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上海100亿规模的纾困基金,钱都用在哪儿了
分享至:
 (1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2020-07-08 12:27
摘要:“将政府财政资金从原来消耗型投入变成了循环型运作”。

100亿元纾困基金“下放”一年多时间,上海民企是否感受到实效?

在昨天举行的2020年度市政协平时视察中,相关部门透露了这样一份成绩单:纾困基金累计认缴规模54.01亿元,已完成投资项目4个,已通过决策并正在实施的项目2个,总投资额约为23亿元,接近已募集资金的一半。

“这是全国第一支由地方政府发起组建并完成备案的纾困基金,无论是推进速度,还是落地单数和规模,上海纾困基金目前均处于各地方政府前列。”国盛资本总经理周道洪说,目前已投的4个项目都进入了退出期,有2个项目实现了部分或全部退出,“将政府财政资金从原来消耗型投入变成了循环型运作”。

介入之后就要“救活救好”

2018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三个100亿”为民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一即为成立100亿元的纾困基金。仅用半个月时间,上海国盛集团联合海通证券、上海电气相关市属国企集团及其他机构发起设立100亿规模的上海纾困基金——上海国盛海通股权投资基金,用于援助民营上市公司。

周道洪说,上海纾困基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做裁判、市场化团队经营,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开展运作”。截至2020年6月,纾困基金共审议通过4个投资项目,累计投资金额16亿元,并带动其他机构对四家公司完成股权投资超过100亿元,债权投资约40亿元。

在周道洪看来,上海纾困基金并不是简单纾困。“不是对企业‘撒胡椒面’,而是要‘把水浇透’”。纾困基金会选择符合上海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一时陷入困境的优质民营上市公司,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且介入之后“就要救活、救好”,通过解决部分民营企业的流动性问题,来提振市场对标的公司股票和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信心,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环境。

同样是大股东流动性问题,形成原因却各有不同。纾困基金在已投项目中采用“一司一策”,对4家公司采取大宗交易、核心子公司增资、可交债、协议转让等四种不同模式进行投资。纾困基金进入后,四家企业流动性风险得以全面释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应密切关注外部环境

2019年底,上海纾困基金完成了第一次分配,分配金额约为2.69亿元。对此,部分政协委员谈到,如何在市场化运作和缓解民企融资贵之间找到平衡,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在基金运作者看来,没有一定的收益率,就很难在市场上募集到资金。一些来自民企的委员则认为,在保持一定收益、维持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可以更多地让利给民营企业。市政协常委汪胜洋说:“首先是理念问题,纾困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帮企业解决困难,困难解决了,基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不能把收益率高当作‘功劳’。”

纾困基金能否帮助更多非上市公司,这是委员们的另一个关注点。市政协委员朱建高说,“市场不好的时候,一大批企业可能被‘错杀’,所以这时候纾困基金介入要快,要体现时效性,另一方面,当前已经探索的4个标杆性模式,建议尽快运用到其他需要纾困的民营企业中去。”

纾困基金如何进一步创新投资模式,也在相关部门的考虑当中。市国资委副主任袁泉说,2018年纾困基金成立时,面临的问题是资本市场下跌,大股东因股权质押带来了流动性困境。这一问题现在已有所缓解。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新冠疫情暴发引起的全球市场调整和振荡,上市公司本身出现的现金流短缺问题,所以纾困基金应该密切关注外部环境,针对疫情对民企特别是科创类的民企带来的困难,灵活调整投资策略。“相关部门将适时开展对非上市民营企业纾困的可行性研究。”

所谓“灵活投资策略”,周道洪解释,将会把投资逻辑从前一阶段聚焦解决上市公司大股东流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至纾解上市公司流动性问题。下一阶段拟通过创新投资模式,将投资范围适度扩展至上市公司定增、可转债、科创板、新三板精选层以及优质非上市股权等方面,让纾困基金发挥更大作用。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