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写论文减压、玩飞机模型、逛苏州河定志向……这些上海工匠年轻又有趣
分享至:
 (26)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20-10-18 13:20
摘要: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做得再好都不能算是新时代的工匠

近日,上海市总工会2020年工匠选树活动公布了新一届“上海工匠”。而国庆期间播放的纪录片《上海工匠》第六季,讲述了其中几位工匠的故事。

传统工匠的刻板印象,在新时代已经被打破。什么才是人民城市需要的“上海工匠”?


看似普通的检查

上海洋山深水港,有一群专业高效的海事工作者。孙玉杰是其中佼佼者,现任上海海事局首席船舶安全检查官。

他的工作,是给靠岸的大型船只做一次“全面体检”。大到机舱主机,小到一个消防出水口,六大国际公约中上万个条款、近两万项技术标准,检查官都需熟记于心。

首先是证书文书检查。别小看文书,曾发生过一个案例。

2018年6月19日,外国货轮哈特尔号在洋山港码头靠港。孙玉杰发现船舶主要证书在2018年3月已过期,船级社进行了展期操作,即延长证书有效期。然而,这张展期证书也过了有效期。这时,船长又拿出另一份二次展期证书。

经验丰富的孙玉杰判断,二次展期证书不符合国际公约要求。孙玉杰的上级、上海海事局船舶处副处长胡荣华当即下达滞留船只的指示。

这样的处理可能会给轮船公司带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损失。一定要做好证据收集,应对可能发生的申诉。

胡荣华、孙玉杰及其他同事,分头对收集到的海量邮件、文书等展开证据筛查。一字一句,每一个标点都不敢轻视。

果然,上海海事局不久就收到了对方的申诉,要求撤销判定。一旦被撤销成功,将对整个中国港口监督形象造成损伤。准备充分的中方团队立即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

证书文书检查后,还有应急电台检查、机舱检查、油水分离器检查、消防演习等

轮机舱的设备检查,需要在50摄氏度高温、六七层高的空间往返奔波。孙玉杰最长一次查了8小时

从事海事安全检查工作14年、检查船舶2000多艘、累计在船工作时间8000多小时、查出缺陷10000多项……孙玉杰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撰写的提案,已被全球最大的两个港口国监督组织收录进检查指南。

其主编的《压载水管理公约履约及检查实务》一经推出,立即成为国内行业标准,并被多家大型国际航运公司收录为作业指导。

不仅如此,孙玉杰带领团队,首创集防爆和测氧功能于一体的海事专用执法记录仪。它能帮助检查员避免误入船舶封闭舱室,因缺氧而导致伤亡。

看似普通的检查岗位,坚持做好,就不普通。

与孙玉杰类似的,还有1987年出生的姚祺。他在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排水监测站担任检测员。

水,是生命之源。一座城市的水系统关乎城市的正常运行,更关乎居民们的生命健康。

实验室里,姚祺和同事们需要对上海42家污水处理厂、300多个排水泵站、几万个排水户、每月采样的数千份样本,进行精确检测。

作为“80后”,每天面对大量污水脏水,姚祺刚开始非常不适应。直到他意识到,这些检测数据,能真实反映环境的污染程度,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我开始觉得工作非常有意义”。

年初的疫情,让许多人宅在家里,但污水检测的工作不能停止。

新冠肺炎病毒可能通过粪口传播,污水处理厂出水样本微生物检测变得十分重要。而微生物检测其实就是培养病毒的过程,把病毒数培养到原来的十倍、百倍,再把它们检测出来。风险之大不言而喻,究竟谁来做?姚祺第一个报名

“当时还是有点怕的,但想到可以为疫情防控起作用,保护我的家人、孩子,保护生活在上海的千千万万人,就报名了。”他说。

每天,几十种规格的微量注射器,上百个样本标记,对检验员的耐心与细心是巨大考验。姚祺已经习惯了等、看、打印,一项项出报表。有时拿个小方桌拖到房间当中放报表,闭眼休息一下,再出报表,忙碌起来,一整天都这样度过。

