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际 > 世界观 > 文章详情
第二波疫情来袭,欧洲能不能做到两个“切断”?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安峥 2020-10-13 21:07
摘要:欧洲第二波疫情可以说是在各国意料之中,只是比第一波更为凶猛的势头,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第二波新冠疫情已成事实。”法国总理卡斯泰12日下了判断。过去一周,法国单日新增病例爬上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点——26896例,包括巴黎在内多座城市进入“最高警戒”,政府不排除采取新一轮“封城”的可能性。

放眼欧洲,法国一点都不孤单。10月以来,欧洲多国疫情危机加深,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单日新增病例持续逼近或突破峰值。外媒认为,第二波疫情正在欧洲站稳脚跟,各国正在努力“亡羊补牢”。

勒紧绳索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法国人可能以为病毒消失了,他们可以在塞纳河两岸唱歌跳舞。然而,在秋冬流感季节尚未来临的时候,他们又重新滑入水深火热的抗疫战场。

走在巴黎街头,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咖啡店和酒吧又关门了。随着法国单日新增病例屡屡冲上1.5万例的高位、累计确诊突破73万例,巴黎、马赛、里昂等9座大城市已处于最高警戒状态,酒吧和咖啡馆从上周起停业,餐馆必须遵守更严格的防疫规定。法国政府将在14日开会讨论疫情数据,以确定下一步防控措施,总统马克龙当天将发表全国讲话。总理已放出风声,不排除重启地区性“封城”。

和法国一样,西班牙、英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疫情“重灾国”也在勒紧病毒防控的绳索。

西班牙,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0万人,为欧洲首个突破80万大关的国家。首都马德里地区过去7天报告两万多例确诊病例,每10万人中有850例感染,“领衔”欧洲第二波疫情受灾最严重地区榜单。上周,西班牙政府宣布马德里及其他8座城市进入15天紧急状态,居民除必要出行(如工作、接送孩子、采购必需品等)外应待在家里。此前,马德里一直拒绝采取更严格的管制行动。

英国排在西班牙和法国后面,是欧洲累计确诊数第三名(超过60万例),也是欧洲新冠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超过4万例)。最近一周,英国进入自三四月以来的最危险时刻:单日新增病例连续破万。英国首相约翰逊12日在议会下院发表讲话,宣布实施“分级封锁”,将英国各地划分为中风险、高风险和最高风险三个等级,最快14日执行。英格兰西北部利物浦等疫情最严重地区可能实施最高级封锁,酒吧、健身房等场所将暂时关闭,餐馆和学校仍继续开放。

德国虽被公认为欧洲抗疫“优等生”,但防控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单日新增病例数绝对数不算多(突破4000例),但也创下4月以来最高值。德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31万人,首都柏林已被列为高风险地区。为此,柏林、法兰克福和科隆等地已开始执行宵禁,酒吧、餐馆等营业时间缩短至晚10点;其他部分地区已要求来自柏林的旅行者出示核酸检测证明。德国总理默克尔此前与11座大城市政府达成一致,一旦一周新增确诊达到每10万人50例,就采取更严格的限制措施。

捷克曾是受疫情打击最小的欧洲国家之一。今年6月,捷克在位于首都的查理大桥上隆重举行“告别新冠病毒”派对,数千布拉格居民在500米长桌边谈笑风生。当时,人口仅1070万的捷克全国累计确诊1.2万例。如今,捷克确诊病例已突破11万,并成为欧洲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中有432例感染)。本月初,捷克重启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包括缩短酒吧营业时间、限制堂食就餐人数、要求戴口罩等。本周,捷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就新限制措施举行会议,可能商讨重新实施全国“封城”。

忘乎所以?

回看过去半年,欧洲国家的抗疫形势与一直“沉底”的美国不同。欧洲多国在上半年经历一波疫情高峰后,曾在一段时间内成功迎来拐点。但如今,疫情为何卷土重来且气势汹汹?欧洲国家为何大多无力“碾平”感染曲线?

