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40年过去了,“热锅上的家庭”为何依然热销?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松蔚 2020-05-27 18:10
摘要:家庭改变了,病人的症状往往会不药而愈。

从离家出走闹自杀的女儿,到貌合神离的夫妻,再到父母双方的原生家庭……你以为问题基本解决了,却发现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喘息;你以为这个家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黎明前的曙光却不期而至。

传统个体心理治疗从“有问题”的人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是很多原生家庭问题无法很好解决的原因,而40年前出版的《热锅上的家庭》,从家庭系统出发,不放过每一个家庭成员,站在整体的高度解决问题。

作者之一的卡尔·惠特克,是家庭治疗领域大名鼎鼎的先驱,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探索家庭治疗。他的写作,既能引发普通读者对家庭的思考,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对家庭治疗技巧的探讨。


家庭治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岁月,卡尔·惠特克无疑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名字之一。作为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精神医学教授,他和世界各地最具好奇心、最有探索精神、最大胆的心理学同行一起,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为临床心理学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家庭治疗。

那时候,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学术热情正如井喷般涌现。个体心理治疗方兴未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探索个体内心世界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家庭治疗则另辟蹊径,从根本上开拓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解决问题不需要对个人的深入分析,只需要改变他和身边人的互动,随之启动了闻所未闻的尝试—全家人同时坐到一个房间里,共同接受心理治疗。

家庭改变了,病人的症状往往会不药而愈。

今天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但以当时的眼光看,这绝对是一套“疯狂”的理念。卡尔·惠特克留给后人最著名的标签也是“疯狂”的心理治疗师。从亚特兰大到威斯康星,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惠特克持续地实践、总结、推广家庭治疗,在惠及无数家庭的同时也桃李遍天下,用毕生心血奠定了一个学派的基石。

围绕他的传奇有很多,比如那些神出鬼没的干预,不按常理出牌的招法,时而温和时而狂野的脾气。他说,家庭治疗“就像爱丽丝的奇幻之旅一样,是在梦的国度欣赏他人并表现出来”。惠特克是一个梦幻般的大师,而出版于40年前的《热锅上的家庭》是他最负盛名的精神遗产。

另一位写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是惠特克的学生之一。惠特克认为,要教一个人做治疗,无法通过讲授,只能让学生和他一同坐在治疗室里,亲身接触家庭。惠特克的培训是通过身教而非言传来进行的,学生都是他的助理治疗师。或许是出于对老师的认同,纳皮尔在这本介绍家庭治疗的书里,也仅仅只是描述他和惠特克的临床实践,以一个案例贯穿始终,大量的对白、动作、细节描摹,节奏张弛有致,创造出身临其境般的体验。理论只是少量地夹杂其间。

惠特克写过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叫《理论对临床工作的妨碍》,认为过多的理论阐释反而是心理治疗的绊脚石。他的干预也是由故事、隐喻、幽默,加上天外飞仙般的奇思妙想构成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纳皮尔的记叙而窥见一斑(不过他自己也承认,他不能传达老师的全部“疯狂”)。然而,适当了解一点理论,对于欣赏惠特克的工作也不无裨益。

家庭治疗是和一家人一起做的。家庭治疗师从不认为哪一个人有“问题”。事实上,围绕问题是什么,是谁的问题,这些讨论导向的正是家庭治疗的核心。正如我们在家庭中经常看到的:爸爸觉得孩子的成绩是问题,孩子觉得妈妈过于挑剔是问题,而妈妈则抱怨爸爸回家太少,对孩子的成长参与不够,祖父母也许指责两口子的婚姻关系不好,影响了孩子…… 谁说得对呢?都没错。家庭治疗师必须放下对错的概念,他们需要认同每一个人的观点,同时在如此复杂的关系和观念冲突中展开工作,小心翼翼,避免偏向或疏远任何一方。

有人问,那岂不是也要认同“病人”啰?

