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夏夜上海,这样看更美!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20-08-23 17:12
摘要:有人苦心避开人群的同时,也有人享受着运动社交带来的快乐。

城市的夏夜,热力四射。户外,人们奔跑、传球,挥洒着汗水;室内,人们投入、欢呼,为比赛加油。华灯初上,夜色之中,城市迸发着无限活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体育生活重新回归。无论是出于强健体魄还是保持身材,抑或是放松心情的目的,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热情似乎更加高涨。

当体育迷们带着热爱重新“上场”,夜间体育活动的组织方、运营方如何积极回应?那些“叫好又叫座”的活动能否“满血复活”?运动结束,不急着回家的人,可否邂逅“体育+”复合型业态,丰富夜生活?⋯⋯夜上海,动起来。


请人吃饭  不如请人“流汗”

晨阳是夜跑爱好者。生活在新加坡的她,在2014年创办了“狮城跑团”,常常组织跑友在新加坡的各个角落奔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她一度因为当地疫情防控政策而暂停了跑步。后来,随着政策的调整,跑友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度开跑,而这段暂停的经历也让她萌生了在网上撰写跑者笔记的想法。晨阳希望通过总结自己在世界各个城市跑步的经验,与更多跑者交流,在疫情期间传递这份热爱。

除了最熟悉的新加坡,晨阳专门写到了上海。去年年底,她来到上海出差,短短几周,就基本摸索出了一套跑步路线。她是怎么做到的?

在跑者笔记中,晨阳这样揭秘:第一步,上网搜攻略。当晨阳输入“上海夜跑”的关键词后,很快就看到了其他跑友总结的上海夜跑路线和小贴士。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跑者,晨阳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筛选路线。而她要搜寻的答案是:工作日的夜上海,一个女生轻装上阵,怎样跑得安全又尽兴?

晨阳总结了这样几条筛选标准。首先,起跑点方便可达,或是离住处距离近,或是有完善的交通配套。其次,道路平整,有专业的塑胶跑道尤佳。再次,沿途必须有充足的灯光照明,且有路人经过。最后,有GPS卫星信号覆盖,便于手机和手表记录跑步数据,并帮助自己寻找公厕和补给的具体位置。

令晨阳欣喜的是,在上海,符合这些标准的夜跑地点还真不少。在黄浦江两岸的滨江沿线,与骑行道互不干扰的独立跑道和沿途驿站内干净、整洁的公厕给她留下了好印象;在世纪公园,5公里一圈的“金丝”跑道平整且标记明显,跑者之间保持着友好的距离,休息时还会相互提供跑步建议,让她感受到浓郁的夜跑氛围。

在上海的短暂停留期间,晨阳一一到这些标志性夜跑路线打了卡。但让她担忧的是,除了这些响当当的路线之外,似乎较少听说其他跑步路线。而在新加坡,城市就是一个大跑场。滨海区能跑,市中心购物街也能跑;大学校园里能跑,楼下社区小道也能跑。晨阳说:“新加坡虽然没有给跑者的官方指南,但那里是个让人随时都能跑起来的城市,人们其实不用去特定的场所也能安全、便捷地进行夜跑。”让她好奇的是,上海能否提供更多的夜跑选择。

3年前从加拿大温哥华搬回上海居住的贾小姐也有着这样的期待。作为跑团的组织者,贾小姐会在节假日带着跑友们去滨江跑道拉练,但平日里,她更喜欢与大家一起在城市之中欣赏流动的风景。他们跑过地上的梧桐落叶,跑过四溢的饭菜香味,跑过办公楼内的盏盏灯光。在贾小姐和跑友们看来,夜跑是亲近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奔跑在大街小巷,与寻常人家的夜晚生活擦肩而过,仿佛是倾听着城市的脉动和呼吸,给人以特别的感觉。

夜晚的城市充满诗意,可在诗意之中,也不乏杂音。贾小姐坦言,在市区夜跑有时障碍重重。比如,遇到施工征用人行道的区域,就要“冒险”跑到非机动车道;在人行道好好地跑着,却常常被“滴滴”声提醒,避让那些违规骑上人行道而不减速的电动车;最怕的是在一些本就不太宽敞的路上,还要绕开那些停得横七竖八的共享单车,使得“跑直线”也成了奢求。尤其是在带领十几人的跑团一起夜跑时,遇到这些情况会让贾小姐格外紧张,必须一边迈开步子,一边“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确保大家的安全。