“此前有点忘乎所以”“人们过早地认为病毒消失了”……捷克总理巴比什和法国总理卡斯泰给出这样的解释。一些外媒和分析人士概括了几点原因。

首先,新冠病毒活性跟季节密切相关,秋冬气温下降,病毒活性升高,造成疫情反复。

其二,随着各国检测能力提升、检测范围扩大,无症状感染者比此前多得多,第一波疫情时只有出现症状才能得到检测。

其三,不少欧洲国家出现“新冠疲劳”。政府层面,表现为过早过快全面“重启”;民众层面,要么放松警惕,要么不愿再牺牲个人利益。

欧洲不少流行病专家指责政府未能把握住夏季疫情趋缓的机会,为秋季暴发做好准备,因为病毒检测和重症监护人员仍很紧缺。以法国为例,《法国世界报》9月曾在头版头条揭露病毒检测工作“一片混乱”:化验室前排长队,取样后好几天都拿不到结果,大大降低了病毒检测对防疫的效果。一些法国医生称,法国目前全国范围内新冠患者占了逾1400张ICU病床,而法国ICU总容量仅为6000人。未来一段时间,法国医疗系统可能会再次遭遇设备和人员双重紧缺。

“我们没有吸取第一波疫情的教训,是我们在追赶(新冠疫情),而不是跑在它前面。”巴黎一名传染病科医生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认为,欧洲第二波疫情可以说是在各国意料之中。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定下的抗疫策略就不是一场歼灭战,而是一场持久战。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欧洲方面都很难做到全面、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因为要付出的社会经济代价实在太大。因此,欧洲国家已经有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心理准备。一些欧洲官员今年上半年就预测,9月可能会出现第二波疫情。只是当下第二波疫情比第一波更凶猛、单日新增频频突破万例的势头,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亡羊补牢

眼下,欧洲各国都忙着采取补救措施,阻击病毒。然而,在一些重新实施限制措施的城市,紧张气氛正在上升。

意大利首都罗马上周六爆发三场示威活动,2000多名示威者上街反对政府推出强制戴口罩、进入紧急状态等防疫措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数百名餐饮、文化行业人员上周举行示威活动,抗议室内餐厅、剧院等公共场所再次被关闭。一些餐馆老板担心,他们可能没法像上一次那样“劫后余生”。在英国伦敦,一些英格兰北部官员和民众不满分级封锁,他们抱怨约翰逊政府“打地鼠”,只侧重于局部暴发,无法真正抹平感染率,更会扼杀当地经济。

上述种种反弹似乎是“新冠疲劳”的最新注脚——已忍耐过一波封锁的欧洲人,对新一波封锁敏感而抵触;各国政府和民众之前达成的共识正发生破裂。

不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一些外媒的说法,“疲劳”“厌倦”是自然的,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在新冠疫苗问世前,没有什么简单的出路;法国等国最新民调也显示,尽管政府踢到“铁板”,但绝大部分民众仍愿意在至少两周里重启封锁、居家禁足。

更重要的是,有评论认为,新的限制举措背后也暗藏积极信息。首先,“全面封锁”不在欧洲各主要经济体的政治议程上。各地经济可能不会失去数月前大规模“重启”时的反弹势头,仍会缓慢恢复。其次,人们对病毒的“恐惧”已不像春季那样强烈,医生们已经知道什么疗法更有效。随着抗疫经验不断积累,死亡率已在下降。

“‘新冠疲劳’可以说是欧洲的抗疫持久战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崔洪建说,自疫情暴发以来,欧洲民众看待社会和政府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但心理惯性仍很强。因此,欧洲民众和政府需要围绕抗疫建立起新的平衡,只有取得民众的信任和配合,政府的举措才有效果。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崔洪建认为,欧洲各国政府目前的最大任务有两项,其一,能否实现精准干预,切断局部地区与全国的病毒传播,短期内迎来较明显的疫情拐点,不造成医疗资源挤兑,不造成社会过度恐慌;其二,能否一定程度上切断第二波疫情和秋冬季流感之间的联系,避免在今年冬天陷入新的狼狈。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