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49岁云南大叔以前借酒浇愁,如今种松茸养猪牛,改变来自…
分享至:
 (6)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20-06-23 14:39
摘要:走尽羊肠小道,必然遇上阳关大道。

每家每户墙上都有五彩花鸟墙绘,院子用建房后剩下的瓦片围起来,既美观别致又富有郊野韵味,院内点缀着红、紫、黄等各色鲜花,落日下青山绿树和白墙黛瓦相映成趣……走进云南德宏州盈江县铜壁关乡建边村大浪速、小浪速村民小组,很难相信那里曾是边境贫困山寨。仅看村容村貌,两个村民小组完全不输上海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而边境山区的特殊气质,又给这两个村民小组带来了别样的美。

大小浪速特色村寨的转变,就发生在这几年间。以往,这里遍布土基房、茅草房,村民生活环境非常差,到处是鸡屎、牛粪和垃圾,得到上海援滇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帮助后,村寨变得更美,人们也变得更富了,姬松茸、草果、核桃等都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宝贝。

“走尽羊肠小道,必然遇上阳关大道”,这是一句古老的景颇族谚语,很适合用来形容大小浪速村民小组这几年的变化。如今,那里的人们已走出“羊肠小道”,在“阳关大道”上大步迈进。

道路晴通雨阻,一年有半年泥泞难行

铜壁关乡建边村西与缅甸接壤,仅有一河之隔,大浪速、小浪速村民小组共有常住人口100余户、400余人,是以汉族、景颇族、傈僳族村民构成的自然村寨,皆属于边境贫困村民小组。“以前,这里是整个铜壁关乡最贫困、最落后的村寨,环境卫生脏乱差、产业结构单一、人畜混居严重。”铜壁关乡党委书记李庚忠说。

建边村主任李银波今年36岁,她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晴通雨阻,5月到10月的雨季基本天天下雨,泥路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无法通行。“要出村,走路要走近3个小时,孩子们上学都是四五户人家约好了一起走,每周日下午走去学校、每周五下午回来,尽量减少进出村子的次数。”

不只交通条件如此,居住条件也很差。李银波说,她小时候住的房子是竹篱笆围起来的,屋顶上盖的是铁皮。“这已经是条件不错的了,很多人家住的是茅草房。”由于太过偏远,村民们做不了什么买卖,只能自己上山采点山茅野菜拿出去卖。“我小时候就常去山上找山草果、水菜(即魔芋),很多男孩子进山更深,会找到铁皮石斛,然后徒步到集市上去卖。我直到去昆明读大专,才第一次坐上长途大巴车,读初中以前连县城都没去过。”

大浪速村民小组组长、34岁的李健雄的经历也与之类似。他家中兄弟姐妹4个,他是老大,2006年时,他决定走出大山出去闯荡打工。第一次离开村寨,他走了整整3小时,穿过了一片森林,走到国道上,拦车去了昆明,然后才能坐火车去福建、浙江等地打工。“出去打工的钱是自己卖野菜赚的,大概几百元,又向县城的亲戚借了几百元,拿着一千多元钱就出去了,当时觉得待在村里实在没有出路。”出去看过更大的世界后,李健雄把打工的渠道介绍给了同村村民,不少人都跟着他出去打过工。

上海青浦援滇干部胡永青目前是盈江县的县委常委、副县长,他至今难忘2018年夏天第一次去大小浪速村民小组调研时的情景。“那时是雨季,空气中湿度很高,当时路还没完全修完,进村还是要走泥土路,大巴、中巴通不过,只能走小车,小车也得小心翼翼得开。”

好不容易到了大小浪速,胡永青进村民户家中调研。“村民们很热情,但他们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家徒四壁’,房屋低矮、光线昏暗,我人比较高,几乎要低头弯腰才能进房间。不少人家里除了客堂间里摆着的火炕、房间里的床,就没有别的家具摆设了,看得人揪心。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昔日“老大难”已成“百鸟寨”、“百花谷”

大小浪速村民小组的转变,始于进村道路的修缮。

李健雄说,能在雨季自由进出村寨,是所有村民的共同愿望,大家对水泥路的期盼非常强烈。在上海援滇扶贫项目和资金帮助下,这条长约14公里的进村道路于2016年开工建设,2018年下半年建成竣工。自此以后,村民和外界的交流变得更方便。“修这条路的时候,很多村民家里的男丁都自愿给施工队打工,撸起袖子、拿起工具就上。有一段时间挖土机上不来、暂时到不了施工现场,村民们就用铁锹挖,大家都希望路快点修通。”

