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44次亲临这座城市,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政思路
分享至:
 (22)
 (1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严爱云 2020-09-13 06:31
摘要: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毛泽东一生与上海结下深厚情缘。在党的创建时期,他曾12次到上海,为中国革命留下光辉足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上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对上海作出许多重要批示、指示,并曾44次亲临上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交各方人士,指导上海沉着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寻找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建设道路,努力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业和科技基地。重温毛泽东指导上海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活动,学习他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执政理念,对于我们今天保持百折不挠的斗志,攻坚克难,推动上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运筹帷幄,指导建设新上海

在行将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1949年2月,我们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号召全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金融、制造业和文化中心。因此,毛泽东把进入上海看作中国革命要过一大难关,谆谆告诫华东的同志:全中国与全世界的人民,甚至我们的敌人都将以上海工作的好坏来考验我们党有无管理大城市及全国的能力。党中央、毛泽东为我军入城、我党执政上海殚精竭虑、运筹帷幄,指导上海取得“进城赶考”的优异成绩。

1、制定“完整地保全上海”战略,为上海解放后迅速恢复重建保全物质基础。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证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不被战火所毁;进城接管后避免社会混乱、停工停电变成一座死城,毛泽东在我军胜利占领南京后,提出解放上海“慎重、缓进”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把解放上海与接管上海一体考虑,军事服从政治,解放服从接管。党中央、毛泽东精心选配上海解放后的党政班子,确定地下党负责人刘晓和刘长胜入市委常委班子以利里应外合,抽调懂经济、熟悉上海情况的各类人才加入接管队伍。他确定的上海战役“既要歼灭防守之敌,又要完整地保全上海”战略,被陈毅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打死老鼠,又不能打碎瓷器。毛泽东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让国民党搞焦土政策,尽可能完好地保存城市,只有完整地把上海交给人民才是大胜、全胜。

华东局认真落实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在丹阳组织干部战前集训,紧锣密鼓地开展好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思想政策、组织和物资各项准备。“完整地保全上海”战略的胜利实施,使上海在战火纷飞的16个日夜水、电、煤气、通讯、交通基本正常,多数工厂、商店照常开工、营业,创下战争奇迹。解放军进城纪律严明,不入民宅,赢得政治声誉,毛泽东为此在电文中连称4个“很好”。接管工作按照政务、财经、文教、军事四大系统自上而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两个月顺利完成,宣告敌人关于共产党“不敢占领上海”的谰言彻底破产。

2、帮助上海应对执政之初的严峻考验,取得经济斗争的胜利。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党面临着能否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站稳脚跟的考验。一方面,国民党封锁出海口,轰炸城市,妄图阻断交通,断绝原材料供给,使城市瘫痪。另一方面,投机势力以上海为据点兴风作浪,哄抬物价谋取暴利;人民币遭到拒收占领不了市场。上海人民深受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之苦。毛泽东从稳住上海才能稳住全国的高度来把握上海的问题,把平抑物价作为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的中心环节。经他同意,上海市军管会于6月10日一举查封金融投机的大本营上海证券大楼,抑制银元涨价风,确立起人民币通货地位。不久陈云受命坐镇上海召开全国财经会议,研究部署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工作。投机商于1949年7月到次年2月又先后三次发起以“两白一黑”(两白,指粮食、棉花,一黑,指煤炭)为主的涨价风。在毛泽东支持下,陈云从全国各地调运物资进上海,运用贸易、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把投机势力彻底打垮,被毛泽东誉为“其功不下于淮海战役”。

同时,毛泽东十分关心私营工商业的实际困境,要求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和经营。1950年4月,由于国民党“二·六轰炸”的严重摧残和税收公债执行中的不适,上海12000多个工厂、商店停业或歇业,16万工人失业,人心浮动,谣言四起。毛泽东称之为“四月危机”。他先后四次复函陈毅给予极大关切。他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上海按照毛泽东的指示,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公私兼顾政策,降低税收,改善劳资关系,救济失业工人,纠正工作中的缺点,终于度过危机。毛泽东为此而欣慰,将上海的做法和经验批转各主要城市党委研究借鉴。

