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老房合用厨卫改独用,楼里9户人家6户不同意,为何突然又纷纷改口了
分享至:
 (3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20-06-24 11:29
摘要:6月以来,一面是签约工作进入深水期,另一面,搬走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6月初,高林林和丈夫一起经历了这几十年里最大的一件事:搬家。家里的一应锅碗瓢盆,铺盖衣服,家具家电,全部都要打包带走。剩下个洗衣服的搓板,一个用了多年的痰盂,高林林犹豫了半晌,还是带上了。

位于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核心区域的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高林林在里面一住就是68年,别说是那些陪伴久了的老物件,就是斑驳了的墙、吱吱呀呀的木楼梯,也是恨不得拆下来带在身边。但感伤与不舍是暂时的,高林林还是按捺不住喜悦。毕竟这里即将要迎来“非成套改造”的动工。等完成改造后,原本居民合用的厨房、卫生间,将变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包进每家每户套内,居住起来就舒服多了。

目前,曹杨一村首批推进改造的359户居民,已顺利签约了355户,绝大部分居民怀着和高林林同样的心情,迫切期待着变化。只是曹杨一村所在源园居委会主任施云霞仍悬着一颗心:过去半个月里,为了最后尚未签约的十几户人家,街道、居委会几乎用尽了全力,“工作越深入,越发现不愿改造的老百姓其实各有难处。如果不处理好,怕伤了居民的心。”而接下来,能否做通最后这4户的签约工作,也成了曹杨一村圆满顺利开工的关键。

居民开始搬家。


一场问答会,把难题摆在台面上



曹杨一村改造的签约点设在居委会办公室。办公室门口,高大的落地塑料展板上,标着一村里每一幢、每一户的门牌号。完成签约的人家,就在门牌号旁贴上一面小红旗,未曾签约的则是空白。

去年12月4日,签约正式开始,首日签约率就达到38%,其中 140-141号楼,仅用了9天就100%完成签约。而即便时处疫情,12幢的楼签约率也在持续增加,展板变得越来越“红”,只是凑近看时,又觉得那几个缺失了小红旗的留白处格外惹眼。

时间进入今年6月,一直向前推进的签约工作突然就进行不下去了。尚余的十来户未签约人家,分布在三个门栋里,书记主任和志愿者们一次次登门,不是敲不开就是不欢而散,居委干部急了,居民更急。眼看着如果得不到他们的同意,这三栋楼的改造就要一直等下去,有居民开始偷偷来找施云霞,要求无论如何再做做工作,不行把大家叫在一起聊一聊,究竟为啥不想搬。施云霞一听,和居民区书记潘斯一商量,当晚就把街道成套办工作人员、制定改造方案的设计师,还有十几户未签约家庭的居民代表,一起约在了居委会。

来的人数远比想象得多。起初二楼会议室还挤得下,再后来人们不得不集体转移到三楼的活动室。足见大家想解决问题的的心情迫切。人们自行搬了椅子,围坐成一圈后,一问一答就开始了。其中一位居民满脸疑惑:“我住了几十年了,房子现在的情况我心里有数。你们改造可以,墙皮铲不铲,铲到多深?地基修不修,修了房子沉降怎么办?”

这样的担忧有一定的普遍性。曹杨一村是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四类。虽然建筑等级不算高,但人文底蕴深厚。里面的老百姓如今都知道,按照上海当前的条例规定,这样的建筑“主要立面、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但房屋长期的开裂、渗水等损伤,也让住在里面的人苦不堪言。“他们想要改造,可又怕改造只是‘猫叫一声’,粉刷粉刷就完了。”潘斯一说。

改造前的厨房皆为一层三户人家公用。

设计师的一番解释,打消了部分在场居民对于改造技术层面的顾虑。原来,在设计师手里,“恢复建筑原貌”与“改善居住质量”并不矛盾。比如标志性的红色屋顶,可以按照原来的材质、样式和颜色重建,内部增加保温及防火措施,顶楼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反而提高了;再如原建筑的木窗,改造后换成紫红色的仿木纹中空玻璃铝合金窗,兼顾耐久性和保温密封性。“至于沉降,几乎是不存在的。”设计师说,就在去年,普陀区房管局的第三方检测也表明,房屋结构总体安全。

还有一些“不满”则是冲着设计方案来的。有人反映,改造后室内楼梯改道了,恰巧要经过每家每户的门前。“原先一楼上二楼,二楼上三楼都是彼此不搭界。现在倒好,人家只要上楼,都从我家门前过,噔噔噔地吵死了。”诚然,改造这样的老工人新村,本身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为了让一层三户人家都能有独立厨卫,新的楼梯间设计几经腾挪,最终确定在了原公用厨房区域。老百姓嘴上说是担心“吵”,心里更在意的是改造后的楼梯间不可以再随意堆物了,无形之中,能使用的面积少了。

“我们必须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想要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我们也在尽力为他们争取空间。”潘斯一说。就在那天过后不久,果真有两户人家主动来签约了。


最难搞的一幢楼,这样找到突破口



在迟迟未签的十几户里,有不少集中在同一幢楼。楼里一共9户人家,一楼有2户、二楼3户、三楼1户,抱团咬死了不签不动的说法。起初施云霞也有些慌神,甚至心里隐隐作好了准备,这幢房子就要“钉死”在那儿了。但在又一次硬着头皮上门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二楼一对60岁出头的夫妻,是中间这间一室户小屋的第二代主人。就在两年前,老两口把屋子重新装修了一番,地板擦得铮亮,屋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施云霞敲开门再次说明来意,女人将她让进门里:“你来看看,真不是我们不想改造,你看看这柜子,我们为了合理利用空间当时特意嵌在墙上的,你再看看这瓷砖……”女人拉着施云霞,在房里转了一圈。施云霞回道:“阿姨,你这房子保养的真是好,改造的话,是挺可惜。”见居委干部不但没有催促,反而同情自己,女人的心也软下来了。

