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在沪郊这个镇,一场集体采访让记者们纷纷落泪……
分享至:
 (37)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20-11-23 06:31
摘要:她的内心越来越柔软,但输出的力量却越来越强大。

日前,在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场集体采访引发了让人有点失措的“状况”:患者家属寿老伯说起已去世几年的儿子老泪纵横,总护士长杨慧峰回忆起与病患相处的点滴哽咽不已,正在访问和记录的记者们也忍不住用纸巾擦拭眼泪……

当天采访的对象,正是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爱的港湾”团队带头人杨慧峰。2014年,该中心在全市率先开出“安宁疗护病区”,迄今已先后送走500多位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仅28天。为了做好“生命终点的守望者”,杨慧峰带领团队付出了让人惊叹的爱与勇气,尽可能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并让他们的人生谢幕没有遗憾。在那个特殊病区,她与病患、家属以及同事们共同谱写了一支支生命赞歌。

【小高的故事】

拥抱病痛、直面生死,哪有那么容易?

根据评估,住进安宁疗护病区的病患,寿命一般不超过6个月。寿老伯的儿子小高,是一位鼻咽癌晚期患者,也是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最年轻病患。到2015年5月去世时,他在安宁疗护病区住了3个多月,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40多岁的小高,曾经是位小有成就的商人,有过自己的人生辉煌时刻,也曾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捐出12万元,并热心帮助白血病患者家庭。但后来,他生意失败,遭遇挫折。更没想到的是,病痛也在此时找上了他。难以接受残酷现实的小高,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情绪经常失控,短时间内就换了18家医院。即使入住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他也不配合治疗,不愿与人交流,护工换了一个又一个……

但在杨慧峰和同事的陪伴下,他的心慢慢被捂热了。护工都被赶走了,杨慧峰就请来自己家的亲戚照顾小高;他没什么胃口,杨慧峰就和同事们做汤圆、馄饨、饺子,天天变着花样哄他吃,甚至还请亲朋烧了蹄膀带给他;他怀念起小时候吃过的七宝糕,杨慧峰就和同事利用周末特地跑到50公里外的七宝古镇,买来七宝糕送到他面前;过年了,小高要给亲戚朋友发压岁钱,医护人员又帮他跑腿去银行取来一沓现金……正是在杨慧峰的开导下,小高最后主动提出“要跟长期有隔阂的父母和解”,亲口对父亲说:“爸爸,我错了……”

刚住院时,小高总问护士:“我能不能过这个春节?”后来,他又问“我能不能过生日”……4月25日,医护人员买来蛋糕,为他过了一个热闹的生日。5月10日,他告别人世,“走得很平静”。

“我们愿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却很少有人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杨慧峰感慨地说,小高的故事,其实是安宁疗护病区病人的一个缩影。陪伴在病患最后的日子里,拥抱病痛直面生死,“做守护生命的天使”,是杨慧峰和同事们的郑重选择。

2014年10月,随着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舒缓疗护”(后称“安宁疗护”)的进一步推进,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承担临终关怀的工作。这是一项新任务,也是一项新挑战。杨慧峰一边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医院的经验,一边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组建了一支由病区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为病人提供“身、心、灵、社”全方位的志愿服务。

“如果自己本身接受不了死亡,又怎么去为安宁疗护的病人服务呢?”杨慧峰说,在这几年里,自己也经历了好几位亲人的离去,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悲伤和痛苦,也更能明白病患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她的内心越来越柔软,但输出的力量却越来越强大。在志愿者团队组建时,杨慧峰格外注重志愿者主观意愿和个人能力,并通过传统文化、医药知识、心理培训学习等手段,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给患者过生日、送慰问、节目表演、心愿满足……各种悉心周到的关怀服务,逐渐拉近了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距离,也让志愿者之间相互学习、抱团取暖,病区的护士们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融洽。

如今,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获得全国“关爱生命 奉献爱心”先进集体、“全国临终关怀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称号,杨慧峰也成为了“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李奶奶的故事】

人文关怀贯穿始终,让临终病患无憾谢幕

实际上,在接触“安宁疗护”之前,杨慧峰就跟踪照顾过几个癌症病人,她深知临终患者的痛苦和无奈。她也深刻理解到,临终关怀的病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抚慰和陪伴。为了让临终病患走得没有遗憾,她和同事们做出了各种努力。

80岁的李奶奶,入住安宁疗护病区后,仍然十分乐观健谈。她说,自己年轻时曾支援过巴基斯坦核电站建设,回来后写下了三千字的回忆录,她人生最后的心愿,就是想把回忆录翻译成英文,并让巴基斯坦的兄弟姐妹能够看到。杨慧峰听说后,跑到病房跟李奶奶促膝交谈了半天,表示会尽一切力量帮助完成。