3、倡导民主建政,团结上海各方力量形成同舟共济的政治优势。

毛泽东作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主要创立者和制定者,十分尊重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欢迎他们为建设新中国出力。上海历来是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阵地,各民主党派核心成员以及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前都在上海活动过。毛泽东在指导上海工作中一再强调要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建设新上海,指示吸收党外人士参加政权机关并使其有职有权,注意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党内外的沟通。

1949年3、4月间,毛泽东9次邀请已到北平的黄炎培、陈叔通、章乃器等上海著名民主人士座谈,听取他们对接管上海的建议;还就陈毅出任上海市市长一事征求他们意见。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张澜出任中央政府副主席、黄炎培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央再三要求上海争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协助接管上海。上海解放不久,中央指示市委聘请社会贤达为顾问,以动员资本家恢复生产,打通航运。12月2日,毛泽东亲笔签发任命工商界爱国人士盛丕华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使各界深受鼓舞。在毛泽东率先垂范下,上海党政领导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先后召开各行各业一系列座谈会。陈毅几乎登门遍访宋庆龄、张澜、颜惠庆、张元济等在沪民主人士,阐明党的政策,倾听各方意见,与各界坦诚协商管理城市的办法措施,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将各界人民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经过三年努力,上海迅速治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把十里洋场五毒俱全的旧上海,改造为人民政权巩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社会风气清新的新上海。

高瞻远瞩,为上海跨越式转型发展赢得重大机遇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从1953年起,党领导人民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6年,在提前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毛泽东在党内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寻找中国自己建设道路的问题。到60年代,他进一步提出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他审时度势提出的“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建设的战略思想,为上海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他激励上海勇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使上海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方面发挥了内地建设和实现全国工业化的根据地作用。

1、提出论十大关系重要思想,为上海等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战略空间。

1956年前后,毛泽东着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深入到一些重点地区实地考察。1955年11月底、1956年初,曾来沪视察了江南造船厂、上棉十二厂、上海港等单位。1956年2月至4月,他整整花了43天时间集中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汇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毛泽东于4月25日发表《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对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等十个方面关系阐明了新思路。多年后邓小平仍高度评价《论十大关系》“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毛泽东1960年在上海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写的《十年总结》认为:“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关系时提出。由于自然、历史原因,我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轻、重工业约70%分布在远离原材料的沿海,只有30%在内地。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状况,加上考虑到战争爆发的危险,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将新建工业重心放在内地,156个重大项目无一落在上海。随着国际形势趋缓,毛泽东认为“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他认识到利用沿海工业优势是国家获得工业化建设资金的捷径,指出:上海赚钱可帮助内地建厂,上海可考虑做大的扩建。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挥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这一思想在“二五”计划和中央有关政策中得到体现,为上海等沿海城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对上海投入逐年增加,“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基建投资达36亿元,年均投资额比“一五”增加6倍。

2、明确“上海有前途,要发展”,指引上海确立“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的方针。

上海与外部世界特别是欧美世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因历史的巨变而断裂后,曾经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着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型的考验。“一五”期间上海总体经济实力不能忽视,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以上,纱锭占全国的1/3以上,金属切割机床和锻压设备占全国的1/3,为各地输送了21万建设人才。但由于实行的维持甚至紧缩政策,使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5%,低于全国18%的发展速度。1956年5月3日,陈云带着毛泽东“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重要指示来到上海,向市委和工商界人士传达,进一步阐明中央关于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基地的方针政策,使上海各界深受鼓舞。