每天使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流程,365天重复做同一件事。一些老前辈看着都觉得难熬,但姚祺平静的身影,彰显出一股毅力。

2019年,姚祺率领团队将目光锁定在雨污混接的检测上

上海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处理。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老旧小区仍旧存在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情况。此外,住宅阳台的排水管道属于雨水管网,一旦把洗衣机放在阳台排水,无形中也会造成雨污混接。

如何判断是否混接了呢?原本的方法费时费力,需用专业施工队挖开整片管道,才能查看是否出现混接情况。

姚祺的团队在国内首创通过甜味素安赛蜜等特征因子,作为生活污水检测的标志物,填补了技术空白,将检测时间由7天缩短至1天,如果未来这项技术能普遍应用,将有助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提高效率。

至今,姚祺带领团队进行的检测工作,每年可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超2000万元,并且他们还主力研发出100多项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

城市的运转,离不开诸多看似平凡的岗位。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非凡,保障一座超级大城市的安全有序,是工匠精神直观的体现。


上天入地的守护

浦东国际机场,中国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这座东海之滨的繁忙空港,成了上海乃至整个中国防控疫情的第一线。

宋开宇,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浦东维修基地波音机队主管,他的任务是给每一架飞机做降落后的安全检查。

除了常规的50多个项目以外,为防控疫情,宋开宇还特别加强了空调系统的调试。他需要钻入狭小的货舱,更换空调滤芯。这是一项危险工作,任何不当处理都有可能使病毒传播。

高达70摄氏度的机坪上,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地在闭塞空间内作业,等完成一轮检查后,宋开宇的手套可以倒出汗水。

稍作休息,他继续赶往下一个地点。东航每天有超过4000架次的飞机起飞、降落。这是一份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并非每次排查都一帆风顺。

有一次,一架飞机的机组成员反映,升空后驾驶舱几乎没有空调。别小看空调问题,弄不好氧气面罩可能会在飞行过程中自动脱落,引起空中恐慌。

浦东机场立即组织人员前前后后检查了各种部件,都没发现故障源。相当于多方专家会诊,却没找到病因。

飞机停了整整两天,每停飞1小时,就带来数十万元的损失。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最后大家几乎绝望。

宋开宇没有放弃,仔细研究图纸后,怀疑是一段消音棉老化膨胀阻塞了通路。但是,他的想法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同。

拆装这段有消音棉的管路十分困难,需要拆开大半个货舱的盖板,拧上百个螺丝。在宋开宇的坚持下,它还是被拆下来。

一看,这架老飞机的管路与同型号的新飞机结构不一样,按新飞机图纸判断不太可能阻塞的通路,在老飞机这里确实有可能被堵住。

替换了新的消音棉后,空调系统终于正常,飞机再次重返蓝天。他也多了一个外号:宋大拿。

此后,宋开宇就想建立一个数字化检查系统,提高效率。通过3年试验和改进,他带头组建的空调组件制冷性能检查工具已被正式投入使用。这个项目填补了维修手册的空白,也提高了故障判断的准确率,保障航班飞行。

而海底,又是另一个领域。

2020年9月,长江口,一艘敷缆船即将出发。船上年轻的工程师沈光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

嘉兴海上风电厂每小时发电量达30万千瓦,相当于100吨煤炭燃烧的电量。但想要利用这些绿色能源,必须通过海底高压电缆,让它和陆地上的国家电网相连。

沈光是上海建工基础集团海底管线工程师,这次要挑战的,正是海底高压电缆任务。

最困难的是,计划铺设的海底电缆紧邻3根输油管,最近距离仅80米。如何让管线互不干扰,沈光和团队成员一起反复推敲敷埋方案。

把3500吨重、34公里长的电缆敷埋在海底,并不容易。看似简单的盘缆动作,在重量达到上千吨以后也变得不再简单

电缆很粗,必须借助涨潮的力量。因此涨潮的几个小时,是短暂的施工窗口期

凌晨,杭州湾,第一个涨潮期开始了,所有人整装待命。但水流太快,对施工人员来说太危险,沈光仍在等待。

直到判断水流适当,沈光立刻下令放缆。庞然大物被送入海中,需要电动转盘、盘缆架和船体同步准确运动。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夜间工作变得难上加难,但窗口期必须抓住,工作风雨无阻。

