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于漪 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19年9月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她哽咽了四次。
6月9日《于漪访谈录:教育整天处在焦虑中,那怎么行》一文刊发后,她没有停止继续思考。一周后,她给记者来电交流自己进一步的感想,结合一些热点事件吐露心声。
此后半月,她又不断深入探究:从“美是欣赏”“美是发现”,到“美是和谐”,一次次与记者诚恳讨论。
她心心念念的,是“孩子是活泼泼的生命体,自有其成长规律,必须要研究,不研究不行”“我实在是舍不得娃娃难过,他们的不高兴就是我的不高兴,心里真的很难过”。她第一次哽咽,是讲到“孩子成长不易”,强调“要欣赏,要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美,要和谐”。她恳切地说:我讲自己是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是虚的,是真的我们要学习做师长——做老师、做家长。
再一次,记者在上门访谈中,感受她新的思考。
她的四度哽咽,都发生在讲到孩子与父母老师之情时。
一
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人
应该直面这个问题
来很好地破解
我想从这里讲起。疫情期间,我们上海的文化艺术,特别是“云上”一些活动,对居家休息的人的心灵,有很多滋润和安慰。这其中,我特别感动的,是交响乐。比如上海交响乐团,演了八场的“在线场”系列音乐会,线上观看人次据说达到八百几十万。音乐艺术的美,在疫情防控困难期间,能够发挥这样一种引领的、美好的作用,我非常感动。
交响乐是了不起的。整个乐队,有众多乐器,各种各样。但是所奏的乐曲,不管是激越澎湃的,或者是宁静舒缓的,你就觉得,配合得那么美好,它能够愉悦人的心灵。什么道理呢?我想,关键就在和谐。
和谐是一种美。它让所有人都引起共鸣。演奏者也好,倾听者也好,所有人都沉浸在里头。所以有的人讲,美,能够团结所有的人。美的本质是和谐。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
我自己体会到,和谐,反映了整个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协调、平衡、秩序和合乎规律性的特征。它是有规律的,不是你身为首席小提琴就可以任意发挥。所以有人讲,和谐是种代名词,是天下所有美好事物,以及其间最佳结构关系的代名词。它不仅是某个乐器美,钢琴美、小提琴美、竖笛美,还有彼此之间最佳结构关系这种表现。
其实和谐,就是中国美学的“和而不同”之道,也就是西方美学的“多样统一”的法则。中国人对和谐是思考很深的。费孝通先生不是有句名言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当今时代,社会转型,价值多元,文化多样。很多人的适应力滞后,认识力还达不到那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水平,因此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面对矛盾,我们应该从容对待,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所以我觉得,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做老师、做家长的人,应该直面这个问题,来很好地认识,来很好地破解。
二
对孩子太缺乏研究
胡乱攀比
一把尺子衡量
就会出现种种烦恼
我是做老师的,我想得最多的是学生,因为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学生是我的宝贝(第二次哽咽)。我深深感到,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几乎是全国中小学生群体的浓缩版。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呢?因为我们研究学生太少了。我们一说学生,脑子里往往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未成年人,他们有些未成年人的共性。殊不知我们的学生群体,真的就是全国中小学生群体的浓缩版。遗传因素不一样,学生的个体特征不一样,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层次、成长环境,诸多条件差异极大。但我们往往只看到学生就是学生,不知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实事求是地因材施教。于是就出现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千姿百态、来龙去脉不清晰,不掌握,就胡乱攀比。不管是什么学校,什么样的学生对象都比。比是要在一个层面的,否则就不存在比。胡乱攀比,教师心中焦躁,学生心中焦躁,家长心中焦躁。其实比是有很多规则的。我们无视这些规则,忽略这个差异,不同层面去乱比。不是比出好的心态,比出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孩子,而老是埋怨你怎么回事啊、怎么回事啊。
