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这座超大国际城市为什么能打赢疫情防控战,中国作协副主席用200多天发现了答案
分享至:
 (1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0-09-11 17:55
摘要:上海表情,人民城市

“写到悲情,我的眼眶常常盈满了泪;写到趣事,我也会开怀大笑;写到温暖,我会肃然致敬大上海……上海表情,既是这座伟大城市和2400多万人民的疫中表情,也是这座伟大城市和2400多万人民战疫的表情,同样也是我在其中的一些悲喜之情。它是真实的,把它写出来是我对这座城市的一份力赞与感恩。也希望它是对其他城市的一份礼物,因为上海确实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上海的表情中,我们能够了解‘上海为什么是上海’‘上海为什么能’。”

今年初,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因疫情意外被留在上海。在这200多天里,他亲身经历上海战疫的全过程,对这座“人民城市”有了深厚的情感和创作自觉。从不同视角切入写下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等一批优秀作品,用文学的方式对上海城市精神和上海抗疫方案做了全景式展现。今天(9月11日)下午,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上海表情 人民城市——何建明抗疫作品研讨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

“何建明是众多作家中冲在最前、在一线持续战斗最长的一位,他把上海这座2400多万人口、疫情之下格外引人注目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抗疫故事展现出来,《上海表情》《第一时间》十分亮眼。”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介绍,疫情之下,中国作家迅速行动,拿出了一批高质量作品,或关注救治患者的重点战场,或全面反映中国疫情防控的全过程,关注普通人在疫情中的经历尤其成为重点。“何建明的这两部作品有极强的现场感,阅读时可以浮现出电影镜头式的画面感。作家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完成了深入现场、抵达真实的艺术要求,对疫情下的上海精神有着直接、感性、接近本质的认识,‘上海为什么能’的答案就在这两本书里。这其中是信仰与团结的力量,更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人民,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形象。”

“生态资源、教育公平、抗震救灾、非典、撤侨、维和、扶贫……每当国家有大事,总有何建明的身影。他永远在路上,在采访、在创作,哪怕著作等身,仍然在奔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说,作家的笔下要有敏锐坚定的文学担当和努力书写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在他看来,《上海表情》是个独特的文本,具有多样的色彩,从中看出作家有意探索报告文学写作新的出路,“写的是上海的表情,又何尝不是当时武汉和整个中国的表情。虽是书写抗疫,从中可见上海何以腾飞、何以走在前列的原因。”

“疫情发生至今的全过程,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是亲身经历者、见证者,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情变化。这两本抗疫作品是自带温度的,暖了上海人民的心,从市民的角度来读《上海表情》《第一时间》更有感触。”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认为,整体观与准确性、批判性是两部作品的突出特点,“之所以得到读者共鸣,是因为作家关照到了普通市民的个体感受,对市民心境变化作出了渐进式的呈现,最终升华为对抗疫英雄的致敬,字里行间如同一个个悠扬美好的音符组成的音律,跃动心间。“200多天的疫情滞留没有让作家手中的笔有任何停歇,反而让他握紧了笔、加大了力道、提升了速度,这种迎难而上的写作精神让人敬佩。”

张陵、丁晓原、王晖、张亚丽、杨斌华、许道军、马娜、李伟长等评论家和作家纷纷谈到,《上海表情》《第一时间》及即将出版的《城市猎毒者》都是何建明一线采访、结合亲身亲历的生活创作而成的作品,兼具艺术性和纪实性。以挖掘和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见长的何建明,在两部抗疫作品的创作中写出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精气神。作品的另一特点是具有问题意识、忧患意识,作家将此化为对上海城市的思考,充实了抗疫斗争故事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张力。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文坛涌现出一批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并且具备抚慰人心、鼓舞士气功能的作品,《上海表情》《第一时间》是其中的佼佼之作。”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认为,无论是困滞在浦东的酒店,抑或冲在抗疫工作的采访一线,何建明注重挖掘一手资料、记录真实见闻,对疫情中的上海做法、上海经验作出深入综合的梳理和提炼,细微之处充满人性悲悯和温暖。纪实文学创作正逐渐成为上海作协组织重大主题创作、推动上海文学创作繁荣的重要方面,当下上海文学应有进一步的大作为、大发展。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毕胜透露,《第一时间》已实现俄语、哈萨克斯坦语等4个语种输出,英语、法语等语种也在洽商中。

“写《第一时间》《上海表情》等抗疫作品,是一个作家对一座城市、对自己的生活、对文学的一种态度。作家有责任、有义务完成和书写一座伟大的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一段特殊表情。”何建明说,文学是社会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先导与光芒,作家的思考与创作要与国家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新时代中国的城市书写理应成为当代作家的创作重点,书写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要跳出‘风花雪月’‘弄堂阁楼’的旧模式,把着力点放在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当下现实。”何建明说,“我有一个梦,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这片热土,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新突破的高地所在。为什么要写上海?正如我在《上海表情》结尾中写到:上海这座城市是有爱的,有爱的城市可以让生命更灿烂。”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