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端午吃几个买来的粽子就算了?这样的端午没有灵魂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肖于 2020-06-24 14:15
摘要:端午的讲究何其多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代欧阳修的这首词记录了端午节的气候、风情、习俗。

火红的石榴花开得正盛,多雨的时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浸饱水分,低低沉沉地垂着。用五彩的丝线缠绕的粽子,盛进镀金的盘子里供人享用。

人们沐浴更衣,饮下菖蒲酒、雄黄酒,祛除邪气。树梢上黄鹂鸟,不时鸣唱声,打破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从千年前的宋朝,转到现在的江南,端午节仍旧是温暖潮湿的季节,蛙鸣渐起,蚊子开始多起来了,各种昆虫都进入了快速成熟期。蚕结好了洁白的茧子,再不处理,就要化蛹成蝶了。石榴花、合欢花、栀子花此时正热烈,粉红色的,一团团,一簇簇,燃烧在浓绿的绿意里。夏天开始走向盛年,江南也渐渐进入梅雨季。就算再苦寒的地区,比如我的东北老家,也春暖花开,一片绿意了,夏天的意思越来越浓了。

这是一个过渡的时光,一切为了一年中最为繁盛的季节,孕育、储藏,日子也慢慢进入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

这么美好的时光却在战国起就被人们已经视为毒月。农历五月是恶月,五日则为恶日、毒日、死亡日,这段时光被认为很不吉利,就连添丁得男这种喜事都要变成丧事。民间流传的是“不举五月子”的风俗。汉代王充在《论衡·四纬》也有这种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这一民俗至少沿袭到宋,相传宋徽宗赵佶从小寄养在宫外,他就是五月初五生。

“五月不举子”当然是毫无根据,同样在这一天出生的大人物,还有春秋时大名鼎鼎的孟尝君。他的母亲违背父亲的命令,将他在外面偷偷养大,后来他终究继承了父亲的家业。要知道,他的父亲田婴有40多个儿子,孟尝君没有过人的才能是得不到父亲的信赖。

南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 “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下峡,死而不吊”……也就是说,不仅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不能抚养成人;五月到任做官,也非常不吉利,到了免除官职的时候也不会升迁;至于盖房子这样的大事,断不能五月,房主可能变成秃头;五月间下峡,是犯忌的事情,就算丧生也无人吊唁;五月也不能晒床席,迷信说会招来厄运……

农历五月诸事不宜,除瘟、驱邪、求吉就成了这月的大事。端午节的“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我们充满智慧的先人们,通过很多风俗习惯来过端午节,也为了达成驱邪求平安的愿望。

第一要首推驱邪的雄黄。传说宋朝的临安城,开医馆的许宣,让美貌的娘子喝了一杯雄黄,搞搞气氛,欢度佳节,却眼睁睁看着娘子变成了一条白蛇,顷刻吓死了。此后,这个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就走向了奇怪的方向。雄黄的威力足以让千年蛇妖现出原形,真的是“神器”。

雄黄从南北朝的《抱朴子》就有记录:“带雄黄入山林,即不畏蛇。若蛇中人,以少许敷之,登时愈。”可见人们迷信雄黄由来已久。

除了喝酒,涂抹雄黄也能达到驱毒虫的效果。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清嘉录》卷五说:“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

实际上,蛇并不怕雄黄。它只是气味强烈,能略有驱蛇效果。《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和雄黄酒一样,菖蒲酒也在很长时间中被认为有同样的驱邪效果,比如本文开头的宋词也有记录。

第二要提祛瘟的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有浓烈香气的艾草是端午节的祛瘟的灵物。古时的人们寿命普遍短,一场小病都可能要命,他们对生病的恐惧会比现代人大得多。再加上入夏后气温上升,病毒活跃,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散发奇特芳香气味的艾草不仅可以驱虫,还可以入药,正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艾草很容易获得,而雄黄却很昂贵。