在上海街头夜跑的年轻人。  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在城市道路夜跑颇具冒险意味,偶尔的杂音无伤大雅,那么在专门的跑步道,贾小姐和跑友们则有更高的要求。比方说,把不同类型的跑道区分开来。贾小姐观察到,市区的一些公园虽然铺设了跑道,但对跑者来说,这些宽度过窄、弯道过多且与锻炼器材距离过近的跑道属于“伪跑道”,跑者常常要避让旁人、无法跑出速度。又比如,沿苏州河的跑道有的路段上下台阶过多,人一多容易疏忽踩空,有安全隐患。此外,对于那些几十公里一刷的跑者来说,补充水分是头等大事。贾小姐认为,滨江沿线目前都有直饮水供给点和自动售货机,可在夜晚的情况下,如何更清晰地指引跑者补给所在的具体方位和数量,还值得进一步明确。

“这几年上海越来越‘跑步友好’,说不定今后朋友来到上海,招待他们的方式就是请他们一同在奔跑中夜游上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贾小姐这样畅想着。

场边呐喊  成为新的习惯

上海又要办比赛了!在今年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期间,丁小姐和同为电竞爱好者的先生得知2020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将全程在上海举行的消息后,异常兴奋。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电竞线下观赛纷纷取消,夫妻二人来上海的次数因此少了很多。而在前两年,他们时不时地会把孩子提前托付给父母照看,一同来到上海共度周末。

早晨从位于江阴的家中出发,带着提前收拾好的行李,驱车2小时来到上海,入住预订好的民宿别墅,与平时“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水友(一起玩游戏的玩家或粉丝)见面、吃饭,夜幕降临后一同赶往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在等候入场时便激动得心怦怦跳⋯⋯这不是什么大型追星现场,而是丁小姐和先生的“上海周末”。

自2017年起,这对年轻的夫妻常常来到上海观看电竞比赛。有时是在梅奔,有时是在静安体育中心,有时是在锦江乐园,比赛到哪,丁小姐和先生就追到哪。“加价很多才能抢到的票”,再算上来回的路途和住宿、吃饭花费,每来上海看一次比赛,他们的开销都不小。为什么一直来?

照丁小姐的话说,是因为情怀加体验。在现场一睹心仪已久的战队的风采,戴上现场发放的应援头箍、手捧喜欢的角色公仔,与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一道在支持选手拿下一血时齐声呐喊⋯⋯在丁小姐心中,这就是夜晚应有的“打开方式”。

在上海,观看一场电竞表演赛已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夜间休闲方式。根据2019年末发布的《中国电竞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8年,中国的电竞营收达1.64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电竞市场;其中,上海占据了全国15%以上的电竞总产值。目前每年在全国举办的500多项大型电竞赛事中,四成以上都在上海举办。好比赛、好选手都聚在这里,爱好者没理由不来。

也许有人会疑惑:电竞在线上向来火爆,在线下为何也能如此叫座?对此,量子体育VSPN CEO应书岭有一番解读。他认为,在商业体育赛事发达的城市,结伴前去看比赛是很普遍的夜间休闲活动。有统计表明,人在10岁到25岁之间会养成自己的体育习惯,而这种观赛以及参与体育项目的习惯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好比70后、80后有去现场看篮球和足球比赛的习惯,90后、00后这些年逐渐习惯了去现场看电竞比赛。这是他们和同龄人表达对电子竞技这个体育项目的热爱的方式。”应书岭说。

电竞比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相比于传统的体育项目,电竞观众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化也更有优势。首先是观众体量大。以量子体育承办的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例。数据显示,如今全国有2亿人每个月都会玩这个游戏,光在上海,就有五六百万每天深度接触这个游戏的粉丝。应书岭解释说:“假设其中有百分之一的人想要走出电子屏幕,到现实生活中和朋友一起看比赛,这个需求量就是很大的。”

其次是信息传播渠道广、传播速度快。应书岭表示,要获取一场比赛的信息,过去人们熟悉的方式是通过线下户外广告牌、灯箱或是墙体海报等渠道了解,针对一些目标客户,也有商家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广而告之”。信息到达的人数越多,线下售票越火爆。但对如今的电竞比赛主办方来说,宣传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电竞生来就是线上的。每天都有几千万人通过手机端观看比赛,任何一场线下赛的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家所了解,信息的同步传导非常高效。作为这项新生代体育项目的从业者,我们也感到很幸运。”