同年7月,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充分地利用上海工业潜力、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简称“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决定充分利用近百年来形成的工业基础,使之更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同时对上海工业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合理的发展。1956年至1957年第一次工业改组,按照加快重工业发展、增添新兴工业门类的要求,以按行业合并为主,把一批主要搞修配的小厂改组改造为大型骨干企业,增加机械、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投资,开始彭浦、桃浦、漕河泾等七个工业区的建设。1958年至1960年第二次工业改组,针对行业结构的不平衡,在关停并转623家工厂同时,改扩建和新建一批专业性强的骨干企业和新兴工业企业。1962年至1965年第三次工业改组,注重纠正产业失调,压缩重工业,发展轻纺工业和支农产品。“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使上海迎来经济建设的大发展。

3、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支持上海建设成为我国先进工业和科技两大基地。

为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强调,技术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重视科学、学习科技。他在视察上海时,鼓励要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勇气。1958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将江苏省的上海、嘉定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管辖,为市区工业扩散和建立卫星城市提供了条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上海第二届党代会提出上海工业生产向高级、精密、大型的方向发展。1960年1月,上海科技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科技向“高、精、尖(端)”进军。上海以赶超国内先进水平,赶超国外先进水平为目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5月,毛泽东参观上海市科技成果汇报展览时,充分肯定上海自力更生发展科技、研制新产品的成果,勉励科研人员研制火箭要“循序渐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在党中央、毛泽东指引下,1963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上海第三届党代会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一个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以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即“四新”为中心,重点发展6个重点新兴工业和18项重大新技术。上海把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与工厂相结合组成专题攻关小组,在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到1965年已初步建成为我国一个先进的工业生产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科学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和科学基地,拥有冶金、化工、机电、仪表、汽车、石化、飞机、电站设备等基础,以及微电子、计算机、光纤通信、生物工程、激光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已有70多项产品赶上或接近6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上海成为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重要的商品、设备、技术、资金的来源地,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国的1/5到1/8,利税总额占全国的1/4到1/6。从普通日用品到汽车、飞机、机电设备和运载火箭上海都能制造,为改革开放后再创辉煌奠定了宝贵基础。

身体力行,焕发上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论十大关系》始终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认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包括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人的、物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毛泽东指导上海在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方针中,调动工人、知识分子、工商业者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锻造了一支思想、技术、作风好的职工队伍,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鼓励上海自力更生、革新创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我国经济建设是在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条件下进行的。毛泽东特别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得知上钢一厂没有外国专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完成二转炉车间建设后,他赞许这个厂大有可为!他勉励上海机床厂“要走独立设计制造的道路”,强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要“为我所用”。鼓励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说“不试验,不失败,不成功。凡事都要经试验,在失败中取得经验,然后才会成功。”在毛泽东倡导下,上海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掀起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热潮,实现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发挥“蚂蚁啃骨头”“猴子骑大象”精神,创造了我国的许多“第一”。例如1956年制造了第一只手表;1957年研制了第一台精密磨床;1958年第一艘万吨轮下水;1960年成功地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还率先制造出世界首台双水内冷发电机,自力更生设计制造出了当时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制造的万吨水压机;研制出甲种分离膜,为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成功实现断手再植;人工合成出结晶胰岛素,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发展。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1957年,毛泽东肯定上海机床厂培养工人技术人才,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的做法,要求全面关心职工的政治思想、文化技术的进步。当他听说上海锅炉厂有位老工人爱厂如家,数十年如一日地珍惜落在地上的每一颗螺丝钉时,赞扬“工人阶级就要发挥这种精神”。毛泽东教育干部要注意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骨干、带头、桥梁作用。1960年3月,他在锦江饭店专门宴请上海的革新能手、劳模代表,称赞上海技术革命搞得很好。提出要从工人中培养大学生、工程师和作家。在毛泽东倡议下,第一批工人工程师在上海诞生。市里办起业余大学,推荐优秀工人代表进上海科技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等高等学府深造。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带动了全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