第二,我们用的是一把标尺。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而这把尺子又不对,不是衡量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什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孩子在打基础的时候,要考虑全面,身体要好,品德要好,爱学习爱劳动,追求美好,就是要让根基打得宽,打得深,打得牢靠,将来这棵树才能长得高大雄伟。根不能是细细的一根,而要铺开来,像块茎一样。我们一把尺子聚焦在学业上,更糟糕的是聚焦在分数上。这样,学校、班级就会有些杂音出来,不和谐的声音。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对学生,真的要尽心尽力去研究,研究他的全面成长。这是你的宝贝啊,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啊(第三次哽咽)。
产生不和谐的声音,跟我们认识的不到位、行为的不得当,有关系。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停留在概念化的学生与孩子。其实每位孩子都是艺术品,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而我们不知道他的世界是什么。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呼吁,教育不是“育分”是“育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西方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人的完成。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共识。中国的教育,从哲学的高度来讲,“学以成人”,这是中国教育的精神家园。从一个自然的人,不懂事的孩子,慢慢地教育,唤醒他觉悟,激励他成长,慢慢地他就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优秀公民,这是人的完成,学以成人。所以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人。我们的教育者,在认识上有时把靶心弄错了,这就会出现种种烦恼。
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从量上讲是大发展,从质上讲,跟先进的教育比照,我们也确实不断进步,有的是大步前进。但不能否认,从我们基础教育来讲,“唯分数”“唯升学”这样一个顽疾、痼疾,真的是顽瘴痼疾,缠绕着学校和家庭。
考试是一种手段,没错的。它第一个功能是检测教和学的状况,对教学加以改进。第二个功能是选拔。因此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教育最高尚的目标是培养国家有用人才,对国家对世界做贡献。错把手段当目标,好像押宝一样,都押在分数上、押在升学上,阴魂缠绕着,就给老师、家长带来无穷的烦恼、焦躁,乃至无奈。
党中央提出来,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那天晚上看新闻,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执行了。我真的很开心。评价,是牛鼻子啊。怎么评价教育,什么叫优质,怎么均衡,什么叫培养人才,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这指明了方向,为创造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增添了极大动力。我从来认为,任何一个方针政策的贯彻,都是匹夫有责的。我做校长时,常跟我们老师讲,眼前确实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因为我们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真是不容易,多少人倾注了心血和毕生精力。我有个信念:我们不能坐在中国之外指手画脚做评论员,应该做战斗员,身在其中,激浊扬清,建设美好。所以我觉得在当前这个情况下,我们学校教师,包括家长同志,其实要花相当的精力和功夫,去营造我们孩子成长的和谐的、愉悦的气氛,让他们享受到童年时代的快乐,少年时代的憧憬,青年时代的那种壮志凌云,让他们享受到这样一种幸福。
三
最最重要的
是要把学生当人
把孩子当人
为此,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是活泼泼的生命体,人是有天性的。我记得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曾经写封信给学生说,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你呢,要他背这个背那个(笑),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他受不了。结果是什么?孩子以学堂为牢狱,以师长为仇寇。
这个很深刻啊。原本孩子天性里头就有求知,就有好奇,本来是很欢乐的。我们现在给他增加了许许多多的、不必要的负担。我们主要受什么思想支配呢?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超前再超前,就抢跑道。现在社会上一些教育现象真是“妙”了。比如语文,对小学生就开班讲授文学知识,抢跑道。实际上小学生是根本不能够理解的,囫囵吞枣,不消化。但是文学知识到高中又必须要讲,变成炒冷饭。学生耳朵听得发腻,讨厌死了。
这个可怕在哪里呢?和谐,是有序的。而我们人为地把这个“序”破坏掉了,以为“深”就是好。这是不对的。适合,才是最好的。教育的“适切性”是最好的,最好的教育是正好“适切”于这个孩子。我有体会:六岁的孩子学五岁半的知识,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五岁半的孩子学六岁的,吃力得不得了。超前啊,他没有办法做到的。如果是在游玩当中,开心开心,唱唱山歌,无所谓。但作为任务去要求,孩子负担重得不得了。
