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这是世界唯一由专人守护的松树,却经常被人说是塑料的,黄山守松人愤怒了
分享至:
 (31)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抒怡 2020-12-16 07:34
摘要:自1980年12月开始实行迎客松专职护理员(俗称“守松人”)制度,至今已历19任

前一段时间,黄山迎客松守松人胡晓春遇到了一件糟心事。游客们在迎客松前合照留影时,总会问他:“这树是塑料树吗?”“迎客松是假的吗?”多的时候,一天能被问上七八回。

“愤怒!必须用上愤怒这两个字。”今年40岁的胡晓春,已经过了年轻气盛的年纪,但谈到这个谣言时,他的身体一下子挺得笔直,他说:“因为这是诋毁、污蔑。”

针对这一谣言,10月22日,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声明:网传“迎客松是塑料树”“迎客松是假树”均为不实信息。声明中提到,黄山风景区保护管理部门长久以来对迎客松实行严格、科学的保护,自1980年12月开始实行迎客松专职护理员(俗称“守松人”)制度,至今已历19任。胡晓春正是第19任守松人。

至今,胡晓春还没有看过这条谣言。“看到那些瞎说的,还不要被气死?”虽然是玩笑话,流露的却是真情。那段日子,对于前来询问的游客,胡晓春总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看它像是假的吗?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的身后,迎客松枝叶遒劲,树冠似盖,侧枝横空斜出,好似在迎送八方宾朋。看到对方信服地点点头,胡晓春还不忘叮嘱一句:“记得回去告诉家人、朋友真相。”

迎客松守松人设有A、B双岗,以A岗为主,B岗替补。从2009年到迎客松守松人B岗工作算起,胡晓春已经守护迎客松11年了。每年,他有超过300天驻扎在海拔约1670米的迎客松旁,写下了140余万字的《迎客松日记》。在他的眼中,迎客松早就不只是一棵树。

以前,第18任守松人徐东明曾对当时的B岗胡晓春说,如果你要继续从事这份工作,就要把这棵松树当成一个人,当成你的家人。现在,胡晓春常常对B岗丁丁说:“如果你单单是守一棵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要注入感情,就跟我们的前任守松人一样,要像守护家人、守护长者一样去守护它。”

岁月轮转、时光更替,但守松人与迎客松的情感连接始终绵延流长。


守松人胡晓春工作照



世界唯一由专人守护的松树



这不是胡晓春第一次听到有关迎客松的谣言,这些年类似的谣言时不时冒出来,黄山风景区不得不一次次澄清。2016年,历任守松人被请回迎客松下,回忆护松往事时,第16任守松人沈成效说:“可能和一些媒体以前的误导有关,现在还有人以为黄山迎客松枯死了,以为这株是假的……”每次听到外地游客这么说,沈成效说好像是家人被无端误解,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游客解释迎客松的现状和保护措施,澄清不实传言。

为什么看起来一戳就破的谣言,流传却如此之广?

“以前‘梦笔生花’顶端的松树确实曾经是塑料树,但现在我们已经移植了一棵,也成活了,现在的黄山树都是真的。”谈起黄山松历史滔滔不绝的胡晓春,替迎客松感到委屈。据他分析,谣言可能与黄山北海散花坞内“梦笔生花”景点上的扰龙松有关。上世纪80年代,“梦笔生花”上有600年树龄的扰龙松,因自然衰老而枯死。当时,为给游客一点心理安慰,黄山景区专门设计制作了一个塑料模型。2004年3月,黄山风景区找了一棵酷似扰龙松的黄山松,成功移植到了“梦笔生花”的“笔尖”,塑料树成为历史。

迎客松更不是塑料树。不过,从这则流传颇广的谣言可以看出,黄山迎客松确实是个独一无二的标志。在黄山的风景照中,迎客松当仁不让是主角;在旅行团的行程中,迎客松是必到的景点;黄山风景区的党支部以迎客松命名;附近的玉屏楼宾馆有专门的迎客松咖啡;就连游客爬不动时,周围人也会鼓励:再加把劲,快到迎客松了。

胡晓春喜欢站在迎客松前向游客介绍黄山迎客松的情况:树高10.2米,树围2.16米,两只巨臂斜出9.6米,树龄在1000年左右,于199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仅仅用这些数字还概括不了迎客松,它身上所富含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才是游客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959年,巨幅铁画《迎客松》被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周恩来看到后,把《迎客松》调整到了接见厅。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就是在这幅《迎客松》底下欢迎了他。1973年,黄山玉屏楼附近发生大火,周恩来亲自致电黄山,要求全力保护迎客松的安全。在一系列外事活动中,迎客松被赋予代表中国人热情好客的形象,不仅是安徽,更是中国的名片之一。

