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第三届进博会启示录(上)
分享至:
 (24)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蒙 2020-11-09 09:44
摘要:迷雾中,与世界共享一个航标



西班牙瓦伦西亚港,疫情稍缓、刚刚解封时,从维多利亚市米其林工厂下线的超级轮胎,运到那里。

直径4米、重5.5吨,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轮胎。三条一组的轮胎吊装进箱时,集装箱需要把顶盖去掉,码头上的人感慨:“这个时候远航,除了中国,还能去哪儿?”

超级轮胎的买家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大型采矿企业。中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后,原材料需求快速上升,源源不断的装备订单发往海外工厂,催热跨越大洋的海运航线……

听闻米其林首次参展进博会,采矿企业千里迢迢,特地把大轮胎从鄂尔多斯运到上海进博会现场。它悬挂在“四叶草”中人流最密集的食品及农产品馆门口,令寻香而来的过往客商展商驻足停留。


上海没有能让采矿车跑的矿山,但当大轮胎来到这个全球共享的开放平台时,它便成了一个醒目的航标。



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疫情大流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像今年新冠疫情这样强烈而广泛。世界各国,也从未像今天一样,迫切需要寻找能够振奋人心的航标。

14世纪,黑死病肆虐欧洲时,新大陆尚未被发现,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被阻隔。病毒对世界的冲击,越不过大洲大洋。

20世纪初,西班牙大流感暴发,战争和疫情叠加影响,但全球贸易的频次、全球分工的细化,远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经济影响仍以区域性为主。

近百年来,全球贸易塑造着环环相扣的世界经济,即便全球化遭遇逆流、步履略显滞缓的近些年里,人们仍难以想象如今的情形。

新闻画面中常见的,是欧美大城市中商铺关门、海滩歇业,公共场所人潮不见,但更多的受冲击者,并不直接出现在一座城市的画面中。

进博会上,海外展商带来世界经济的真实故事:一个家庭闭门不出、收入减少,购物清单上去掉一些商品,远隔重洋的农田、矿场、工厂里,许多人就会因为“清单变化”而失去工作,继而使得一家人遭受影响。

非洲大陆内陆小城,严厉的防控下至今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但国外投资、外来消费、出口需求同时停滞。

意大利那不勒斯,庞贝古城遗址附近,旅游业几乎全数中断,世代相传的家族店铺只剩下往年3%的生意……

更深层中,疫情大流行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一些地方甚嚣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狭隘的民族情绪和扭曲的价值观,导致全球贸易秩序变得格外紧张和脆弱,叠加疫情隔离、互相封锁和不信任等因素,国际贸易和全球市场一度濒临“搁浅”状态。

阴云密布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可以辨明方向的坐标;忧虑前路、对世界经济往何处去满怀不确定性的人们,也在等待一个能够点亮信心的机遇。

不久前,中国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作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中国以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的同步回正,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进博会前夕,德国一家媒体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为世界复苏进程提供重要驱动力”的报道。报道中的一张插图,正是上海浦东的清晨:黄浦江畔的城市刚刚苏醒,一轮旭日初升,晨光正在驱散夜色。



“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

11月4日晚,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铿锵有力的话语,通过视频,传递给每一位来到国家会展中心现场,或是远隔重洋收看直播的全球展商。

次日展会现场,哈萨克斯坦展位上的一幕成为这些话语的现实印证:35块平板电脑屏幕,代表着35家难以实际到达的展商。在中国“举目无亲”的他们,急寻到35位翻译代为参展,帮助中国的采购商直接连线屏幕另一头的海外展商。

常年奔赴各种国际展会的展商同行说,从没见过这样的参展方式。平板电脑两端,是语言不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因为信念相通、愿望一致,可以凭空架起沟通的桥梁,化不可能为可能。

办法总比困难多。经济全球化举步维艰、产业分工和贸易链条面临“退化”风险的当下,进博会如期开幕,展馆的大门如期敞开欢迎各国展商进驻,就是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应对风险挑战的最生动写照。

