所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有相关标准。“但是,因为水土流失,整个生态链都被影响了,甚至旅游价值也受损了,这些怎么评估?”

如今,在我国,非法捕捞导致的环境损失额,一般会达到捕获水产品价值的5倍甚至10倍以上。今年年初,崇明109只野鸟被人毒死,他们鉴定得出的赔偿金额是21万,除了鸟本身的价值,还有生态受损的价值。以往环境损害都是一口价赔偿,从他们开始,这个评估精细化、科学化起来,他们希望考虑到受损链条的每一环。

筹建办案“系统”

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要运用化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证据固定、因果关系判定、生态恢复及损害价值评估等方面,来研究解决诉讼活动中涉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专门性问题的一门学科。

专业研究室成立的背后,有司鉴院3年多的精心准备。

2015年底,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司鉴院开始筹备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研究室,马栋从法医毒化专业被调来参与筹建。他走访调研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生态中心、中国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相关单位,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一点点摸索筹备。

马栋以前在毒化室进行毒物检测,大多都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标准化,检测结果清晰快速。但环境损害鉴定完全不同,要把整个事件调查清楚,不仅需要像社会学家一样调研,还需要生态学、环境科学、分析化学、水文地质、卫星遥感等多学科配合,动植物,声光电也都得了解,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难以“流水线作业”,需要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


土壤比色(司鉴院供图)


现场检测(司鉴院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承担过大量环境损害评估与研究工作,如上海市海洋灾害事故统计、调查与评估,环城绿带土壤环境监测及改良规划,特大型城市垃圾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应用等,其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司鉴院与华东师大签约,成立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联合研究中心,建立起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

合作关系刚建立,研究室里还只有马栋和两个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时,他们就遇上了第一个案子。宁夏贺兰山下,煤矿众多,当地百姓反映,洗煤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所谓洗煤,就是通过水流的冲击,给不同成分不同比重的原煤分级,并除去尘土和废石。

马栋他们一行人到达贺兰山下时,发现这个建在500多亩土地上的洗煤厂中,固体废物堆成了小山。去之前大家就有数,固废物中的煤矸石对环境存在潜在危险,其中的硫化物逸出或浸出会污染大气和农田,雨水冲刷后,也会让附近河流的河床淤积,河水受到污染。

他们很快就开始了现场调查,展开人员访谈,了解案情,通过测绘了解污染物分布情况,根据场地的面积和深度布设点位,钻井检查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再就损害的事实,来判定和肇事方是否有因果关系……虽然是头一遭,但大家都是专业出身,还有经验丰富的华东师大教授支撑,顺利做完了这个悬置多年事件的鉴定。

甲醛、噪声、光污染和标准制定

除了这些与生态相关的“大”案子,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见的环保领域鉴定。

今年夏天,有一位市民来司鉴院申请司法鉴定。为了孩子上学,他在静安区的学校附近租了套房子,没想到,家里老人来照顾孩子一年后查出了白血病。这位市民认为老人的病和房屋装修产生的甲醛有关,所以申请室内空气质量鉴定。

甲醛检测前,需要配置5毫升的吸收液,在一定时间内让20毫升的空气通过吸收液,如果空气里有甲醛,就会全都留在吸收液里面,在实验室测出质量后,除以体积,就可以得到它的浓度。

团队工作人员纪敏带着空气采样器上门时,发现这个家庭里家具很少,她估计应该不会超标。住宅空气中甲醛的标准是0.08毫克/立方米,一般达到0.03,身体就会有异样感受。经过检测,这间去年刚装修完的房子超标了约20%。如果要证明病情和甲醛之间的因果关系,还要再通过法医临床医学的鉴定。但此次检测固定了证据,可以成为后续鉴定的参考依据。


实验室检测(司鉴院供图)

“身处其中,苦不堪言”,提到生活中常见的环保领域的投诉,马栋这么形容。他遇到过噪声、震动、室内空气和光辐射污染多种鉴定。有人被邻居家空调室外机吵得头痛欲裂;有人因为楼上走路声音太响,买了震楼器,闹出大动静对峙;还有人在别墅二楼开了个天窗,玻璃反光刚好照到对面人家的主卧,两家人反复交涉无果,最终对簿公堂。

光、水、空气、声音,任何一种污染都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现代社会,大家维权意识增强,楼上装修的噪音,楼下施工的气味,都会成为投诉的理由。可很多纠纷进入司法鉴定程序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有时连案发现场都不存在了,取证、溯源、评估都不容易。

标准,是鉴定中最重要的参照。引起全国关注的海南版“秦岭违建”案件,就是他们团队一手鉴定的。在三亚环境最好的湾区里,这个宣称占地12583亩的养生大城,削掉了一座山,盖起了别墅、酒店和高层住宅。而此前当地相关部门对破坏面积做过两次鉴定,一次是100亩,一次是200亩。而司鉴院通过科学方法,鉴定后认为环境损害面积为1200亩。这就是因为标准不同造成的。

“所以司鉴院不仅要做鉴定,还有进行行业指导和标准化的责任。”马栋拿出了《耕地和林地破坏司法鉴定技术规范》,这是他们研究室去年5月拟制的,现在已经成为了行业标准,从现场调查到样品检测,以及如何给出鉴定意见,都有章可循,只要依据标准,就能够解决大部分耕地破坏的案子。之后,他们还会研究制定更多领域的标准。

司法溯源靠技术

不同于常规的环境检测,为了切实推动实际案件的解决,司法鉴定的特色体现在溯源技术上,这也是他们的专业要求。2018年,卓少杰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化学物质鉴定是他的强项。

今年夏天,安徽某地生态环境分局接到了群众举报:该地开发区的河道表面漂浮大量油污,怀疑是企业非法排污导致的城市河道污染。可在查出漂浮的油污来自343国道的雨水管道后,案件便停滞了。因为环境中的污染物化学组成很复杂,而且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稀释、混合、降解和风化作用,组成成分和初始排污时已经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了,所以想要确定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在技术上就变得非常困难。

上游开发区里那么多工厂,究竟是哪一家在偷排油污?当地执法部门找到了司鉴院。

油指纹是油污的“特殊身份证”,一般情况下,分析油指纹可以对油污进行溯源。根据前期的案情资料,卓少杰原本是从传统的矿物油指纹入手进行检测分析,但由于矿物油本身存在降解,且本次油污来源为混合油,很难通过油指纹识别污染物来源。



实验室里的仪器

“一根大的下水管道后面,有很多蜘蛛网一样的小管道,就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要找到是哪根毛细血管,就得靠技术了。”在分析了多个样本后,卓少杰终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筛查技术手段,发现了二异丙基萘这个特征污染物,最终确定了这种环境油污和一家企业的排污样品及生产工艺相吻合。

去年上海有条河道污染,也是他们通过检测,锁定了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工厂。外包公司图省事,直接把含有危废物的污水排在了窨井里,大雨冲出油污后才暴露。该案在司鉴院高效的检验后快速结案。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实验室里,各类分析仪器配置精良,它们都是大家的“好战友”,有气质、液质、高分辨质谱,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也有X射线荧光光谱,不少都是今年新添置的。“土壤检测时,提取污染物后,放在有机溶液里,再浓缩进这些小瓶,放入这台机器,它上面接着的抽风机功率很大,像家里厨房一样,可以把废气抽走……”介绍起机器的使用,卓少杰的话多了起来。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马栋眼里,它还像一个小婴儿,需要努力拓展科研的领域,而它做的事情又很大——环境无法发声,他们要大声为环境“讨公道”。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 题图来源:本文照片除说明外 均 刘雪妍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