迎客松的特殊含义让守松人制度的设立显得理所应当。据资料介绍,1981年12月以前,迎客松旁的一条山道是开放的。那年4月和11月,分别发生了两次景区工人用施工工具损伤迎客松的情况。1981年12月起,黄山风景区为迎客松划定了专门的封闭保护范围,并设立专职守护人。至此,黄山迎客松成为世界上唯一由专人守护的松树。


守松人胡晓春工作照



每月暂别的那4天也在惦念



第一次知道迎客松有专职守松人的时候,胡晓春心里嘀咕了一声:这么厉害啊!

胡晓春第一次看到迎客松是在初中毕业的时候。胡晓春的家在谭家桥,距离黄山车程不过半小时,站在他家的空地上,可以直接眺望到黄山的后山,但在初中毕业之前,胡晓春并没有真正爬过黄山。上了黄山,迎客松是必须要看的景点。第一次见到迎客松是什么感受?回想了一会,胡晓春的回答很坦率:“当时并没有太多感觉。”

“我觉得,它就是比其他的黄山松要高大一些,外观看起来和其他树也差不多。”胡晓春承认,这种感觉甚至一直延续到他刚上山工作时。2006年,从部队退伍的胡晓春应聘黄山风景区园林局工作,担任玉屏景区护林防火队员。这个选择很实际:父母年纪大了,自己要成家立业,必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把它做好就行了,有必要投入感情吗?即便在2009年经过考核,在守松人B岗工作时,胡晓春对此依然疑惑。以至于听到前任守松人说起自己与迎客松的感情,胡晓春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还没有产生这样的感情。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胡晓春已经完全不同。当听到有的游客在迎客松前议论“迎客松也就这样”时,胡晓春会心头一紧,他说:“其实我不愿意听这句话。”看到有的游客好不容易爬到迎客松面前,看一眼转身就走,他说:“我也不愿意看到这种场面。”

“一年300多天陪着它,不管狂风暴雨,不管天寒地冻,在陪伴中,这种感情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胡晓春说。

轻飘飘的几句话却勾勒出几个惊心动魄的画面。

2008年,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发生时,胡晓春还不是守松人,但作为景区工作人员,他连夜参加了迎客松的保护工作。那一年,他们从山下往上搬运了300多根毛竹,临时为迎客松搭建了一个五六层高的支撑架。雪太大了,上山时好不容易蹚出来的路,下山时已经看不到了。毛竹上结的全是冰碴子,一根毛竹需要两人合作,一个人在前面拉,另一个人在后面推。平时2.5小时的上山路,至少要走4.5小时。

2012年台风海葵来时,最大风力达到17级。胡晓春必须用安全绳绑住自己,一手把住扶手,一手检查迎客松,三夜两天没有合眼。但就在同时,胡晓春的小女儿刚出生不到30天,因高烧引发肺炎。“那边在哭,这边在抗击台风,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是……”说起此事,胡晓春连连摇头。

2018年底,低温冰冻雨雪天再度来袭。迎客松枝叶下垂严重,看到它依然坚强挺立着,胡晓春心中涌起的竟然是几分感动。他想起2008年时,他们做过一个称重实验,一根70厘米长的细细枝条上,包裹覆盖的冰重达19千克。大雪时,即便松枝上积雪十多厘米厚,但它的样子都不会改变,顶风傲雪,枝干依然挺立。

“你能感觉到它对自己的那种支撑,这就是一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吧。”胡晓春感叹。


胡晓春的迎客松日记


陪伴的时间越长,胡晓春觉得自己似乎越来越了解迎客松。这几天山上降温,胡晓春心里知道,松针已经停止生长了;大风刮过树枝,吹得整个枝条不停地响,胡晓春通过声音,能大致判断出树枝需不需要特别的保护。

丁丁和胡晓春住在一个房间,夜里有几次,丁丁发现胡晓春突然惊醒,抬头看一眼监控视频,才能继续入睡。每个月,胡晓春能下山休息4天,通常到第二天时,他总会打个电话回来,问问同事迎客松怎么样了。“就像我在山上惦念我的女儿一样,到了山下,我又开始惦念迎客松。”话语之间,胡晓春已经将迎客松归为了家人。

在凉风吹拂的夏夜,胡晓春站在迎客松底下最放松。“皎洁的月光洒落在迎客松的松针上,泛着温柔的光,耳边是风吹过松针留下的沙沙声,这时候迎客松就像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这个场景,非常舒服。”