2、广交上海各界朋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毛泽东多次接见上海教育、文艺、科技、工商等各界代表,广泛听取意见,注意发扬民主汇聚众智。他关心上海的对资改造工作,强调要将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1953年10月,毛泽东召开工商界人士座谈会,邀请上海荣毅仁、刘靖基等参加,希望他们把工厂办得更好,期待他们带头改造。刘靖基于同年12月带头申请公私合营,刘鸿生争取他家所有企业公私合营。1955年10月,毛泽东再次邀请全国工商联部分成员座谈,推心置腹地讲解和平赎买政策,虚心听取意见,上海胡厥文、荣毅仁等深受教育。不久上海顺利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

毛泽东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提出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我国首部彩色戏曲电影《梁祝》是百花齐放的产物。毛泽东不仅明确支持越剧男女合演的改革,还两次观赏越剧舞台剧《梁祝》,鼓励编演人员。1952年该剧拍摄成电影后为亿万民众所喜爱,并在国际节上获奖。1957年3月,毛泽东鼓励复旦大学教授谈家桢: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工作搞起来,要坚持真理,不要怕。毛泽东老朋友、历史学家周谷城发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向苏联传统理论挑战,在学术界很孤立。毛泽东鼓励他投入学术争鸣。1958年1月,毛泽东专门邀请谈家真、周谷城、赵超构赴杭州,请他们反映接触到的和熟悉的各方面情况。

3、关心群众生活,倡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戊戌老人、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解放时已83岁高龄,德高望重,按照中央指示被聘为上海市政府14位顾问之一。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接见制笔工业公司副经理汤蒂因时,鼓励她要做好社会主义企业的经理。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又接见汤蒂因,了解制笔工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情况,并具体关心到老板娘可以带进合营厂,生活资料划起来要从宽,不要影响他们原来的生活,嘱咐汤蒂因多发现问题多做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供政府参考。对《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毛泽东不仅关心他的学术研究,更从政治上关怀。1957年,陈望道被党中央直接吸收重新入党,焕发了他新的活力。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不少地方发生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闹社和请愿等事件。毛泽东十分重视,深入研究后,于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公开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要求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知识分子应该采取争取、教育和培养的方针。不久他亲自南下,在天津、济南、南京等大城市向干部作辅导报告。3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党员干部大会上指出:群众闹事反映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需要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与方法来处理,严格区分于敌我之间的矛盾;要求直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克服领导上的官僚主义;教育引导群众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毛泽东的报告为上海干部群众领悟新形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指导上海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对现实的启示

我们党执政以来,倡导全国一盘棋的理念。邓小平1959年说过,在这盘棋里“对全局关系最大的,无非是上海、辽宁、黑龙江、天津等等地方。而关系全局、牵动全国最大首先是上海。”毛泽东在指导上海取得自身发展灿烂业绩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上海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头羊和顶梁柱的作用。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驾驭全局的成功实践给予后人宝贵的思想财富,时刻启迪着我们:

1、领导干部应该胸怀大局,做到顺势而谋,应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赢得发展。

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上海,把看清天下大势和谋好国内大局相结合,是毛泽东把握上海发展定位、指导上海工作的出发点。站在时代前列,根据国情、世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是毛泽东引导上海发挥出自身传统优势、锻造新的增长优势的成功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上海作为发展捷径,作出开发开放浦东战略,也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上海特有的地域、人才、经济基础优势,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上海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同时,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起飞,进而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不能偏废。

毛泽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指导上海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倡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战略原则。他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同时为了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他强调向外国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方法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这些真知灼见指导了上海研制掌握了一批核心科技,培养出一批自己的科技队伍,奠定了上海建设两个基地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当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否定对外开放时,经济建设就会落于闭关自守而影响发展。新时期,我们在坚持自力更生原则下,注重对外开放,利用发达国家技术、资本和先进经验,从而达到赶超他们的目标。

3、全心全意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毛泽东始终认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他严正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并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他的倡导下,上海得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赴时艰,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屡创奇迹。毛泽东关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走出探索失误,走向改革开放新天地的力量源泉。

栏目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王多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 图片编辑:笪曦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