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上海红色纪念地又有新发现!这位共产国际代表曾经住在虹口这幢楼里
分享至:
 (10)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20-08-14 13:21
摘要: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苏智良呼吁,对这幢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在修缮后可以部分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了解上海在党的创建图景中的重要地位。

上海红色纪念地又有新发现。“经过我和我的团队考证,现在的虹口区长治路177号原来是《上海俄文生活报》馆,这个地方曾是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寓所和办公地,也是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办公地。”8月13日,在上海市社联举行的“问路百年成大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研究丛书推介活动上,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宣布了他近期的这一重大发现。

苏智良表示,《上海俄文生活报》是1919年由谢麦施科等倾向社会主义的俄侨在上海创办的俄文报刊,在1920年初获得苏俄政府的资助。根据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的报告,该报社在Seward路12号(即熙华德路,今长治路);1922年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调查报告指出,该报社在虹口的熙华德路(今长治路)与蓬路(今塘沽路)交叉点。经过苏智良及其团队考证,两者所指的就是今天位于长治路177号的一幢三层西式建筑,它正处于长治路与塘沽路的交叉点,且有一时期南浔路这一段也被叫作蓬路。

《上海俄文生活报》是苏俄、共产国际在上海的一个外围掩护机构。除维经斯基外,重要人物还有阿嘎芮夫、巴兰诺夫斯基等。这些人员常来往于苏俄和远东,承担着共产国际指示的在中国、朝鲜、日本开展共产主义活动的特殊使命。维经斯基1920年4月来到上海,身份即是《上海俄文生活报》记者。他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中共一大代表及其他一些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都把维经斯基第一次来华的身份看作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使者。1920年5月,维经斯基还在这幢房子里成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下设中国科、朝鲜科、日本科。这是共产国际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指导东方革命的机构。

◇虹口区长治路177号

“这幢建筑保存得相对完好,非常难得。维经斯基后来虽然搬离了这里,但是经常会回来处理一些事情。这里叠加了许多上海建党前后的革命史迹,是我们研究党的创建史的十分珍贵的史料。但是我听说,它可能马上就要被拆了。如果拆了的话,真的很可惜。”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苏智良呼吁,对这幢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在修缮后可以部分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了解上海在党的创建图景中的重要地位。

据介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研究丛书从党史、党建、政治学、法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领域回溯精研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上海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献礼之作。该系列研究成果由上海市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7年共同立项实施,全套丛书预计在2020年底面世。

当天活动中,该套丛书的部分作者代表介绍了各自课题的进展情况和最新成果。除了苏智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占才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何勤华教授分别从党的百年自身建设历史、近代以来中国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理想与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作了介绍,并现场回答了听众提问。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是望道讲读会于2020上海书展期间组织的特别活动。望道讲读会自2014年创办以来,以“十年读书,以启学林。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为宗旨,坚持专业讲读、阅读推荐、社会开放、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人文社科类的讲座、论坛,推荐经典读本数百本,打造了一个“博约兼顾、广深结合”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一个引领大众阅读的文化符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许小康 摄 图片编辑:雍凯
文中图:苏智良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