艾草的保健功用是驱毒除瘟、祛寒湿、杀菌消毒、防瘟疫的医药功能,艾叶也可煎水外洗,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艾草为原料的艾绒行艾灸也是治病的有效方法。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伍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可见,艾草不仅有药物作用,也有辟邪的含义,不仅悬挂在门上,还可以扎为人形,老虎的样子,也可以粘艾叶随身携带,或以艾叶插戴发上,意图都是驱邪讨吉利。除了艾草,不同地域的人还会在门口挂菖蒲、或石榴、桃梗蒜头、葵花……总之就地取材,驱鬼除邪气,讨吉利。

第三要讲祈福的彩头——五彩线、香袋、葫芦等吉物,也称五色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辟兵绍。汉代《孝经援神契》:“仲夏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一作百索,名拟甚多”“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荆楚岁时记》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

除了五彩线,还有悬挂香袋、香囊、荷包等习俗。陈示靓的《岁时广记》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戴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帝京岁时记胜》说:五月五日,“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

端午以雄黄驱蛇虫,除邪气,悬挂艾草、佩戴五彩线、香囊、葫芦的祈福习俗至今还是流传广泛,这不仅是古已有之的美好愿望,到如今也是一种传统习俗。其实端午节还有些现在不流行的习俗,比如“斗草”。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唐人著的《隋唐嘉话》云:《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

在清代,《红楼梦》记载了这一习俗。宝玉生日那天,小姐们饮酒作诗,丫头们也随主子取乐。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众丫鬟嬉戏打闹,非常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在端午节,人们还是有愉快的玩耍风俗。

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酉阳杂俎》说:“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帝京景物略》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据说端午女儿要回到娘家“躲灾”农历五月正式石榴花怒放的时节,女子以榴花簪发,或是挂账上辟邪,想起来也很美好。

端午也称浴兰节。《大戴礼·夏小正》说: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荆楚岁时纪》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吴自牧《梦粱录》说:“五日重午节,又曰沐兰令节。” 可见,端午节也有沐浴兰汤的习俗,求祛瘟的意思。所以欧阳修会在端午节里提到了浴兰时节。

关于端午来历的传说有很多,但总是有点悲戚。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记录了曹娥因孝心投江。

三闾大夫屈原报国无门怒而投江。《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宋朝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有诗说端午,哀悼屈原,诗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伍子胥忠心为吴王,却惨遭赐死、沉尸水底,据说那天也是五月五日。明代唐寅为悼念伍子胥写下了“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

据说这些都和端午节的来历有关,这些故事中总有些愿望没能达成的冤枉和恨。但人民群众在扬善去恶,匡扶正义方面还是有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风俗。比如吃粽子、划龙舟。虽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使江鱼不要吃了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赛龙舟源于打捞屈原,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人们争先恐后驾船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实际上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会被附会为纪念屈原,也是人们对三闾大夫的敬重。说牵强,但着实感人。

在我的东北老家,端午节叫五月节, 端午节的习俗是悬挂艾草,手臂带五彩丝线,悬挂五色小葫芦。后来我来了南方,看到了更多的习俗。比如赛龙舟,在杭州蒋村、西溪湿地至今仍旧有端午龙舟赛的活动。还有佩戴香袋,基本上杭州的各大中药房、医院的中医科都有香袋出售。这些香袋做工都很精致,绸缎的绣花荷包里面填充中药,除了过端午佩戴,也有保健功效,还能驱逐蚊子,每年都是供不应求。

再说美食,端午节当然有粽子,这一点东南亚的人们都是这样做。在我的老家东北,五月节好像是非常少的不用吃饺子的节日,因为五月节吃粽子啊。粽子是甜粽,那必是选了清香的箬叶,用黄米包裹一颗红枣,做成的。因为一年一次的难得,这样的粽子格外让人珍惜。来一个小碗,放上白糖,吃粽子的时候,黄米蘸白糖,箬叶清香,红枣甜香,黄米糯口,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好像都没粽子的存在感更强烈了。到了杭州,粽子已成为平日里的吃食,显得不那么的唯一不可取代性。只是在端午节,杭州人要吃五黄,包括黄瓜、黄鳝、咸蛋黄、黄酒、黄鱼。

不管怎么说,有仪式感的节日总透着那么一缕温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会去菜市场买上一把艾草菖蒲,悬挂在门上,好像只有这样做了,心里才更踏实温暖,艾草悬在门上的时刻,也会感受到了祖先们经历过的传统生活。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