由于老人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杨慧峰千方百计找英语翻译,不到一周就把文章翻译成英文交到李奶奶手上。之后,她又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赶往金山区政府外事办与工作人员沟通,希望能把文章发表在巴基斯坦的报纸上。同时,她又去找上海日报的记者,记者很快赶来采访……最后,不仅上海日报刊登了李奶奶的事迹,经过多方沟通交流,巴基斯坦的报纸上也转载刊登了李奶奶的文章……几个月的奔忙,终于帮李奶奶达成了多年的心愿。今年2月,老人去世,还做了遗体捐献。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安宁疗护’这个理念特别好,我想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让更多临终患者能减轻痛苦、无憾谢幕。”在杨慧峰看来,临终关怀谈及的是死亡教育,必须开展个体和团体相结合的辅导,需要将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杨慧峰和她的团队在工作的每个细节中,都将这份人文关怀做到无微不至——居家式的病房陈设,让病人和家属感到温馨自在;单人式入住安排,给病人更多自由空间;为每位病人量身定制周到服务,让临终患者感到被尊重、不孤单……“我们想把这里打造成居家式的、生命最后一站的栖息地,让临终病人在最后一刻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尽量让生命的质量不打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慧峰在工作中引入了音乐疗法、芳香疗法、色彩疗法、中医情志疗法等多种心理疏导形式,并积极开展对患者家属的哀伤辅导,通过微信交流群等形式,帮助患者家属和丧亲者在群内解答各种困惑和心理倾述。

她带领团队尽全力满足临终病人的最后愿望、给予生命回顾;帮助患者提供家庭沟通、法律援助、社会支持等服务。他们先后为58位临终病人在安宁病区度过人生最后一个生日;帮助8位患者实现生命的升华,完成遗体捐献;与时间赛跑,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病患完成财产公证,减少身后麻烦和纠纷……

【志愿者的故事】

从0到269,她带领一个团队共同成长

“这个工作,一个人是做不好的,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回想这几年,杨慧峰坦言,最初说起临终关怀,许多人从心理上是排斥的,但如今,“爱的港湾”志愿者已经从最初的个位数发展到了269人,他们中既有自己身边的医护人员,更有社工、律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芳香师等具有专长的社会各界人士。

63岁的沈阿姨,是一位癌症患者,同时也是一位志愿者。2017年,她当时正处在化疗期间,一天下午,突然看到志愿者群里发出一个需求,说是“安宁疗护病区一位阿公想吃金山嘴渔村的海棠糕,不知哪位志愿者有空帮忙去买”。沈阿姨立刻“接单”,说自己家离渔村很近,当天状态也不错……她很快去渔村买了热腾腾的海棠糕,并亲自送到病区。让人惊讶的是,病区里的阿公原本已吃不下什么东西,但那天居然把一整只海棠糕吃完了。

杨慧峰在工作中认识到,安宁疗护不仅需要爱与勇气,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她格外重视护士这个群体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积极为她们创造更多机会去提升自己。

杨旭红就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她原本是门诊补液室的一名普通护士,闲暇时喜欢文学创作。近年来,随着“叙事护理”的兴起,杨慧峰让杨旭红负责起“安宁病区”的叙事护理工作。刚开始,杨旭红有点不情愿,但随着和病区病人的深入相处,通过对他们生活的点滴记录,她慢慢地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病人的关系也愈发密切。去年,杨旭红不仅获评金山区优秀护士,她写作的《青春的挽歌》还获得上海市卫生协会安宁疗护感人故事一等奖、《生命可贵——不要轻言放弃》获得国家级叙事故事三等奖。今年,她还被金山区卫健委纳入优秀人才后备队。

“我自己在空余时间学习了中医、心理学知识,考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考获取了管理学学士等。这些给我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帮助,对个人技能也是一种提高。”杨慧峰说,“所以,我也鼓励年轻人多去提升自己”。

在她的带领下,2015年起,中心的护士们先后有6人考取高级心理护理师,5人考取上海市护理学会颁发的上海市社区糖尿病管理护士适任资格、4人考取PICC专业维护护士、5人获得上海市伤口专业护理适任证书……这不仅有效提高了中心的护理服务能力,也让护士们的职业自豪感更强。她们的努力也获得了病人的认可。六年来,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共获得锦旗96面,表扬信30封,口头表扬不计其数。

“和生命打交道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能够守护生命更是一件崇高的事业。” 杨慧峰说,现在,不仅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志愿者更是争相轮流到病区服务,有时候哪怕深更半夜也是一叫就到。

金山区供图
题图:杨慧峰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病房与患者交流谈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