所以最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当人,把孩子当人。
玩里头其实有很多学问,四肢好运动,心智会发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是全面发展的,不能认为玩就是不好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也讲过天性的问题。他说,一株葡萄结多少果实,不是园丁决定的,是葡萄本性决定的。它有遗传因子,它的生命力是怎样,园丁是不是按照它的本性来爱护,呵护它的发展。如果不顾它的本性,拼命施肥浇水要增加产量,结果反而使产量降低,毁坏它的前途。我们的教育对孩子的本性要透彻地、充分地认识。他是什么年龄,他就喜欢什么。什么年龄说什么话、唱什么歌,是有规律的。人只能顺规律而行,而不能忽视规律。超前,或压制他的积极性、拖后,都是不行的。只有充分地、透彻地认识孩子本性,适时加以呵护,他才能开花结果。
其实我们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的家教,很值得借鉴。大提琴家王健,很有名的音乐家,他讲小时候学拉大提琴,父亲规定他每天不得超过五分钟。这是培养他的兴趣,培养他专注的能力。小孩子思想很容易涣散,要他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专心不了的。就五分钟,每天只好拉五分钟,拉出兴趣来了却不好拉了,一直吊他的胃口。后来他对这个就非常有兴趣。这尊重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很成功啊,王健作为大提琴家简直首屈一指。所以我们真的要蹲下身来,好好地了解儿童,尊重他的天性。他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生命体。为什么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要这样地呼吁“了解儿童的天性”,他真是讲究科学,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出来。
我们现在很多孩子学小提琴、学弹琵琶,父母不停地说“你再给我弹”,一个钟头,两个钟头。孩子他不要,厌了呀,小孩子不可能这样专注的。哪怕是到了初中,特别男娃娃,他还是喜欢玩呀。我觉得,会玩的孩子,就是很有出息。顽皮捣蛋的孩子,我教下来,觉得起码有两个优点。第一,身体好(笑),身体不好他玩不动啊。他调皮捣蛋,一刻不停,走路都不会好好走的。他要跳的,走两步跳几跳,可爱吧,真的可爱啊。第二就是点子多,思维活跃,这是他的天性。我们总要求,你要坐好了,你不能动。这怎么可以呢?有的时候,他必须要“正襟危坐”,要培养他的专注力。但是少年时代,很多时候,你要让他玩,让他双手双脚全部放开来(笑),这是欢乐啊,他生命的欢乐啊。
四
好老师关键在
能否把孩子的潜能
发现、发掘出来
变成发展的现实
其次,我们做师长的,要发现孩子的优点。
我做老师,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必须锻炼出敏锐的目光,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每位孩子身上都有优点的,关键看老师会不会发现。要发现美,感知美,跟学生一起体验美。学生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是“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是立体的多维的生命体。我们往往只看到某一点,你作业做得怎么样。其实并不是如此。
孩子突出的、外显的优点,比较容易发现。老师的眼光要会挖掘,发掘他内在的美,潜能,潜在的优质基因。是不是好老师,关键在能不能把孩子的潜能发现、发掘出来,把他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我这都是有根据的。心理学家乔治·拉伯萨特曾说:“人是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堆”,什么意思?多种多样啊。它不仅是数量多,还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培养下一代,不少人只看到习题、分数,这糟糕了,真的把多少美景都丢失了。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特别是小男孩,别看他调皮捣蛋,有时候一语惊人。你根本想不到,他“嘣”一下出来了。很有趣。我有次看到一篇文章,说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侧风景极佳,美景如画,路上插了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我突然就想到,我这个老师在学生、孩子当中,看到的也是美景如画,目不暇接,关键看你是不是静心、用心、精心去发现。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有时我们确实视而不见。我看到每个孩子的脸,就觉得非常有趣。天工造物,真了不起。每个孩子都是两道眉毛、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也都是按这个顺序来组合的,但各人就不一样,各有特点,各有长处。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观察。我一辈子做老师,真的是经常处在惊喜中。我跟什么孩子都处得来,因为我从心底里觉得他们非常可爱。