确实如此。家庭治疗还会刻意地模糊对“病”的界定。“病”是某种立场下被定义的产物。当我们把某种情绪或行为命名为病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某一种立场或是偏见。家庭治疗师不但不治病,有时还会把生病看成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一个沟通的渠道,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家庭选择。如果父母吵架的同时,孩子头疼,父母暂时搁置矛盾一起照看孩子,孩子的“病”同时就可被视为父母婚姻关系的调节器。家庭治疗师就可能(当然,以某种有技巧的方式)鼓励孩子:“先不要忙着治好你的头疼,万一爸爸妈妈以后再吵架呢?”

敏锐的读者大概已经察觉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其路数与任何传统的心理学流派都迥然有别。对于每个人的痛苦、困难、障碍,传统心理治疗往往是从当事人的眼睛观察:“你这是怎么了?”这叫内部视角。而家庭治疗师关注的则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你这样,别人会怎么做?”这叫外部视角。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正在哭泣,问:“你在哭什么?”这是一个传统的心理治疗师。他关心哭泣者本人:“你”为什么哭?因为不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你”怎么办?……接下来是对问题更深入的分析和解决。而假如这个人问的是:“你哭的时候,你妈妈会做什么?爸爸会做什么?你更希望他们谁看到你哭?”这个人多半就是家庭治疗师。他关心的不是哭泣者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把哭泣看成一个信号,观察它在外界引起的连锁反应。

在家庭治疗师的眼中,家庭成员无时无刻不在沟通,“病”也是一种奇特的沟通方式。家庭治疗师很少说一个人有病,只是说他“被描述成了一个病人”。被谁描述?可能是家里的某些人,可能是整个社会的标签。贴这样的标签有什么用呢,治疗师就会继续关心:“当他被描述成病人以后,家里其他人有哪些变化?谁是最不能接受的?谁相对不在乎?谁甚至可能是高兴的?”——怎么,生病还有人高兴吗?有的,也许没那么明显。但你在这本书里会看到,当女儿克劳迪娅生病时,爸爸、妈妈、弟弟,乃至整个家庭,都获得了潜在的好处……

有些时候,家庭治疗师甚至不解决问题。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造成的麻烦反而更超过“问题”本身。问题不是问题,其他人对问题的不接纳、对抗,或执着于解决问题,才构成了真正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孩子超过一定岁数不结婚,在家里就是“问题”,引起周而复始的争执和痛苦。但单单“不结婚”并不会造成这些痛苦,造成痛苦的是全家人对“不结婚”的态度。包括父母如何执着于改变孩子,也包括孩子如何执着于改变父母的“执着”。

关于这些理念及其实践的效果,这本书里都有更详尽的阐释。

把这些理念应用于实践的家庭治疗师,犀利、跳脱,有时充满智慧,也有时显得“不正经”。对于习惯了一板一眼的人,刚接受起来会有一定挑战。在中国尤其如此。传统的中国家庭习惯了由权威发号施令,家长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秩序延续了上千年。步入新的世纪,家庭权力结构渐渐由单一的权威向多元转变。对于边界,对于自主,对于人生方向,年轻一代有不同的思考,也喜欢发出“不正经”的挑战。无论接不接受,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向我们打开。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家庭治疗的家庭,也常常因为彼此观念的不一致陷入僵局。这时候,促进多元化沟通的家庭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治疗发展到今天,总共也只有六十多年。社会的变化已经超出想象,用天翻地覆形容也不为过。经济的发展、技术的爆炸、获取信息的门槛极低……造成了生活的主张更自由、更多元。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今天看待一种“疾病”的角度也不再唯权威马首是瞻了。人们有自己的偏好—不同的解释角度、不同的评价、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谁一定是正确的。有些被定义出来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利大于弊的方式保持下去。这都是几十年前难以想象的。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很远,再也无法回到单一权威的家庭结构中。我们回头再看40年前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才会感叹这是一个多么具有前瞻性的学派:年轻、勇敢、生机勃勃、对“正确”时刻警醒、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它在新的世界还会继续发展壮大,以其独有的幽默、轻松、不拘一格的视角,影响越来越多的人。40年前的书至今还有旺盛的生命力,足以证明它的价值。


《热锅上的家庭》(40周年纪念版)
[美]奥古斯都·纳皮尔 卡尔·惠特克 著
李瑞玲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