应书岭透露,疫情期间,他们的电竞用户平均观赛时长从2小时左右升至3个半小时。但仅仅是线上观赛,对很多爱好者来说还是不“解渴”。丁小姐表示,只要条件允许,有心仪战队出场,自己都愿意为爱“奔走上海”,到各大场馆看比赛、预订周边的住宿。没有重大比赛的时候,也希望能在电竞氛围浓郁的地方和朋友一起玩游戏、聊聊天。

随着更多专业电竞场馆的开业,丁小姐的期盼或许很快可以实现。比如去年开业的新天地量子。这个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上海电竞·城市会客厅”坐落在上海的黄金地段———新天地。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比赛,参加发布会,随后在周边的商场、酒吧继续欢乐的夜生活;也可以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与电竞偶然相遇,走在游戏元素的包围中,探索这个充满色彩和激情的新世界。今年10月1日,国内第一个综合电竞体验馆———腾讯电竞V-Station体验馆也将落地上海。

“如果在这里能够认识更多同好,以后一起当‘水友’、一起吐槽,我们肯定会更勤快地来上海。”丁小姐对此很是憧憬。

有人“闭关修炼”  有人享受社交

夜晚10点,居民区的灯光变得柔和,商铺纷纷做着打烊的准备,热闹了一晚上的健身房也渐渐安静了下来。此时,家住浦东的田先生却拿上了运动鞋和运动服,出了门。

去年底,田先生偶然间看到附近一家开了多年的健身房换了招牌。出于好奇,他在点评网站上搜索了一下,发现那里成了一家24小时连锁健身品牌的加盟店。读大学时,田先生曾听说国外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健身房。它们大都开在大学城或者市中心,为有夜间及早晨健身需求的人群提供方便。

看到照片中,店内器材种类多、区域划分合理,装修的色彩和格调也让人感觉很舒服,田先生动心了。更打动他的是,从了解环境到选择健身卡种类,再到完成购买,入店体验,手机应用上都有清楚的介绍和指示。他全程只需在手机上操作,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线上寻求店长的帮助。

田先生解释说,自己并不是不愿意和人交谈,只是过去的健身体验让他“烦不胜烦”。虽然理解工作人员背负着业绩指标,可是健身过程中时不时要被“端详”并且兜售私教课,卡到期几年之后,还经常接到不同号码打来的广告电话⋯⋯这样的经历让他再次踏入健身房前有些犹豫。

疫情发生后,这类健身房避开人群、全程自己操作的优势更加得到凸显。团课难抢、参与的人又多,田先生特意避开这些时间段。他宁可晚一些去,等大部分人都已经回家,工作人员已经对器材进行过一遍清理和消毒后,再踏入安静的健身房。那时,没有人再“虎视眈眈”地抢跑步机,对着手机上的健身教程跳跃时,也不用担心旁人的目光注意到自己腰间的赘肉。正是“闭关修炼”的好时光。

有人苦心避开人群的同时,也有人享受着运动社交带来的快乐。

上海的24小时篮球场。   海沙尔 摄

仇先生爱踢球,和认识多年的“中年球友”们雷打不动,每周末聚会。夏日傍晚,吹到身上的风也带着热气,人们纷纷躲进冷气十足的商场“乘风凉”,仇先生和朋友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往毫无树荫遮挡的露天球场跑。场地不大,利用率却很高,白天是少儿足球培训,晚上则被成年球友们包场。一到傍晚,球场外的马路牙子上都停满了车。仇先生说,有的人住得不近,哪怕是自己开车几十分钟也要赴这足球之约。

“为什么?因为爽啊!”仇先生说道,“身边朋友都成家、有了孩子,要约出来聚聚很不容易,但一起踢球的朋友就很好组织活动了。踢完球,大家一起吃烧烤,说走就走。”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14531个、市民球场527处、市民健身步道884条、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81个、市民体育健身工程1099个。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民营体育馆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夜间11点、12点,扫码即可入内的夜间灯光球场也分布得越来越广。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上海的夜晚,这样的相遇会越来越多。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