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美国科学院院士解读:如何看待中国逐年增加的平均结婚年龄以及同居现象
分享至:
 (8)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宇 (徐蓓 整理) 2020-08-28 08:02
摘要:在过去,家庭决定一切,个人服从家庭,但现在个人逐渐从家庭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第二次人口转变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

不久前,受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中心主任谢宇教授通过在线分享的形式,介绍了他和同事们对于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研究。以下为演讲的主要内容。

『中国已进入“第二次人口转变”』

研究中国家庭,会发现它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认为,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秦朝到清朝,实际上有三个支柱,一个是儒家文化,一个是国家官僚制度,另一个就是传统的家庭文化。

过去,家庭文化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实际上相当于宗教。从功能上来讲,它和宗教是相提并论的,比如祖先崇拜。家庭文化是人的规范、道德等民事问题处理的主要机制,比如婚姻、分财产、赡养父母等等,都是靠家规来处理的。所以,家庭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很大的区别。

那么,传统家庭在当今中国有没有衰落呢?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掌控了一切———你读什么书、谁当你的老师、你娶谁嫁谁、你做什么工作、和什么人来往,都是由家庭给你安排的。而在今天的中国,情况已经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发生了变化,而且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我们在人口学中把这种转变叫作“第二次人口转变”。

第一次人口转变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高生育率、高死亡率慢慢走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这个过程就叫“人口转变”。这种转变一般是死亡率先降低,生育率再降低,因此首先会出现人口膨胀。第二次人口转变则是第一次人口转变完成之后,在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这种转变在很多国家都已经出现。

中国如今已进入第二次人口转变。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特征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个人更倾向于追求自由,这就必然与家庭产生了矛盾。因为在过去,家庭决定一切,个人服从家庭,以前家庭决定你的婚姻、教育、职业等等,但现在个人逐渐从家庭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第二次人口转变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第二次人口转变有以下几方面的后果。

第一,结婚年龄会推迟。人们不愿意很早就结婚生孩子。为什么?因为大家有事业或学业上的追求,这些追求和家庭有时候会产生矛盾,所以大家不愿意过早地因结婚或生育而耽误了自身其他方面的追求。

第二,因为结婚年龄的推迟,大家就会逐渐接受婚前性行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在中国也已经很普遍。在过去,婚前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会受到惩罚;但现在,婚前性行为被普遍接受。具体的现象就是非婚同居。非婚同居不仅仅是指有婚前性行为,也有像婚姻一样亲密的关系,但不是真正的婚姻。

第三,离婚率上升。这也是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标志之一。

中国的社会变迁非常迅速。爷爷辈的这一代,也就是1930年左右出生的人当中,初中生就算知识分子,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而今天的中国,在“90后”中,大学生已经占到1/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很高。不仅仅人口的教育程度高,而且教育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基本上消失了,女性普遍接受了和男性同样的教育。这些社会的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家庭。家庭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妇女解放了,她们接受了教育,有工作,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她们可以选择晚婚,甚至选择不结婚。

『普遍婚姻的状况发生了改变』

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在过去,几乎所有的人,到了30岁、35岁左右就结婚了。但是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到了30岁,还有很多人没有结婚,一直到40岁、50岁,还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结婚。

其中我想强调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做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家庭文化所强调的———人人结婚,普遍婚姻。从西方社会的视角来看,人人结婚实际上是一个很了不起、很不寻常的现象。

但是,这种状态可能不会一直继续下去。我和我的团队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个社会现象———从普遍婚姻慢慢过渡到基于社会经济地位而建立的婚姻。

从有关教育程度和婚姻状态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婚姻的变迁。过去,教育程度高的人晚结婚,教育程度低的人早结婚,但最终人人都结婚了。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教育程度低的男性中,有近20%的人到了40岁还没有结婚,这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会“打光棍”,结不成婚,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教育程度低,可能在婚姻市场中就被淘汰了。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是一件新鲜的事情。

女性以前的情况是,教育程度高的晚结婚,教育程度低的早结婚。现在则出现了一个苗头,就是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女性,可能到了很晚还不结婚,甚至可能终身不婚,这也是一个新的现象。

对于男性来说,婚姻最大的压力来自经济方面,比如高昂的房价。因为大家普遍认为,男方应该有房才能结婚,没有房就结不成婚。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城市房价的高低和婚姻年龄呈现出一个很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房价越贵,人们结婚的平均年龄就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需要攒钱买房。过去人人结婚的时代,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的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结婚。而现在,拥有自己的房子变成了结婚的先决条件。我们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010年—2016年进入婚姻的夫妻中,80%都是先有房再结婚的。所以说,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很大。

女性的情况则可以用“向上婚姻”这种现象来解释。女性普遍有一种“向上婚姻”的偏好,而“向上婚姻”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通过教育不平等———即男性教育超过女性来实现的。而随着男女的教育趋向平等,“向上婚姻”变得很难实现。于是,女性的一个趋向是选择年龄比自己大的配偶,因为年龄某种程度上也与社会地位相关。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最近的三四十年里,男性年龄大于女性的趋势在婚姻中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经济压力导致了男性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地位。

正是因为固守“向上婚姻”的观念,所以造成了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和教育程度低的男性都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克卫配图

『如何看待逐年增加的同居现象』

有人认为,女性追求“向上婚姻”是希望靠男人来获得社会地位,我觉得这个看法太简单了。

在中国,结婚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功能是什么?是生孩子。如今在中国,女性普遍和男性一样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她们自身的工作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完全可以独立的。而她们选择结婚,很重要的原因是想要生孩子。

