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体育 > 运动+ > 文章详情
这里有一份上海人运动报告:人均体育消费为2849元,你拖后腿了吗?
分享至:
 (6)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东颖 2020-09-30 18:42
摘要:2019年,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43.7%。与2018年相比,19-39岁、50-59岁等年龄段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显著增长,成为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9月30日,《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状况令人满意,市民对健身环境的满意度高,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稳步上升,市民体质健康状况良好。

2019年的300指数总分为256.3分,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 “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以及“体质健康”三项组成单项指标均处于“满意”区域。

其中,“健身环境”为83.7分,发展总体持稳。截至2019年底,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7745689 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2.38 平方米(含人均上海可利用体育场地面积0.15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保障。2019年,市、区两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上总投入财政经费达15.4亿元。其中,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为19.3元,较2018年有小幅增长,主要投入在社区公共场地的建设和维护方面。

2019年,本市新建成市民健身步道(绿道)239条,市民对上海体育场地满意度较高,达83.1分。近年来,本市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强调建设市民身边的社区体育场地,本市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附属空间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持续推进。全市经营体育场地与社区体育场地形成结构性互补,作为上海市全民健身场所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了市民不同层次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在本市体育治理体系改革的不断探索下,“运动参与”指数升至85.7分。2019年,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43.7%。与2018年相比,19-39岁、50-59岁等年龄段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显著增长,成为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其次为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减肥塑身和增加体力活动等。据统计,跑步、快走(健步走)、游泳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最常采用的锻炼项目。

近年来,本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消除市场开放壁垒,海纳百川开门办赛,积极调动社会主体参与赛事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上海全民健身代表性赛事,城市业余联赛品牌溢出效应明显,赛事库不断扩容,2019年共计开展赛事活动近6000场,参赛人数达330万余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业余联赛创办三年来坚持社会化办赛,打造开放平台,广泛吸纳符合办赛标准的赛事项目,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办赛主体专业水平,吸引共计160家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办赛,同比增长约三成。

在拥有较强健身意识的基础上,申城市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有所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有体育消费人群占比为80.3%,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为2849元。其中消费水平最高的是18-59岁人群,人均体育消费为3722元;其次为6-17岁的青少年,人均体育消费为3619元,体育消费能力同样不容忽视。

报告显示,“体质健康”指数为86.9分,总体发展令人满意。本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稳步提升,2019年本市青少年体质达标率为97.4%,优良率为51.5%,优良率较2018年上升5.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50岁及以上的市民健身素养得分显著低于50岁以下市民。此外,与2018年相比,上海市民运动干预得分增长最快但仍较低,市民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然有待提升。

《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由上海市体育局委托第三方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心承担评估工作。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引领体育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发展对策——

优化布局,丰富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为集中破解市民“健身难”问题,对全市体育健身场地进行标准化布局,推进上海多家一体化综合性健身场馆建设,积极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持续推动街镇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

智慧先行,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2019年建成的全市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应为市民提供优质体育资源,有效解决体育场地资源供给不足与部分场地使用率不高之间的矛盾。同时结合智慧场馆建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服务,为各类人群提供更加精准运动指导,增强全民健身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市民体质健康状况和健身素养。

融合发展,构建健康上海建设新格局。整合体育、医疗及养老等资源,试点推进社区老年人“体医养融合”中心建设;不断创新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工作机制,同时探索消费券的体育配送新模式。

【数据说话】

【健身环境】

截至2019年底,本市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为1680公里,其中骑行道总长度为247公里,绿道总长度为881公里。本市共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235个,市民球场2694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565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98个,市民游泳池37个,市民健身房186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运动参与】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体育社会组织1246个,较2018年的1185个增长了5.1%,其中体育类社团408个、体育基金会4个、体育类民非组织834个。

全市共有在册体育健身团队53888个。2019年,本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数量为2.22个。调查显示,会员俱乐部、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健身团队是参与度最高的体育社会组织。

【体质健康】

2019年全市共有6093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5‰。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活跃在健身团队日常科学指导、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赛事活动组织以及健身培训指导等各领域中。

“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全年共为211个街镇社区配送体育服务6992场,其中健身技能培训6024场,科学健身讲座489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479场,覆盖全市16个区,街镇覆盖率达到98.1%。

栏目主编:陈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