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包邮区”的人们如何过冬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肖于 2020-12-13 12:01
摘要:自古以来江南人过冬就是大问题

长三角自古富庶,现今又是商贸发达的“包邮区”,引来全国人民钦羡。可每年冬季,长三角人总会因瑟瑟发抖过冬上几次微博热搜。

前一段时间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故事最初的矛盾“引线”就和过冬取暖有关。宋朝扬州五品官员盛弘,家里的妾室受当家小娘欺压,冬月里不给发足取暖炭火,让八岁的女儿明兰冻得瑟瑟发抖。婢女去讨要炭火,却只拿回一篮子“灶下炭”。可“灶下炭”燃起来,烟雾太大,没法取暖。无奈之下,女儿只能和父亲讨要,却导致了一场风波,更是影响了明兰一生做人的态度。

实际上,自古以来江南人过冬就是大问题,宋朝五品官员的孩子尚且挨冻,何况普通人家?

冬季御寒历来是个民生问题,就以宋朝为例,开封、杭州都多次出现持续大雪的严寒天气,发生平民被冻死的惨况。那时的人们,按照富裕程度,取暖方法大不相同。在当时,可用炭火,地炉、火盆、熏炉、手炉、脚炉、袖炉、汤婆子等取暖。权贵们银钱足,取暖方式多样,普通人来说,炭太贵,买个汤婆子就非常享受了。

长三角的冬天,室内外温差极小,室温和冰箱冷藏室温度相仿。赶上阳光明媚的大晴天,晒到太阳的室外温度会更高一点。赶上下雪天,室外雪景美丽,室内气候“冻人”。不论男女老少,家居服都是鼓鼓囊囊的厚重款式,从头到脚保护保暖。

最近十来年,地暖走入长三角普通人家。饭局上,听过一个关于地暖的笑话。朋友家装修,觉得地暖用处不会太大,都被冻了这么多年,按不按地暖不要紧。为了洗澡舒服点,他只在卫生间按了地暖。入冬,他把老爸接到自己家,一起入住新房子。可他下班回到家,到处找不到爸爸。随着夜幕降临,朋友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却发现卫生间里有声音。原来,老爷子在家实在冻得不行,于是就到卫生间取暖,在马桶上坐了一天。

这个故事让人哭笑不得,也说明了在长三角,人们冬季洗澡相当痛苦。在洗之前,有经验的江南人都会把空调、浴霸、油汀所有取暖设备开齐了,再让热水放一会儿,多蒸腾些热乎气。然后,快速脱掉衣服,让热水洗刷了全身。说起来,冬天洗澡也是御寒的方法。《梦粱录》中记录,冬季里南宋的普通百姓可以到“香水行”洗个热水澡。

在南宋,人们为了保暖花费了不少心思。就拿夜里睡觉来说吧,南宋宫廷内使用厚重的帐幔、锦帐、毡褥、锦被,不管床边围着、身下垫着、身上盖着进行全方位御寒。文人士大夫就相对朴实一些,铺盖是纸帐、布帐、毡褥、布被、纸被。其中“纸被”是南宋名产,是藤纤维制作,能御寒保暖,也是当时文人间相互馈赠佳品。陆游曾写过“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这床“纸被”是朱熹从福建“快递”来的。

再说说普通人的铺盖吧,明朝之前棉被并不普及。一般人家的被子是葛、麻类的植物纤维来纺织的,内芯可用鸡、鸭、鹅、羊等羽毛、绒毛填充,也可用绫罗绸缎织成的“丝绵”填充,至于条件差的人家就用芦花、杨柳絮、茅草填充,保暖性和现在没法比。宋末元初,随着棉花种植的扩大,再加上推广了黄道婆在海南岛学会的制棉工具使用、织崖州被的方法,棉被才渐渐出现。到了明朝,朱元璋大力推广棉花种植的范围,棉花产量逐渐变高,棉花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过冬御寒才算上了个台阶。现在长三角人的铺盖就豪华多了,棉被、丝绵被、羽绒被、羊毛被,应有尽有。

讲真,长三角人被寒冷冻习惯了,瑟瑟发抖也是乐乐呵呵,根本不以为苦,甚至拒绝取暖。我一个朋友经常要“酸”我,说:“北方人太不抗冻了。”我一直建议她买带地暖的房子,被她当成“谬论”,甚至还传递给她的“母上大人”。老太太怪我乱“支招”,理由是祖祖辈辈都这么过冬,没有地暖也活到了这么多辈子,北方人就是“娇气”。

去年,我朋友搬进了一套带地暖的房子。我忍不住问她什么感受。她回答:“我妈现在不肯回家了,说家里太冷了,住不得。”看来长三角要不要集中供暖,还得好好思索,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