比如说有个孩子不喜欢语文,数学比较好,而且很内向,寡言少语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家讲圆周率,他一下子脱口而出,背到小数点后28位。我真的惊喜啊,马上抓住这件事,在同学当中表彰他惊人的记忆力,而且请他跟大家介绍怎么记的。这就给他一种肯定,一种信任。发现了潜能,要爱护。有的孩子背不到那么多的,就对他投以羡慕的眼光。要不断呵护这种苗子。他坐在最后一排,有次我上课,发现他把擦眼镜的手帕咬在嘴上,眼睛一直看着我,身体朝前,专注听讲,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课堂小结时我就赞赏说,真是美丽的风景啊。这看起来是很小的细节,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叫孩子去做惊天动地的事,这是不可能的呀。细节标志着他的成长,他慢慢就开朗起来,跟同学关系也很融洽。所以要善于发现,不仅是学业,兴趣爱好,方方面面,包括生活上。哪怕是穿件衣服、穿个鞋子,这里头都有学问,你都可以发现表扬的细节、成长的契机。
我们的表彰,一定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根据,而不能凌空。要让孩子能够做得到。“适切”的就是最好的。又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摄影,我就搭平台,请他们表演、表现。他可以把自己怎么选景,怎么构图,怎么用光线,什么角度好,如数家珍。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要在众人当中,能够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很多时候搭建平台,让他有展示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力、自强力。所以发现美,欣赏美,是师长教育下一代很重要的一条。比如小孩子吃完以后,把饭碗拿到厨房,这个就要表扬。家长不能看成是小事。人的教育,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入心头的。
五
缺点就是成长点
他的不足就是你的不足
教师字典里不能老是否定词
第三,对孩子身上的缺点,要包容,甚至呵护。
人总是有优点有缺点的,何况未成年人。他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粗糙,不周全,丢三落四,这样那样地不规范,这是常态,不是品德坏。不能够过分地责备,过分地批评,这是不行的。老师要有本事,不仅是包容,而且要把他不足的地方,变成新的成长点。缺点就是成长点。他这里不足,你呵护他,宽容他,爱护他,不断地引领他成长。
我教过一个小男孩,读初一了,两三百字都写不清楚,错别字一塌糊涂。他跟我讲,恨死作文了。我一个老师听了什么感受?你恨死我教的语文?恐怕要“好,马上关门了”吧。不,我就要寻根溯源,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小学一直被批评到毕业,他的积极性、好奇心、乐趣,全都被批掉了。因此我一定要在他的乐趣上面下功夫。我发现,这个男孩子,一天到晚裤子卷到膝盖下一点点,一双球鞋常常沾满泥,腿上也是泥。怎么回事呢?他喜欢捉鱼捉虾,常跑到河边去捉,学校荷花池也不放过,上课、作业不认真,该是他的缺点吧。但我看他对鱼虾那么有兴趣,这就是好事。我对他说:这样好不好,你呢,把鱼虾捉来放我办公室脸盘里,把水草也弄来,不过你每天要来换水,不好养死。他很开心,天天认真坚持。一个人有乐趣,是不以为苦的。他也会跟我讲,这个是龙虾,那个是小乌龟,怎样怎样。有一次我们写作文,题目叫《可爱的小生灵》。看了他写的文章,我真开心坏了,生动啊。尽管三百字左右,错别字一塌糊涂。他写乌龟跟龙虾大战,虾大战的时候,是要先把腰蜷起来,然后再把钳子弄出去,细致生动得很。我请他到办公室来面批。我说老师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啊,你写得那么细致生动,因为你看得仔细,所以写得出,我写不出。我边讲边给他改一个个错别字。他不好意思,说老师我那么多错别字。我说没关系的,你重视了以后就会改掉的。
然后我就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跟其他同学写得好的几篇,一起发给学生。同学大为惊讶。我说你们看,要写得出来就要仔细观察,他是观察入微啊。这样表扬,他很开心,虽有点受宠若惊,但觉得自己是大大进步了。同学看到他这样进步,也要你追我赶。这就变成了他的一个转折点。后来我记得有次带他们去看市里的灯展,他看完了以后跟我讲,于老师我还没有看够,我星期天再来看,我说好啊。他对写有了兴趣。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缺点变成生长点。他逐渐放下了小学一些经历给他带来的压力,在学习上的好奇的星火又旺盛起来。有了学习乐趣,语文明显好了起来,他后来还考取了大学。
所以我觉得,老师真的是要跟孩子共鸣,心心相印。他的事就是你的事,他的不足就是你的不足呀。教师字典里头,老是否定词,“不能”“不可”“不行”,怎么教育他?教师字典里应该是你怎样才行,你怎样做,就可以更好、可以更行,你是教他、引导他。
有些缺点,有时候表面还看不到原因。我教过一个班级,真的奇怪了,有四位口吃的孩子。我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教他们书面表达,还一定要他们的口头表达也好。我就很精心地去寻找原因。一位听课的青年教师着急地说,于老师,你讲你的,你不要叫他讲,他也讲不清楚。我说不行啊,他将来要生活,要工作,口头表达一定要清楚。后来我发现,他是生理上有点小毛病。我联系他母亲,说孩子舌头下的一根筋是不是短了点,是不是带他去医院看看。这位家长很配合,带去一看,真是短了一点,做了小手术。我再训练他讲,日子一久就很流利了。大学毕业后,他有次寄本杂志给我,上面有他的文章,说他在广州做外贸,做出成绩。做外贸,你说要口头表达吗?
