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品区·五年 | 黄浦:怎样捏好一个“粢饭团”
分享至:
 (40)
 (1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20-12-10 06:31
摘要:成为城市内核的关键,就在于“集聚”,就像制作“粢饭团”的手势——捏得要足够紧实,吃上去才有厚重感。

【小编说】

一言难尽的2020年快要到头了,上观新闻一年一度的“品区”时间也到了。

这一年的上海16个区,受到过冲击,遭遇过挫折,也创造了不少奇迹。这一年还为过去的五年划上一个句号。“十三五”收尾了,“十四五”要来了,新的征程开始了,每个区都有它的跑道,这个节骨眼上,每个区都在全力奔跑。

今年末的“品区”,我们品的是五年。往回看,是为了往前看。老规矩,一个区,一个关键词,我们不怕一言难尽。



“当下城市群、城市圈越来越大,唯有一条万变不离其宗:城市群的内核要有足够的密度和能级。”去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一场论坛上,北大教授周其仁谈及了对全球城市竞争力的看法。

他说,如果内核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城市圈摊得越大,越拖不动。如果将对标对象从城市群、城市圈换做城市,一座城市的内核就是市区。而中国城市要与国际其他城市对标的部分,也就是城市中的市区。

周教授的这番话,引发了黄浦区干部的深思。

黄浦是市中心的市中心。上海人习惯用与人民广场的距离,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离人民广场越近,越接近上海的繁华与活力。而人民广场就在黄浦。但一个区域能否成为城市内核,并不完全由区位决定,更与密度、能级等相关。多年来,黄浦都是上海经济密度最高的城区,2019年,黄浦区域经济密度为125.63亿元/平方公里,远高于上海排名第二的城区,超过美国纽约的平均水平。要做上海心脏、窗口与名片的黄浦,也要做上海城市的内核。

黄浦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城市内核?黄浦干部中流行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捏“粢饭团”。“粢饭团”,是上海人钟爱的早餐“四大金刚”之一。制作起来很有意思:在蒸熟的糯米饭上放入油条、榨菜、肉松,然后将这些食材包裹在糯米饭里。成为城市内核的关键,就在于“集聚”——人口、资源、资本等各类要素的高度“集聚”,就像制作“粢饭团”的手势——捏得要足够紧实,吃上去才有厚重感。

回顾黄浦的过去5年会发现,诸多动作都意在进一步“集聚”。如果要为黄浦过去5年送一个关键词,那应该是“粢饭团”。

(一)

今年9月,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亮相:原先到河南中路而止的步行街,向东延伸了约500米,连接上了外滩。一时间,步行街上人气爆棚,热闹地像过年一样。多少年没来过步行街的上海人,兴致勃勃走进来,都说“这里真的不一样了”。

像南京路步行街这样的地标性商业街区,已发展多年,店铺从属关系盘根错节,要进行大的调整,难度很大;但步行街过去5年变化之大,可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5年:商业体的腾空换鸟,品牌的大换血,首店、潮店以及其他新业态的大量进入,在东拓完成之后,步行街上的地标节点世纪广场也启动了改造。

步行街的变迁,可能是观察黄浦过去5年区域经济的一个好的切入点。“十三五”期间,黄浦铆足劲头在有限的老土地上“翻花头”。

上海可能没有一个区,会像黄浦这样对空间如此渴望。土地稀缺、区域建成度高,黄浦早于绝大部分上海城区面临土地制约的“天花板”。

过去20年,黄浦曾经历过两次城区撤并,背后都有打破土地制约“天花板”的意思。

一次在2000年,黄浦区与南市区撤并,4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合并后的黄浦区,在南京路步行街之外又有了豫园商业旅游区,外滩跨过了人民路,延伸到十六铺、董家渡,商业、金融都有了延伸之地。另一次在2011年,黄浦区与卢湾区撤并,12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20.52平方公里,合并后的黄浦,在淮海路加入后,基本奠定了三大商圈的格局,世博浦西园区成为城区发展的新空间。

但时至今日,黄浦还是上海区域面积最小的城区。

当向外延展告一段落,区域经济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唯有向内生长。推动存量更新、城市更新,是“十三五”期间黄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

