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非遗”传承人李守白:“不痛不痒”的剪纸,如何焕发新生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20-08-08 11:46
摘要:海派剪纸,就是要与上海人当下的生活发生关联。

在一些人眼中,剪纸似乎是一门“不痛不痒”的艺术。它似乎难以承载宏大的题材,主要在逢年过节时营造气氛。

但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的手中,剪纸正以新的姿态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近日,他在由中华艺术宫主办、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上海美术大课堂”上,讲述了海派剪纸的前世今生,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袒露了对这门传统艺术的新思考。


(李守白在讲座中)

海派剪纸的前世今生

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因材料简单、工具简单,一直颇具人气。“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剪出美妙、简约的艺术,这就是东方素描的体现。”李守白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剪纸艺术在全国各地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南方剪纸包括佛山剪纸、福建剪纸、扬州剪纸、浙江剪纸,北方剪纸的代表则有河北蔚县剪纸、山西剪纸、陕西剪纸、山东剪纸等。不同地方的剪纸,用途有所不同,风格也各异。郭沫若先生曾概括我国的剪纸艺术:“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上海剪纸亦称海派剪纸。一百多年前,来自四面八方的剪纸艺人将各地的民风民俗与民间工艺融汇于这座城市。在岁月的演变中,海派剪纸逐渐形成了与城市气质相符的海纳百川的风格。

上海哪些地方的剪纸历史最悠久?非松江剪纸、颛桥剪纸莫属。松江剪纸主要以江南百姓的生活、民俗民风为题材,注重情境和神态。在刀法上粗细并用,讲究造型,强调力度,注重装饰,妙趣横生,浑然天成。颛桥民间剪纸艺术始于明初。近年来,艺术家们在传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还在探索将中国画的章法、版画的韵味以及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融入其中。

海派剪纸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两位知名艺术家的努力:王子淦与林曦明。有着“神剪”之称的王子淦在继承南方剪纸清新、秀丽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北方剪纸粗犷、质朴的特点,逐步创造了简练、纯朴、华美的风格。他的作品取材广泛,尤以表现花卉、虫鱼和鸟兽见长。

林曦明不仅是一位剪纸艺术家,还是一位画家。他结合了我国传统剪纸的细腻质朴,又融合了现代剪纸的粗犷元素,并大胆运用其所擅长的山水画写意手法,把书画和民间剪纸融汇一起,相得益彰,堪称一绝。

(李守白 《上海人家》 剪纸

“第三只眼”看上海

近年来,海派剪纸越来越多地与公共艺术相结合,出现在不少城市微更新的案例中。比如上海十六铺码头旅游集散中心改造后,在墙面上采用了以剪纸为蓝本的装置艺术。上海西成里石库门改造后,用一组海派剪纸雕塑增加了石库门的美感。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剪纸都出自李守白之手。

在十六铺码头旅游集散中心,以剪纸《外滩印象》为蓝本制作的装置艺术总长近6米,高近2米。李守白以海派剪纸的黑色、红色为主色调,精细地勾勒了万国建筑群等外滩建筑的点滴细节,通过镂空和填充的配合,巧妙地打造出光影的变化感,亦创造出建筑群之间的层次感。

(十六铺码头旅游集散中心的装置艺术)

始建于1926年的上海西成里,是一组经典的石库门建筑。在改造过程中,李守白为其制作了一幅海派剪纸风格的装置艺术壁画,并辅以灯箱,通过光影变化反映建筑历史风貌和居民的美好生活。 

从6岁起,李守白就跟随父亲李廷益学习绘画和剪纸。后来,他考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师从画家、剪纸艺术家林曦明。2007年,他在长达17米的剪纸长卷《上海童谣》中创作了39首童谣、152个人物、46只动物,这幅作品荣获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被誉为最具海派特色和最具时代感的剪纸作品。2019年,《上海童谣》又获得国家级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

在20年的时间里,李守白画了多达500余幅石库门绘画作品,“石库门先生”由此得名。李守白说:“我一直在用‘第三只眼’看上海、画上海、剪上海,第三只眼不是中国人的眼,也不是外国人的眼,而是融合东西方的眼光,记录并传递着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味道。

(改造后的西城里,以剪纸风格的壁画装点墙面)

对话

从“读你”,到“懂你”

上观新闻:全国各地的剪纸风格不尽相同,一幅剪纸作品的艺术水准究竟如何评判?剪得越精细就意味着水准越高吗?

李守白:剪纸作为一种工艺,精细度当然是考量其艺术价值的一个方面。比如乐清的细纹刻纸,细如发丝,一寸能刻出52根线。但在电脑雕刻、3D打印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剪纸的地方特色与艺术家个性的彰显尤为可贵。比如河北蔚县剪纸,色彩明快绚丽,非常有特色。山东高密的剪纸,金石味很浓。这些地方特色不能丢。除了独特的剪纸语言外,还要有整体的画面美感。

上观新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您觉得剪纸怎样才能在当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李守白:在一些人眼中,剪纸是一门“不痛不痒”的艺术,难以表现宏大的题材,只是逢年过节时的一种民俗传统。但我认为,剪纸的生命力在于每位剪纸艺术家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剪什么像什么”,更不能局限于拳头大小的作品,局限于诸如十二生肖等传统题材。剪纸的发展,既要保留传统,也要拓展题材,更需要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关联起来。比如海派剪纸,就要与上海人当下的生活关联。

上观新闻:所以您的剪纸作品一直与上海这座城市紧紧相连。

李守白:是的,从最早的传统剪纸,到叙事剪纸,再到石库门剪纸。我一直试图将上海文化、上海语言、石库门生态三者结合起来。近年来,我还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认为剪纸不一定非要停留在纸上。剪纸要有想象力,如果仅仅停留在纸上,就会缺乏活力。

上观新闻:剪纸还能与哪些艺术形式相结合? 

李守白:剪纸完全可以用一些新的艺术载体来表现。比如可以与丙烯颜料结合,赋予剪纸以靓丽的色彩。也可以与装置艺术、环境艺术结合,做成雕塑、壁画。当然,这些创新的前提是不能违背剪纸的艺术原理,不能让观众觉得这不是剪纸,变味了。

上观新闻:您从小随父亲学习剪纸,这对您后来的绘画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李守白:从小打下的剪纸基础对于我绘画中的块面、用色、线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剪纸与绘画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剪纸能够呈现出非常独特的造型。林曦明先生是剪纸艺术家,也是一位画家,他将这两种艺术融会贯通,造诣很高。马蒂斯是法国知名的现代画家,除了画油画,他也会剪纸。我曾经到法国看过马蒂斯的剪纸,他就用蓝与白两种颜色,给人非常独特的美感。

剪纸这门艺术看似简单,但从“读你”到“懂你”需要一个过程,仔细研究剪纸,你会发现,它其实很符合当代的艺术审美。

上观新闻:您曾经把剪纸喻为“东方素描”,为何这样比喻?

李守白:在老外眼中,剪纸很神奇。在心中打草稿,在手中用剪刀实现心中所想。在与外国观众交流的时候,我觉得英文中的剪纸这个词似乎还不能完全让他们理解这门艺术,于是我就想到用“东方素描”来形容。

西方绘画以素描为基础,剪纸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造型艺术的基础。你看古代岩画的造型手法与剪纸就有相通之处。中国绘画没有素描一说,但国画的线描与剪纸很接近。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李守白《上海童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