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中国的财政史一定要由中国人来写”,这位用30年写就一部书的老师走了……
分享至:
 (18)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20-08-25 20:33
摘要:深切悼念缅怀黄天华老师,就应该发扬他的为人治学精神,从而激励更多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进百姓的心坎里。

8月25日,上海财经大学官微发布讣告:上海财经大学原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天华老师,于2020年8月25日5时3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0岁。

2017年,“黄天华”在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刷屏了。他不是明星,更非“网红”,只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一位普通教授。但是,他却做出了一件“大事”:用30多年时间写就500余万字的《中国财政制度史》。其先进事迹一经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集中报道了黄天华教授的感人事迹,社会反响强烈。上海社科理论界连续召开座谈会,学习黄天华先进事迹。黄天华也因此当选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17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黄天华的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这句话点出了如何“立言”的问题。黄天华之所以立下做中国财政制度史的宏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老师告诉他对中国财政制度史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走在我们前面,远远超过了我们!”关于唐代经济和财政制度的研究,第一中心在日本,第二中心在美国;研究中国宋代财政经济的中心,则在巴黎、东京;而研究中国清朝、北洋、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经济文献史料,绝大部分存于美国。面对这样的研究现状,黄天华觉得自己有责任。在这份担当背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黄天华用30年撰写了一部书,用自己的执着填补了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的空白,兑现了“中国的财政史一定要由中国人来写”的承诺。现在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学界也不同程度染上了浮躁之风。有人上网东抄西拼,几天就可以编一本书。这样的著作等身并不是真正地做学问,更无创新性可言。我们需要著作等身,更需要著作等“心”。要沉下心来研究,不求“短平快”,不做“拾荒者”,而是像黄天华这样做一个“开荒者”,“一个人一辈子,一颗心填补一个空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黄天华并非仅仅是端坐书斋、两耳不闻天下事的“老学究”,他有着强烈的学术自觉,能够自觉地把握时代主题、全情投入。《中国财政制度史》尽管讲的是历史,但是关照的却是当下,对于中国今天的改革发展能提供有益的借鉴。深切悼念缅怀黄天华老师,就应该发扬他的为人治学精神,从而激励更多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进百姓的心坎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洪梅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