直到日出东方,潮水退去。退潮时,正是检查浮子是否绑牢的时候。

敷缆船原计划每天敷管5公里,但在某个特殊区域,难度加大了。滚滚长江水携泥沙奔流入海。潜水员先行下水探查,能见度不到1米,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凭经验,以及根据对讲机中沈光的指令前行。

经过10天的紧张施工,34公里的高压电缆终于敷设到位。它们还要在海底进行300千伏、2小时超负荷运转测试。通过测试后,电缆才能接入国家电网,为千家万户输入绿色能源。

每天,当无数人在空中享受旅程的便利,当一根根管线给城市带去水、电,带去温暖与光明,其背后还有宋开宇、沈光这样的工程师,冒着风险默默守护。


仅有坚持是不够的,还要有爱

“曾经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知道,远洋货轮条件恶劣,但去了以后才明白,认识还是粗浅了。”纪录片《上海工匠》摄制组编导陈阳说。

货轮机舱门打开的一瞬间,50摄氏度高温扑面而来。2分钟后,摄制组的每个人一脸大汗,不一会儿,仿佛进了烤箱,胸闷气短,举步维艰。

只有孙玉杰和他的搭档习以为常,在六七层高的机舱空间里上上下下,健步如飞。

机舱噪音特别大,贴耳大吼依然听不见。摄制组每一次与孙玉杰或船员沟通,每拍完一个镜头,一行人都要先走出来,沟通下一个镜头再回原位。拍摄进度比预想得慢很多,一直到下午2点仍没停机,所有人开始体力透支。

船长说:“我把你们的下船时间延后2小时,让大家有半小时吃饭时间,行不行?”

当时所有人特别高兴,但直到拍摄完成,船长送摄制组下船时才透露,晚走2小时,他和船员们就要在夜里多加班2小时,本来晚上11点可开到指定海域,现在凌晨1点他们才能松口气。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姚祺非常年轻,长得比实际年龄还显小,私下里他与下属们在一起十分轻松随意,没有领导架子。但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都是沉稳坚毅、心思缜密。

摄制组一开始还有点不信,直到开拍。

拍摄计划中,实验相关内容细碎繁多,每一项都需提前准备好特定设备、实验用具、检测样品、特定人员等。有多次科研拍摄经验的编导,本已做好心理准备——拍摄过程难免会出差错。

但姚祺非常认真,提前核对拍摄所需物品和人员,细致周到地备好一切元素。正式拍摄时,一条接一条,竟然从没有因准备工作不到位而停顿等待。

严谨缜密,不只是对待本职工作,也是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

总导演王硕的直观感受是,新一代工匠更多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份职业,也大多主动选择了所在岗位。

比如姚祺,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去外滩散步。有一次路过外白渡桥时,他问:“为什么我从水里看不到鱼呢?”父母回答说,因为水太脏。

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一直被他记在心头,埋下种子。大学选专业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颇为冷门的环保专业,并在大三细分专业时,明确了水环境研究方向。

如今,姚祺喜欢带孩子逛苏州河:“你看,现在苏州河非常清澈,但是爸爸小时候,这条河是很黑很臭的。”似乎所有的成就,都比不上亲身感受水波潋滟的美好

宋开宇也是如此,从小酷爱飞机。

妻子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两人第一次一起坐飞机旅行,公司特地安排坐在发动机旁。其实这是一个很吵的位置,就为了让宋开宇对妻子讲解飞机起飞的过程。