在有限的老土地上,资源要素是否足够集聚,产业能级是否足够强大,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高度与后劲。黄浦的手势是:捏个紧实的“粢饭团”——集聚体现上海城市形象与核心功能的要素资源,做厚黄浦的家底。

更新后的南京路步行街,客流如潮。高人气带来了高消费力,今年“十一”长假,南京东路商圈销售额同比增幅超过30%,一扫新冠肺炎疫情给黄浦商业带来的阴霾。

相比销售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原来的步行街一直被“100块消费”现象困扰着:消费者在步行街上从头走到尾,人均消费也就100元。这是因为街面上的商品供给缺少独特性,部分商品相对低端,即便对抱着“来一趟上海总要到南京路逛逛”心态的外地游客,也没有很强的吸引力。

东拓后,变化的不仅是街区形态,新店、首店、潮店多了,一些别处见不到的产品出现了,原来竞争关系的商家为了生存开始抱团发展。上海人过去几乎不逛步行街,现在的周末、节假日,步行街上讲上海话的人明显多了,因为可买的东西、可逛的地方多了,客单价往上走。这一切说明步行街消费能级开始提升了,经济密度的提升也指日可待。

以“捏粢饭团”的手势,过去5年,黄浦的金融、专业服务业等强势产业在存量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大、做厚:2019年黄浦区金融业增加值达破亿元,占黄浦GDP比重超过40%,上海14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中有6家在黄浦,金融市场交易额约占全市3/4;黄浦总部型企业总数相比“十二五”期末增长三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46家,总税收亿元楼达到67幢,其中月亿楼9幢,环人民广场、外滩、沿淮海中路等形成了三大高能级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2020年9月12日,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开街,外滩与步行街首次牵手,街面上游人如织。海沙尔摄于2020年9月

二)

“粢饭团”的美味之处,在于食材杂糅的精妙:软糯米裹上脆油条,吃口香酥绵软,风味绝佳。在黄浦,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并不是一个花钱、一个赚钱的关系;而就像“粢饭团”中的糯米与油条,很多时候,是相互成全。

过去5年,是黄浦城区撤并以来旧改力度最大的五年,预计完成约5万户旧改,超原定目标近一倍。旧改,是黄浦最大的民生改善也是最大的发展

黄浦老城厢,是上海城市之根、文化之源,但也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难点。大量居民住在破败的二级以下里弄内,居住环境窘迫不堪。“十三五”期间,黄浦在老城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旧改。康家弄18号,70多岁王阿婆与20多岁的外孙,再也不用挤在不足13平方米的小屋里,再也不用躺在伸不直腿的床上仰望窗外高楼大厦。福佑地块、乔家路地块,很多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地块都列入了旧改范围内。

老城厢旧改,让百姓生活得到最大的改善,亦为城区经济能级提升腾出空间。在黄浦规划中,围绕老城厢将架构“一轴三心多组团”,打造一个商业、商务、人文、旅游等多元要素集聚发展的区域。

“十三五”期间,伴随5万户居民圆新居梦,还有一大批市中心优质的“大衣料子”地块腾出。对这些优质地块,黄浦区将创新推动资源二次高效率分配,因地制宜地进行更高容积率的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让城区核心功能发展的各类要素更加集中。

城市空间有限,黄浦的民生改善,必是在小尺度中回应人的需求,要极度追求空间的细节和品质,手势则如捏“粢饭团”——有足够的包容性与精细度。

2016年,一种叫“微更新”的城市更新模式走进上海人的生活。这是一种“针灸式”的微改、微激,以此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北京路上的贵州西社区,成了上海第一个在里弄小区推进“微更新”的社区。

有着80年多历史的贵州西社区,政府在前几年进行过大修,公用厨房能修尽修、卫生间能装尽装,楼内楼外也都修缮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但居民更高层次的居住与心理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却很难通过政府大修项目得到实现。

这个社区所在的南京东路街道请来专业设计团队,集合居民的力量与智慧,通过“微创手术”盘活了里弄闲置空间:原来利用不高的居委会活动中心变成了小区邻里中心,搭建了厨房、摆上了桌椅,家里没有空间招待客人的居民,可以将这里作为临时客厅;原来闲置的空中阁楼被设计成公共书房;弄堂口难看的厕所功能保留,但外观被打造成养眼的“花房”;被居民用来堆杂物的小广场,改成了可以共享的中心花园。