守松人胡晓春工作照



不打搅,也不需要大罩子



黄山的白天和晚上,像是两个世界。白天,迎客松前面的广场上游人如织、人声鼎沸,晚上,广场上空无一人、漆黑一片。晚上7点,记者必须打着手电,才能从十几米外的玉屏楼宾馆走到胡晓春的值班室。

“不能开灯。”当记者问到广场上为什么不开灯时,胡晓春脱口而出。虽然学历只有高中毕业,但说起迎客松,胡晓春俨然是半个植物专家。“晚上是迎客松的休眠期,也是吸收露水的关键时期,这时它的松针是开放的,灯光一照,松针闭合,不利于它吸收水分。”胡晓春反复解释,晚上正常情况下不能开灯,要让迎客松尽量睡觉,他说:“不能打搅它的休息。”

在向记者介绍植物知识时,胡晓春时不时抬头望一下值班室里的监控视频。2017年,值班室的墙上安装了4个监控屏幕,屏幕连接的是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如果有人或动物进入迎客松隔离保护区,胡晓春的手机会收到报警,提醒他实时查看情况。“黄山松以树皮为输导组织,一旦树皮破损了,就会形成枯枝、干枝。”话锋一转,“半个植物专家”秒变“半个动物专家”,他说:“秋冬天,食物紧张,猴子会扒树皮,松鼠会磨树皮,这时就要拿玉米做诱饵,引走它们。”

有人提出,是不是该给迎客松罩一个罩子,但胡晓春并不赞同。“风吹来,可以锻炼它的抗压性、木质部的韧性,毕竟迎客松在这里已经生长千年,本身就很有生命力。”

“不打搅”是胡晓春的一个常用词。迎客松脚下,一棵小草、一丛灌木,甚至是一块看起来不起眼的岩石,都不能动。“这些草啊、树啊、岩石说不定都有用处,还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不打搅。”胡晓春解释。

自1981年以来,守松人的值班室位置没有变过,面积也没有增加。仅有6平方米的值班室内,放了一组简易沙发、一副办公桌椅、一台电脑和一柜子的《迎客松日记》及护松工具,这几乎是胡晓春在山上的全部家当。


仔细一看,沙发褪色、桌椅陈旧,但柜子里的各种护松工具在与时俱进。树木力学分析仪、GPS手持仪、无人机、各种保护手册、工作年报……应有尽有。


胡晓春的迎客松日记

而这些物品的背后其实是黄山不断科学化、精细化的古树保护理念。每年景区会邀请包括生物学、力学、气象学、病虫害学等多学科专家对迎客松生长状况进行体检和会诊,并建立了四级灾害性天气应急体系,为古松配备了专用气象观测、电子监控、雷电防护等设备。同时,黄山风景区还为迎客松加装了树木力学探测装置,引进树木力学博士加大科研力度,防止其受风力、积雪、冻雨等极端恶劣天气而出现安全问题。最近一次体检结果显示,迎客松长势良好,各类指标正常。


为了更好地保护迎客松,自称从小理科成绩不算太好的胡晓春一直在学习力学知识。一旦要搭支撑架,必须找到最佳的受力点。根据力学专家测算,迎客松有22个最佳支撑点,一开始,胡晓春和同事们按照图纸,用激光笔定位,但现在,这22个支撑点已经刻在了胡晓春的脑子里。

胡晓春的同事们都知道,胡晓春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的照片只有两个主题,一是“晒女儿”,二是“晒树”。近些年,每隔5天,胡晓春就在值班室门口约两米外为迎客松拍一张照片。“三五年可能看不出,但三五十年就能看出变化了,说不定还能进行一些数据分析。”胡晓春畅想着。


胡晓春工作照

在19任守松人聚会时,第一任专职守护人、洪维凯的妻子透露,有一次洪维凯在住院时,同病房的病友问他黄山什么最好看,当时他神智不太清楚,记不得迎客松的名字,就说,黄山那棵松树最好看。2013年,洪维凯回到迎客松下时很激动,拥抱并亲吻了迎客松。这一场景,感动了在场很多人。

有时候,胡晓春也在想,等自己退休后会怎么样?“我不赞成拥抱和亲吻迎客松,汗液会对树皮造成影响。”胡晓春想了想说,“我希望在允许的情况下,把迎客松这些年的照片拷贝一部分回家,慢慢翻看。”说这话时,他的眼中依稀闪着光,“等到我女儿三四十岁时,我再回来看到迎客松依然生机勃勃,就会很欣慰。”


胡晓春工作照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题图为:迎客松日出。内文图片均由采访对象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