施云霞给她出了主意,能不能问问当初的施工队,那柜子、门框、门板,还是否可以卸下来重新再用。女人回复:“其实我们早就在打听了,人家说柜子不能用了,门还可以。如果要改造,就留给我们一间毛坯房,再住进来我们还是要按自己意愿装修的。”施云霞万万没想到,亘在彼此面前的沟坎,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远。

改造前,马桶都在套外,居民需要走出家门上厕所。

在二楼准备签约的时候,三楼的问题正陷入僵局。那一户住着一对年过90岁的老夫妻。几次上门后,老人的儿子有些怨怒。“我老爸老妈都上岁数了,你们一次次来,老人压力非常大,晚上也睡不着,都开始吃药了。”

这对老人,是那房子的第一代原住民,年至耄耋,大半辈子都过来了,突然要租房子“颠沛流离”起来,老人一百个不愿意。可老人内心对改造也是有期待的,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曾经代表光辉荣耀的工人新村迎来新面貌,也是一桩好事。最终,施云霞找到了老人的儿子:“咱们谈到这个地步,双方都是想把问题处理好的。你就说说,你们最终的诉求是什么,我这个主任,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你解决。”

楼里的居民已基本搬空,等待着改造后的回迁。

老人的担忧很现实,一来,他们去打听了一下,超过90岁的年纪,很难租到房子;二来,家里有一些老家具,甚至比这对老夫妻年纪都大,怕搬家的时候磕着碰着,此外,老人这两年总是身体不好,搬一回家禁不住折腾。听完这话施云霞反而心里有数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家具我们帮忙找地方,肯定给保护好了;房子我们来出面租,一定给老人找到合适的住处。”谈罢,儿子同意回去再和父母商量,事情就这样搁了几日。

正当施云霞忙着说和别家时,却突然接到了同事电话:“快来,那个90岁老先生来签约了。手里拿着笔,非要等你来了才落笔。”5分钟后,当气喘吁吁的施云霞走进签约间见到老先生,老先生只说了一句:“我是相信你的”,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6户人家在二楼、三楼的带动下,大都改了主意。“原本大家还观望观望,现在连最不情愿搬走的人都松口了,大家也就不再坚持了。”在短短两周里,施云霞把每家每户的故事都听了好几遍,她发现:“极少有居民是故意刁难的,只不过各家有各家的愁罢了。”如今最后剩下的4户未签约,普遍也是因为家里人口多,分配不开才导致的。“想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把自己当作那个家的一份子,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看还能在能力范围内帮他们做些什么。”施云霞说。


改变“挤”在一起的烦恼,留住“挤”在一起的感情



6月以来,一面是签约工作进入深水期,另一面,搬走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普陀区明确,在曹杨一村居民搬走过渡期间,按面积给予每户一定的租房补贴。拿着这笔钱,居民足够在周边找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

高林林是整幢楼里第一个搬走的,走时,楼上楼下亦有不少邻居在收拾东西。临行那天,高林林夫妻两个一家家敲开门:“我们先走,你们慢慢也跟上哦。”有几家甚至赶忙放下手里的活,也来帮着搬东西。“我们邻里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高林林说,数十年了,大家家里有啥事,都互相帮着干,一家做了好吃的,也总要给别家送去。

建于1952年的曹杨一村,历经多次修缮。最近一次是2011年,小区进行厨卫改造,卫生间虽然分割成独用,却仍在公共空间;厨房虽然重新装修过,却依然是合用。“三家人家不用多说,彼此就形成了默契,你两家在做饭,我就等一等再来。”高林林说。而今,许多80、90岁的老人,虽也签下了改造的协议,但内心却有隐忧:厨卫独用好是好,可原来一起用时多热闹。“真怕以后房门关上了,大家的感情也关上了。”

历经数十年群居、共享生活的老一辈工人新村,对“挤”在一起的感受是复杂的。多数时候,挤,意味着更加频繁的人际交往,代表着彼此的生活多了分享者,快乐和幸福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但也总不免尴尬之时:今天我在公共区域放个鞋架,明天你也要买个冰箱,原本促狭的公用空间在大家锱铢必较的暗暗相争下,变得越来越局促。再者,邻里即便亲近,也总是你我有别。“不说别的,夜里起来上个厕所,还要穿戴打扮的体体面面,生怕人家撞见。”施云霞说。

居民们各自拨弄一下自己的算盘,对于是否签约改造,心里也就有了主意。高林林说,“我想改造,原因很简单,我用搓衣板洗了一辈子衣服,洗不动了,我现在就想有一个放洗衣机的地方。”毛耀昌曾是源园居民区的老书记。今年除节前夕,他所在的门栋集体达成一致,搬。原因很纯粹,改造好了,混用公共空间带来的矛盾也没有了,关系只会更加和谐。就在小年夜里,楼里9户人家借着居委会的活动室吃了一顿团圆饭,每家每户出一两个菜,馄饨圆子则一起包。大家说说笑笑,席间没有分别的失落,只有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

近日,不少搬走的居民又开始频繁地往回跑了。入夏,日头渐长,天早早亮起来,大家就从四面八方的出租屋赶来,到曹杨一村旁边的公园跳跳广场舞、拉拉家常。高林林住得相对远,便蹬个自行车来。“累点算啥,实在是想我那群老姐妹了。”毛耀昌的老伴则逢人便说,住在外面太闷了,每天想着盼着是和老邻居一起说说笑笑。

住上新房子,遇见老相识,2020年,曹杨一村里充满希望。

光荣的曹杨一村俯瞰。

栏目主编:徐敏
内文图片: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