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上海靠什么来应对“强冲击”?这一经济形态是重要发力点
分享至:
 (16)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郑法川 张学良 2020-07-09 06:21
摘要:新经济不仅是上海当前防控疫情的支撑点,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更是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发力点。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的新动能。这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和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因势利导、主动应变、化危为机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下阶段推进上海经济恢复和反弹,迈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面对疫情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叠加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强冲击”,上海靠什么来应对?新经济无疑是一个重要选项。新经济不仅是上海当前防控疫情的支撑点,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更是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发力点。要顺应新经济发展潮流,通过改革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抢抓机遇、率先成势,为上海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疫情推动上海新经济加速成长,发展新机遇应运而生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上海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但以新消费、新服务和新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较好地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强了上海经济的发展韧性。

新消费逆势增长。疫情极大地抑制了传统消费活动,但新的消费习惯加速形成。“非接触”“宅经济”“云生活”等新消费理念加速了消费场景的转换,大量线下消费转移至线上,网上零售额逆势增长。今年一季度,上海网上商店零售额同比增长4.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7.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5月份,上海首创大规模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以网络购物和线上服务为代表的新消费释放出巨大潜力,线上线下企业深度融合,以天猫、拼多多、叮咚买菜等为代表的线上电商平台销售额大幅增长,撬动线下实体销售效应明显。上海商务委数据显示,5月1日至10日,拼多多带动上海线下实体的网络专区销售额及上海品牌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倍。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疫情后新型消费模式将日趋常态化,并有力推动消费市场回补,为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新服务蓬勃兴起。疫情暴发以来,传统线下服务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但以“在线、智能、交互”为特征的新服务应运而生,成为生活、购物、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的有力补充。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娱乐等新服务业态呈井喷式增长,无接触配送、在线零售、无人零售等新服务模式蓬勃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2%,而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随着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更加精准,线上线下企业融合程度不断深化,新服务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制造加速推进。疫情防控下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制造业企业普遍停工减产,生产经营活动受到极大冲击。然而,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制造”已成为复工复产的高效引擎,展现出巨大成长潜力。疫情期间,大量企业通过“无人工厂”降低了对劳动力的依赖,“机器换人”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据统计,今年1-4月份,在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基本全面下滑的情况下,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1%。随着生产制造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和理念将被重塑,以智能化制造、模块化制造、柔性化制造为主体的新制造,将是未来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发力点。

同时也要看到,上海的新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体量偏小,人才、资金、科技等高端要素供给不足,民营经济活力不强,相关产业政策配套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当前国际疫情仍未明显好转,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工业化中期以来拉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传统工业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亟须依靠改革顺势而为,大力发展新经济。

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增强上海经济发展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面对更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上海既要高度关注疫情带来的影响,正视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强冲击,又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构供给动力、需求动力、要素动力和制度动力,在危机中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重构供给动力,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

要加快落实《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无人工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金融、在线研发设计、在线文娱、在线医疗、“无接触”配送等领域,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推动在线新经济大发展。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现代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的供给能力,推动制造环节优势向两端服务环节延伸,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加强集群建设,在重点领域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二是重构需求动力,以新基建、新消费和优质出口为重点,充分释放有效需求新潜能。

从投资看,近十年上海投资报酬递减效应逐步显现,投资的规模增长效应越来越弱。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在于扩大投资有效规模、提升投资效率,投资重点应转向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从消费看,上海已进入高额消费阶段,居民消费进入结构快速升级期,正加速向服务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转变。须应对新的消费趋势创新产品和服务,稳定热点消费,积极培育发展消费新增长点。从出口看,要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培育外贸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助力企业拓展营销渠道、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是重构要素动力,以创新为核心,强化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的支撑力。

创造“新人口红利”。实施人力资本优先发展战略,着重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和高低技能人才错配问题,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人才项目支持力度,加快优化科技人才布局,强化人才与项目、基地的统筹配置,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数据信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大力促进风险感知和预测、基础统计分析等竞争力相对较弱领域的发展。鼓励高校院所向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方向延伸,提高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是重构制度动力,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在监管、产权、开放等方面创新制度供给。

加快落实针对新动能的动态审慎监管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差别化政策,大力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质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加强产权保护。放宽民营企业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聚焦重点领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支持临港新片区在要素聚集、功能强化上构筑上海未来发展战略优势。充分利用巨大的长三角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促进形成新一轮跨国公司和科技型企业在沪投资热潮。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后,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