“他说起整个飞机结构,说起他们负责的工作,讲个不停。”妻子说,“我们2006年结婚,已经14年了,他每次还在讲,所以现在我主动把这个位置让给大宝,让孩子听爸爸的故事。”

一架飞机的几百万个零部件,在他看来是充满挑战的拼图游戏;一本本枯燥的维修手册,是通关秘籍。即便回到家里,宋开宇给孩子讲得最多的还是飞机模型。对蓝天的向往,从他小时候一直延续至今。

孙玉杰的情况略有不同。他起初是为了供弟弟读书,从事艰苦的海上工作。但做了以后,就不仅出于责任。

陈阳问他:“你业余喜欢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减压?”他答:“写论文。”

这个答案把所有人吓一跳。接着,孙玉杰滔滔不绝讲起一篇篇论文创作的初衷、困难、克服的过程。

比如他主编《压载水管理公约履约及检查实务》一书时,请教了许多技术专家,没能得到理想答案,他又找到造船公司、压载水设备公司,但对方给出的图都不是从海事检查角度绘制的。最后孙玉杰决定自己画图,他向同事、儿子请教绘图软件的用法,边学习边摸索,绘制出几十页插图。

从他绘声绘色的言谈中,陈阳感受到,孙玉杰真心地享受钻研的过程。

“没有爱,仅有苦苦坚持是不够的。”王硕感叹。新时代的工匠,可能首先是出于个人职业、人生、兴趣的选择。但同时,也是肩负的使命感驱动。

他们知道,尽管岗位平凡,但自己肩负的是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转,安全有序。有些领域,还关乎中国在国际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这些工匠身上,得到了生动注解。

【专家对话】


今天,为什么工匠精神更显重要

上海市总工会的上海工匠选树活动,自2016年启动,计划10年千人,即使遇到疫情,也仍然坚持至今。今年的一个有趣变化是,个人自荐申报创历史新高,从去年的68人,增长到284人,同比增长317%。工匠精神不仅没有过时,且更加凸显出其对城市的价值。如何理解今天的工匠精神呢?

记者: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否有一些新的内涵和解读方式?

陈周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上海是中国最早、最大、最先进的工业化城市之一,在工匠精神的建设上,一直是塑造者、先行者、引领者。

但是过去,谈起工匠精神,主要还停留在组织制度和思想作风建设上。新时代重提工匠精神,是因为它面临挑战,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几个转型背景来理解。

第一,产业革命,让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我们需要工匠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今天的工匠已经不同于工业革命前的工匠。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更多新兴领域、更多工种诞生。工匠可以不再局限于制造业,同样体现在服务业、第三产业。

第三,市场化,面临市场竞争的考验。可能过去的工匠,埋头做事即可,但今天,工匠的产品,需要市场的检验。

记者:与之对应的,上海工匠应该更注重哪些能力建设?

陈周旺:我认为第一是创新,要不断创新。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做得再好都不能算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其次是精细化,需要精益求精。

再者是专业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那就要体现出职业精神、岗位责任、服务意识。新时代的工匠不仅坚持完成本职工作即可,还要表现出专业的一面,发挥其在某领域的专家作用。

记者:对工匠,人们的理解早已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个抽象的精神。

陈周旺:工作,不仅仅是为自己安身立命。我们是城市建设、国家建设的一分子,不仅为了谋生,同时也是服务于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城市——上海工匠需要具备这样的胸怀和格局。仅仅安身立命、忘我工作是不够的。

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在发展层面,城市经济成长需要工匠精神;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工匠精神;城市文化、城市气质、城市形象等,这些无形的东西,也需要工匠精神。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上海工匠。再好的创意,再好的设计,没有高超技能、绝妙工艺,也很难实现。

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可以说,它塑造着上海城市的面貌和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题图来源:受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