中国家庭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视,在这样的前提下,假如丈夫没有房子、没有好的收入、没有城镇户口,对于女性来说,在子女的培养上就会处于劣势,就意味着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觉得,不能只看女方对男方的收入要求高,还要看到其背后的意义。女性对配偶的要求实际上是考虑到了对下一代的培养,这是择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教育同质婚姻,是指教育程度高的男性和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结婚,教育程度低的男性和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结婚。我们设计了一个同质婚姻系数,教育和择偶没有关系的话是0,教育同质婚姻匹配最高的则是1。在过去的中国,同质婚姻系数并不高,在0.25—0.5之间。而现在,年轻人当中,这个系数达到了0.77,可见大家都更希望找一个教育程度与自己匹配的人作为配偶。

在不结婚、晚婚或者找不到对象的人中,有一部分人会选择暂时的同居。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同居现象是逐年有所增加的。

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在结婚之前曾经同居过一段时间。数据显示,在年轻人中,有30%左右的人先同居后结婚。由此可见,同居已经非常普遍。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之前提到,因为房子太贵了,有人找不到配偶,或者有人找到了配偶但买不起房,只能慢慢地积累,等到合适的时候再结婚。

同居率也有地区差别。在沿海发达地区,同居是比较普遍的,而在内陆、西部等比较贫困的地区,同居现象较少。

如何看待同居?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同居有三个功能。第一,同居是婚姻的前奏,是一个初级阶段。第二,同居可能是单身的替代。有的人不想结婚,但又不愿意一个人生活,就可能选择同居。第三,同居可能是婚姻的替代。在国外这种现象比较多见,很多人一辈子不结婚,但有一个同居的伴侣,他们的同居就像婚姻一样。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同居主要是第一种情况,往往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所以选择先同居再结婚。在同居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后来分手了,但大多数还是会结婚的,平均同居时间在10个月左右。

『中国家庭仍以子女为中心』

一些媒体经常引用的离婚率的数据,其实是粗离婚率。粗离婚率是指离婚人数除以总人口数的比值。但是要想真正研究离婚,应该从婚姻的数量和婚姻的起止这两方面来看。如果只看粗离婚率,可以看到,中国的离婚率已经超过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和美国,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认为,中国的离婚率虽然已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但是比其他国家还是要低。只看粗离婚率是有误导的,因为不能科学地从婚姻的生命历程的角度来看待离婚问题。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过去离婚的人非常少,只有3%、4%的人离婚了。现在离婚的人较多,但在年轻的一代中,最多也只有7%、8%的人离婚。实际上中国的离婚率并没有那么高。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出,美国人在结婚20年后,有近45%的人会离婚;日本有15%左右会离婚,比美国少很多。中国就更少了,虽然我们的数据可能有误差,但中国人的离婚率确实是低于发达国家的。为什么?我前面讲到,因为中国的家庭特别关注子女的发展,他们认为离婚对孩子是不利的,如果父母考虑孩子的话,就不应该离婚。

在中国,婚外生育的比例是多少呢?这里有两个不同的数据。第一个数据是还没结婚就已经生孩子的比例,这在“80后”中达到6%左右。虽然这些人生孩子的时候还没结婚,但是他们以后大多数人都结婚了,生了孩子一直不结婚的人只有1%左右。所以,即使是婚外生育,绝大部分也是暂时的。

至于已婚未育的比例,也就是结了婚但没有生孩子的比例,其实是非常低的。一项对于45岁—49岁在婚妇女的调查显示,99%的人都已经有了孩子。中国的家庭在其他国家看来是很奇特的———只要结婚,就会有孩子,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孩子和结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些年轻人虽然目前不一定生孩子,但等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是会生孩子的,结婚的人几乎都会有孩子。

此外,在中国,单亲家庭的子女比较少。一些人哪怕离婚,也尽量避免在孩子小的时候离婚,他们可能会等到孩子离家后再离婚,或者离婚以后很快组建新的家庭,所以单亲家庭的子女并不多。

最后,让我来总结一下。

有迹象表明,中国已经发生了第二次人口转变,这种转变还在进行当中,还没有完成。我们看到,中国的家庭变迁和其他国家的家庭变迁有着相似的一面,比如,中国家庭已经出现了满足个人需要的趋势,更加追求个人自由,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变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是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一个特征。具体来说,平均结婚年龄、婚前同居现象、离婚率、不婚率都会持续增加。

但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的变迁依然呈现出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比如,比较普遍的渴望婚姻,较低的非婚生育率。此外,向上婚姻的传统也没有被抛弃,即使女性的教育和男性相当甚至超过男性,大多数女性还是希望找到一个社会地位比自己更高的男性作为配偶。

对于当代中国家庭来说,最独特的一点是,子女仍然是最重要的,孩子是至上的。人们为了想要孩子,才去结婚,因为不结婚是不能生孩子的;女性对配偶的要求,对配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考虑,都是出于抚育孩子的需要;人们普遍不愿意离婚,也是因为考虑到离婚对孩子是不利的。我们认为,在以孩子为中心的主流家庭文化影响下,造成中国的婚外生育率和已婚不育率都很低。大家结婚了以后,都会要孩子,离婚率的增加也是有限的,因为孩子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中国家庭中,子女中心主义依然存在,唯一不同的是,过去是“重男”,现在不仅是儿子,女儿也很重要。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