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智库建议|探索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六大新机制与五大新路径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湛 王晓娟 2020-09-17 06:41
摘要: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合作机制,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协调推动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层级较多、合作专题较多,全盘统筹、整体推动不足的问题。以市场为主体,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上海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应尽快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从行政协调机制转向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建立起各省市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正常化、法制化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破除地区保护主义。建议在现有长三角联席会议基础上,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长三角规划、政策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高度重视推进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当前,更加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明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承担着长江经济带发展“龙头”的重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在转型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等方面都是先行示范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沪苏浙皖将进一步加深合作,着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索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长三角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小,人文比较相通,所以它更有可能率先破除行政界限和行政隔阂,在一体化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从长三角区域内部看,一方面上海跟浙江、江苏、安徽等周边地区之间,特别是大城市跟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产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越来越接近。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高铁、跨江跨海快速交通、互联网、物流体系等的发展,为一体化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缩短了时空距离,让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可以更便捷地流动和配置。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正是基于这两个核心基础。如何在要素市场、地区分工、公共服务、城乡协调上更多地迈向一体化,是国家赋予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使命。

二、构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1、发展利益共享机制

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合作机制,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协调推动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层级较多、合作专题较多,全盘统筹、整体推动不足的问题。以市场为主体,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上海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应尽快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从行政协调机制转向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建立起各省市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正常化、法制化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破除地区保护主义。建议在现有长三角联席会议基础上,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长三角规划、政策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2、示范机制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应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区位优势,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重大示范项目,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产能协作,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既是长三角地区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亦是提升区域整体能级、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及全面增强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制度示范、深化改革开放示范、协同发展示范,设立更高层级的战略协同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破除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及体制机制障碍,让示范区所属各地在差异化行动的同时,指向统一化的共识性目标,使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条件下,准确划分市场和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边界,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实现区域发展由同质竞争向协同融合转变。

3、平台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建设成为高端人才、全球投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的集聚地,必须共建一批集聚资源的开放性合作平台以及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通过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引导资金,签署一系列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教育医疗、高端人才等一体化发展战略框架协议,鼓励区内企业开展跨区域深度合作,实现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及共享转化,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在空间便捷、资源配置、产能协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功能布局互动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共同体。

4、创新协同机制

目前长三角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导,政府、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密切协作、联动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资本和设备等创新资源的区际流动,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巩固。但由于受计划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长三角协同创新目前总体上尚未走出初级阶段,仍存在着缺乏区域整体规划和资源统筹,信息共享、技术转移等市场化行为仍部分受限,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的对接和延伸程度不高,少数城市对科技人才虹吸严重,各省、市等地域比较优势未能有效发挥,错位发展格局尚未最终形成,以及最终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协同创新需要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形成产学研良性合作机制,构建高度共享资源平台,培育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极化区域。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创新绩效,关键是要在国家关于行政体制改革总体安排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管好“有形之手”,在兼顾地区公平基础上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

5、环境保护共管机制

水域、大气、土壤等具有一体性特点,需要从整个长三角地区联防联控。加快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保障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宜居及可持续发展。一是探索建立区域性的长三角环境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制定长三角区域性的环境立法、环境准入标准和污染治理要求;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平台,区域内环境信息适时通报共享;统一负责区域性的项目环评、环境污染监管和生态治理修复。对于存量污染性项目,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健全完善跨界污染事件的应急联动机制,尤其是有约束力的长效联合执法机制、责任追究处罚机制。二是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处在长三角生态敏感区,因区域性生态保护需要限制地方经济发展,在跨区域环境保护中承担生态保护功能、作出积极生态贡献的地区,予以适度的经济补偿。三是建立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跨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生态补偿等。同时,对长三角区域内低碳城市建设发展予以适度的奖励扶持。

6、共同市场与资源配置机制

企业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主力,是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载体。建立统一市场,要从微观基础的重新塑造方面构建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共同市场建设中,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长三角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机制,大力鼓励在长三角共同市场中进行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机制一体化制度设计中的重要课题。在企业及行业层面,可以考虑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企业联合会或者长三角行业协会联合会,以促进横向协调、业内自律与监督,避免恶性竞争,避免政府行政的过度干预。

三、探索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1、共建战略项目

长三角肩负着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世界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要以共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为抓手,促进三省一市跨区域合作,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基于国家战略要求和长三角自身发展需求,长三角可重点共建15大国家战略项目,深化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从国家层面共同推进项目建设。15大国家战略项目主要有:长三角大湾区项目、世界第一组合港、大、小洋山港联动开发、东方大通道、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长三角新区联动发展、崇明生态岛项目、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打造多个接轨上海示范区、共建创新平台、舟山江海联运航运服务中心、共建上海虹桥枢纽商务区、共建长三角互联网经济区、深化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立长三角智库联盟等。

2、以“核心一外围”理论构建创新城市网络

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和我国的重要经济城市,上海要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全球城市的要求,本着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原则,率先落实国家战略,更加主动地承担国家使命,加快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展示和发挥对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一带一路”地区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一方面,要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依托现有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城市,形成“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创新空间走廊;另一方面,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举三省一市之力,共同打造区域协同创新极。可考虑在苏沪和浙沪交界处,规划建设跨省(市)的科技创新城,集聚高级创新要素和高端科技产业,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创新空间。

3、以紧密无缝交通网促进区内要素流动

一是加快完善1小时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上海与周边江浙相邻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线路对接,促进区域内同城化便捷交通网体系。上海至南京、杭州等城市,探索磁悬浮等快速交通方式。二是完善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组织管理,建议区域内主要城市间实行车辆通行费减免的区域性政策。三是搭建畅通网络信息通道。统一长三角各城市政府公务信息、企业信用评级、信用监管等信息的标准,对接长三角诚信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数据库,实现公共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4、构造发展轴与发展扇面

一是构造长三角发展轴。长三角东西向的交通线主要集中在沪宁和沪杭两条轴线,这也是长三角发展的主轴。未来应该借助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延长和拓展发展轴线。推动沪苏湖高铁建设,与现有318国道、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一起,共同开辟上海向西辐射的第三条交通轴线,优化长三角城际交通网络,促进长三角地区均衡协调发展。

二是构造长三角发展扇面,以上海为领头,其它城市呈扇形分布。全面建设各类有形和无形网络通道,提速增效、互联互通,增强上海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建设全球城市体系高端节点,打造高效率网络通道。一方面,要把有形通道加密做优,打造空中、海上、陆上、网上“四位一体”国际大通道,提高全球范围的可达性,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的门户枢纽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各种无形网络通道,依托上海金融中心、贸易网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通道,为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布局提供便利,成为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战略基地。

5、发挥海洋湾区优势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

率先突破上海行政区划,发挥海洋湾区的优势,以连接长江下游与东部海湾为特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带动杭州湾、通州湾和长江下游,包括杭州、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嘉兴、湖州、南通、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滁州、马鞍山等城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区,成为“一带一路”桥头堡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海洋湾区以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新区、舟山群岛新区、上海虹桥枢纽建设、乌镇互联网+等为抓手,以海洋经济为核心和纽带,联通水上市场,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有利于探索新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发展。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