近年来,为彻底改变边境贫困山寨村民的生活状况,上海青浦陆续多次在大小浪速村民小组投入资金,用于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城乡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人畜饮水等工程。同时,来自青浦的援滇干部也把上海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带到了边境贫困山寨,鼓励村民编制竹篱笆、用瓦片做成围墙装饰庭院,在自家房前屋后打造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如今的大小浪速,家家户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砖瓦房,人畜分离、厨卫入户,进村公路宽阔畅通,还有村民活动室、观景台等公共活动场所。

行走在大小浪速的乡间小道上,村民家外墙的墙绘最吸引眼球。在小浪速,每家每户外墙上都有各色花卉的墙绘,在大浪速,人们在外墙上画上各种鸟,呈现出“百花谷”、“百鸟寨”的醉人美景。

在墙绘和墙头装饰上出现最多的鸟,是双角犀鸟,这种鸟在当地被奉为圣鸟。相传当年这种鸟参加了天宫的目瑙纵歌(意为“大家一起来跳舞”)宴会,回来后把舞姿教给百鸟,景颇族祖先看到后学会了,这才有了目瑙纵歌这个盛大的东方狂欢节。“以前打鸟砍林,只是穷开心;现在护林爱鸟,生活是真开心。全村墙壁上100余种栩栩如生的飞鸟墙绘,不仅起到了美观装饰的作用,还提高了大家爱鸟护鸟的意识。”今年67岁的村民常启武说。

以前借酒消愁,如今干劲满满

变化的不只是村容村貌,上海的援滇干部还带领村民们种植姬松茸、草果、核桃等经济作物,帮助村民发家致富。

以姬松茸为例,建边村党总支书记、景颇族人沙玉山是当地的姬松茸种植大户,也是最早把姬松茸引进建边村大小浪速村民组的带头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姬松茸的种植条件很苛刻,“必须要用竹子搭棚,不能用钢架,不然长不出姬松茸,一个棚要用到近千根竹子。此外,还需要有充足的甘蔗渣、牛粪等物料,还需要昼夜温差大、海拔在1300米左右等自然条件,建边村的自然条件、物资条件都得天独厚。”今年,沙玉山种了4棚姬松茸,前期投资中有一部分是沪滇协作帮扶资金。

姬松茸棚

李健雄告诉记者,根据沪滇协作帮扶项目,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种植姬松茸时都可获1万元补贴。刨掉种植成本,一棚姬松茸可有近3万元纯收入。“最近几年,靠着种姬松茸,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了,我们村民小组里一共有60多户人家,现在每家每户都有摩托车,还有16户人家已经买了汽车。”

家住小浪速的49岁景颇族村民金翁利告诉记者,以前他总认为自己就是受穷受苦的命,所以什么也不想干,天天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不仅村民嫌弃,连家人也嫌弃。现在,家里种了七八百棵核桃树、种了一棚松茸,在扶贫项目的扶持下还养了3头黄牛、6头猪,平时事情多了,也没空喝酒了,过上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34岁的建边村村民赵国山,媳妇是30岁的麻宽,来自60多公里外的缅甸多棚亚乡。国境线两边民族相同、文化相通,麻宽是在中国读的小学、在缅甸读的初中,至今印象最深的小学课文是《司马光砸缸》。

赵国山(右)和麻宽

赵国山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是他第二年种植姬松茸,他家种了一棚,每年3月下旬种、11月收。“种姬松茸,我和老婆配合一起干,我干重活,搭棚子、翻土、上料,老婆做饭、采姬松茸、削姬松茸,采收好之后就运到村里的统一收购点去卖掉。”

赵国山感慨,以前他靠打零工为生,一天只能赚三四十元钱,今天有工作不代表明天也有;如今有了种植姬松茸的稳定收入,日子过得很踏实。他家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的儿子和一个6岁的女儿,男孩赵兴沛已在铜壁关乡中心小学读一年级。在赵国山家客厅的墙上,贴了很多奖状,有“恭喜赵兴沛小朋友获得整理书桌比赛第三名”,有“恭喜赵兴沛小朋友在亲子运动会上被评为运动小健将”,有“恭喜赵兴沛小朋友被评为幼儿园优秀宝贝”。谈到孩子,赵国山很欣慰:“我管小孩读书管得很严格,孩子也很有出息。我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

上海青浦的援滇干部周峰感慨,这些年,铜壁关乡大小浪速特色村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很感激我们援滇干部,有的村民会把我们下基层调研的照片挂在家里客厅墙壁上。每次我们去调研,他们总会拿出山核桃、野生树莓等招待我们,这让我们感动。我们也会尽全力,帮他们提升村容村貌、引进合适的产业,让昔日的边境贫困山寨村民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

栏目主编:唐烨
图片来源:茅冠隽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