结果很美,过程其实很曲折:“微更新”多多少少要触动部分居民原有的空间利益,因此“微更新”之初遭遇过居民吵闹、反对。社区干部将工作做得更细致,深入居民家,一户户了解需求,包容他们的诉求,将他们的利益尽最大努力地体现在“微更新”中。最终,“微更新”不但提升了老社区的功能,也团结了民心,激活了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过去5年,通过社区“微更新”、老城厢“拆落地”改造、石库门“抽户”改造……黄浦探索了如何在小尺度中实现民生的最大化改善。

贵州西社区实施”微更新“后,提升了老社区的功能。唐烨摄于2019年5月

(三)

这几年,上海郊区进入了发展的空前高涨期,大量土地资源被激活,隔三差五就有大项目、大产业落户郊区的新闻,郊区的曝光度明显提高。反观中心城区,先后进入产业调整期,因多是原有项目、产业的调整,能拿出来说的新项目、新产业不多,曝光度普遍没有郊区那么高。

黄浦也有此尴尬。而曝光度背后,反映的还是发展“天花板”的问题。

但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天花板”。瞄准不同的功能定位,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城区之间的发展速度不可能一样。黄浦,已处在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阶段,再向上生长需要更多的时间。黄浦干部中流行一句话,叫“传承经典、打造精品”,而经典与精品,需要时间来磨砺。所以,黄浦并不必在乎一时之间没有处在聚光灯下,相反,厚积薄发,必有大放异彩的一天。

但“天花板”如果不用力突破,始终会在那里,即便它是阶段性的。

黄浦要突破什么?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学强认为,未来五年,黄浦应该走出一条基于城市更新、促进产业生长的新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时尚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叠合”。对黄浦来说,眼下要做的除了回顾“十三五”做了什么,还要精准识别错过了什么,并在新发展格局下谋划好曾经想突破而没有突破的地方。“十四五”能否在这些地方取得突破,将决定着黄浦未来发展的系统性重塑与整体性重构。

黄浦有哪些精品值得期待?

北京东路一条街转型调整,经历了好几年,规划也做了几轮,但除了街面整洁了一些,沿街店铺的业态变化不大,曾作为北京东路科技转型引领者的科技京城似乎转型力度也不大。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条街焕发出新的活力。

世博浦西园区,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曾萧条了数年,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落址后,场馆利用在“十三五”期间有所改观,无界美术馆去年落址、外滩大会今年选址世博滨江召开,再加上黄浦滨江的贯通,为世博浦西园区增添了活力。不过,活力指数似乎还不够。记者曾从无界美术馆走到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一公里左右,人迹罕至,周边连个像样的便利店都没有。集聚产业,开发商业,进一步激发整个地块的活力,世博浦西园区未来可期。

外滩“第二立面”的开发,老大楼内使用情况非常复杂,涉及国有企业、私有房产、居民居住等,存在法规、税费、资金平衡、招商引资等瓶颈与难题。黄浦正采用“一楼一策”方式进行开发,其中有不少政策瓶颈需要突破。

还有老城厢,居民搬走了,腾出这块优质“大衣料子”,要将这些地块打造成更加理想的空间,以此来发展城市核心功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要有更大的突破。

黄浦在“十四五”必将打一场硬仗,现在就要筹谋,做好充足的政策准备。

再回到那场引发许多上海干部思考的论坛。

周其仁教授在论坛上列举了迪拜的崛起,他说:迪拜只用20年,就把沙漠变成了世界最著名城市。从迪拜的变化,人们或许能窥知全球城市竞争中正在显现的新格局——“‘家底’已不再是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技术和全球化的加持下,城市自身的努力、远见,以及与外部的投资、交流和互联互通,才是孕育一座全球城市的新内核。”这句话,对于黄浦区,以及其他拥有丰厚家底的上海中心城区,同样适用

上海外滩灯火璀璨  视觉中国

图片设计: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