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够勤奋够创新!百余年前,上海人已卖力地学起了几何、美术和植物大百科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宝花 2020-11-28 17:46
摘要:百余年前,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徐家汇藏书楼的珍藏文献揭示了许多。

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一角,伫立着一座白色小楼——徐家汇藏书楼。这座矗立了一个多世纪的建筑,默默凝视着徐家汇的风雨变迁,也怀抱着近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今天在气象博物馆举行的“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掠影”讲座上,慕名而来的人们穿越时空,通过徐家汇藏书楼的珍藏史料与百年前的古人“交流”:早在100多年前,上海的先贤们已经开始翻译欧洲几何学和美术著作,中国第一本百科全书也已出现;外国人眼中的孔子像,加入了他们的诸多主观想象……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最关键。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上海的文化、城市的精神逐渐形成。作为一个东西思想的交汇点,徐家汇藏书楼无疑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在开始这个话题前,不妨先来欣赏一组充满历史感的图片:

1903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订购、由上海土山湾建造的中式小楼的图样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订购、由上海土山湾建造的八角亭图样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上海流传

中国第一本百科全书——《中国植物志》

当时外国人眼中的孔子形象

这些图片,全部来自徐家汇藏书楼的珍品馆藏。尽管有些图片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在100多年前,它们却是上海开始中西文化交流的明证,也令上海站在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在讲座上分享说,徐家汇藏书楼的馆藏精品中,1910年上海土山湾印书馆版的一本名为《中式小楼的说明》的图册尤为珍贵,该图册记录了1903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订购、由上海土山湾建造的中式小楼的图样和文字说明。

当年的中式小楼实体建筑,现存于布鲁塞尔   资料图片

土山湾原本是上海郊外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下,于19世纪后半叶成长为上海美术的摇篮,集绘画、雕塑、出版印刷于一体。土山湾的发展,不但是西方美术传入中国的重要部分,也多次为中国工艺赢得世界性的声誉。比利时国王定制的小楼及凉亭,充分展现了100多年前土山湾的精湛工艺,而这座中式小楼实体建筑现存于布鲁塞尔,成为比利时皇家与艺术博物馆的一部分。《中式小楼的说明》图册全部手工制作,附有大量照片原件,包括土湾山孤儿木工部学徒们的资料照片,在记录了当时中国工艺制作场景的同时,也成为上海当时已开始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大例证。

徐家汇藏书楼

历史悠久的徐家汇观象台,在1873年至1936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也被详实地记录名为《徐家汇观象台月报》的文献中。建立于1872年的徐家汇观象台,拥有自1874年起140年无间断的观测记录,是我国唯一得到世界气象组织认证的“气候观测站”。当年人们记录下的观测数据,如今成为徐家汇藏书楼里的文献;而如今仍在运转的徐家汇观象台内,一张如同钢琴黑白琴键的图片,则记录了100多年来上海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近一个半世纪前人们开始的一项科学实践,与今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连接,令人感叹这些前辈先贤勇于创新实践的同时,也感受到如同时光穿梭般的奇妙。

如同钢琴黑白琴键的图片,记录了100多年来上海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李宝花 摄

随后的讲座中,徐锦华还分享了当时中国第一本百科全书、外国人眼中的孔子像等。在这些文献中,不少外国作者在观察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同时,也加入了不少主观想象。比如,当时流传于外国人的孔子像中,孔子身后的三角形门楣偏欧式,脚下的马赛克地砖更是欧式风格无疑;外国人绘制的中国码头图像中,则将当时中国的码头画得如同欧洲的码头一样繁华热闹……

外国人绘制的中国码头场景,如同当时欧洲的码头一样繁华

作为徐家汇源景区“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系列”的一项常设活动,此次讲座和参观吸引了不少从徐家汇源景区公号上报名而来的听众,其中大多数都是上海本地居民。讲座后,听众们还参观了气象博物馆,了解上海100多年来的气象观测和发展进程。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原本是奔着修缮后的徐家汇藏书楼而来,因为疫情原因活动改到了气象博物馆,又有了另外一番收获。据悉,今年7月起封闭修缮的徐家汇藏书楼,将在不久的将来重归古籍爱好者们的视线。

讲座后游客参观气象博物馆

题图为徐家汇藏书楼文献《中国植物志》内页。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受访单位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