孩子的成长,是奇迹。千万不能用凝固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他是有潜能的,只不过有时潜能受到了影响。刚才这位是生理上的影响,另一位是习惯影响,学人家口吃学坏了。我跟他说,你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讲。第三位是家庭影响,太宠了,妈妈跟十几岁的儿子讲话,跟与幼儿讲话一样,不成句子的。因此孩子讲话乱七八糟,只有词和词组,没有完整的句子。每个人都不一样。口头表达能力是他将来生存、发展的本领,是我作为教师的责任。我就要精心地去了解:他们这些说话的潜能,是被什么东西遮蔽了,我要帮助他们去掉这些遮蔽。
第四位又不一样,一位女孩子,课堂上我说某某同学讲的什么,请你复述一遍,她总讲不出来,结结巴巴。有次下课见她跟同学跳橡皮筋时,说话却流利得很。我发现了,她原来是思维跟不上趟,抓口头表达是没有用的。因此我对她的办法是,抓思维训练,促口头表达。她每天来上学要走20分钟到25分钟,我给她布置一个不要检查的作业,不是书面的。我说你每天走的时候,你看到对面一个什么人,马上脑子里头就要出现,这是个什么人,出现词: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母亲牵着孩子在走路,低下头她大概在讲什么话,要求她看见什么脑子里马上反应什么,看到什么讲什么。半年一年下来,孩子上来了,反应快了。到最后,她参加全国作文比赛,还得了三等奖。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是有潜能的。我们没有发现什么把它遮蔽了。教育就是对人的存在之谜和成长之谜进行勘探。你是勘探者,他的存在之谜,有的是显露的,有的是隐藏的,你要把它勘探出来。他的成长之谜是什么,你要能够深入进去,逐步把握。教育做的是这样一种神圣的事情,把这些都勘探出来,持续地扬长避短。他优点不断增加,慢慢地,在成长过程当中,那个不足的地方就克服了。
我们真的要明白,每位孩子不是带着空脑袋到教室的。他有他从生活当中,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学到的一些东西,一些“缄默的知识”,已经在他心里了。有的是生活经历,有的是环境启发,有的是学习积累。教师一定要学会赞赏孩子。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儿童的时候有儿童的梦。为什么,一幅漫画,小孩子坐到月亮上面,就能够那样地打动小孩子?他有上天的梦呀。初中孩子有初中孩子的梦,青年有青年的梦,这些梦都是色彩斑斓的。要发现它,就势呵护他成长。
其实孩子的那些叛逆,都是有缘由的。一定要追根溯源。有的在班级里头,很叛逆。他不服老师啊。深入了解,会发现有的书读得比较多,兴趣爱好广泛,家里的文化氛围又浓,他觉得你懂的太少,对不上号。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我总的一个感觉是,我做教师,幸福感很强,经常被孩子的一些潜能、一些表现所感动,经常处在惊喜当中。我看到一些有才华的学生,真是由衷地高兴,这是家庭之福,国家之福啊。他的潜能发挥出来,对家庭、对国家都是福气、福祉,千万要爱护他。什么叛逆不叛逆,你只要设身处地站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体验一下,你就明白了。你就觉得,他们真的是无比可爱,有的真是要非常珍惜的。那些独特的想法,独特的做法,都是了不起的成人成才的火苗,是火种。
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爱,实际上是一种温暖。庄稼成长要温暖,人的成长也是。我们的爱应该是一种温暖,一种关注,一种包容,一种理解,一种体贴,一种动力,一种引领,让他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趣味无穷,热爱生活。这里十分重要的是,教师绝对不只是一个人发光,要和谐,要让每个孩子发光。一种乐器奏不出交响曲,它的和谐来自于每一样乐器的发光。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制造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孩子发光。每个孩子都是发光点,他有他的世界,你要让他世界里最好的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他就能够不断地成长。
(全文未完,下篇即将刊发)
原文刊登于《解放日报》首席专版,原题为《于漪再谈教育焦虑与美育: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做家长 美是和谐——美育访谈录特别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