说起这次不同寻常的中国之行,每位从境外过来的参展商,都有“一箩筐故事”。



有人敲开装修中的中国大使馆门拿到签证,有人登机日到来前最后一刻才在当地完成核酸检测,有人在飞机上戴两层口罩、吃饭时也不敢摘下,有人出发前跟着油管(YouTube)学习,怎么打发隔离的14天时间,还有人没有买到时间合适的机票,算算日程,最早也要进博会闭幕前一天才能赶到展馆,但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行程……  

因为搭乘国际航班,许多境外展商回国后,还需再隔离14天、再做核酸检测。这几天,他们经常被问到同样的话题:搭上这么多时间成本,到底值不值?

一名叫瑞贝塔的意大利米兰姑娘,回答得颇具代表性:“我当然是想要来赚钱,但又不止为了赚钱。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家乡同胞,不要对未来灰心丧气。”

世界经济遭遇重创之时,不分肤色、国别,人们的心境和愿望是相通的。一家欧洲生物医药展商说,疫情发生至今,许多人早已告别了习惯的“欧洲节奏”,放弃周末、加班到晚上9点是家常便饭。

“疫情先后在中国和欧洲暴发时,我们和中国的供应商互相支援口罩。这次在进博会,我们交换的是一起往前走的信念。”

就在第三届进博会展馆开放第一天,不少展商已经想到了一年后的事。当日就有29家知名跨国公司集中签约第四届进博会,而在开展前夕,一大批企业已经为自己订下往后三年的进博席位。首次来参展的米其林,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全球企业对一个“说话算数的国家”投下的一票,对进博会这座屹立不倒、坚定不移的航标灯投下的一票,也是给中国领导人描绘的“开放合作”未来,投下的信任一票。





瑞士跨国公司IQAir的CEO弗兰克,前两年,每年要来中国8至10次。今年1月份疫情前,他刚从上海回国,不想一别就是大半年。

“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第二届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对世界的邀约言犹在耳。今年,他作出了这样的宣示:“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弗兰克对此感同身受。曾经,他也是“来中国市场看看”的一员,一瞥之间,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因为疫情无法来华的那段时间里,弗兰克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市场趋势。收到第三届进博会邀请函后,他收拾起比过去多一倍的行李,称自己就像是“重返校园的大学生一样”。

两年前首届进博会,不少展商初来乍到,许多人第一次学会用微信,还需要中方人员帮忙添加新朋友。



两年里,微信通讯录上的名单越来越多,曾经带回国的“意向订单”,一点点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市场销售。第三届进博会,一些“三届元老”目的很明确,就是既要老朋友相会,又要和新的合作伙伴面对面握上手。

进博会上握住的手、连上的线,经得起风浪考验。今年全球面临“需求危机”极端市场环境下,中国市场消费潜力仍在持续释放,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报表中最大的亮点。

有人“重返校园”,有人以此为家。三届进博会,特斯拉汽车身份三次转换。

第一年,它是进口展商中的“头号明星”;第二年,它边参展边忙着在上海投资建厂;第三年,“特斯拉上海速度”已经传遍世界,上海产的特斯拉汽车,不仅热销全国,还出口欧洲。

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大规模的跨境投资,是需要勇气的抉择。全球外国投资大幅萎缩的当下,中国一诺千金,持续扩大开放领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令全球企业坚定选择中国。今年以来,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8家、外资研发中心14家。进博会期间,有参展企业同步宣布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在上海揭牌。

事实胜于雄辩。疫情下曾有争论,是否要用逆全球化的方式重构产业链。在本届进博会,企业无论大小,展商不分东西,这些活跃和敏感的市场主体在用行动证明,一个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的中国市场,可以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什么样的能量;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展示出的信念与担当,可以为共渡难关的人们树立多么宝贵的信心。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图来源:解放日报视觉中心、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