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上海首家睦邻中心十岁了,这个街道投资1000多万元,为了社区关系不再冷漠
分享至:
 (1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0-05-15 15:18
摘要:十年来,延吉街道按照社区十分钟生活圈的标准,将区域内17个居委会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完成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四个片区社区睦邻中心。

十年前,上海的首家睦邻中心——杨浦区延吉社区第一睦邻中心正式开放。十年来,睦邻中心在杨浦遍地开花,成为一站式涵盖多种社区服务功能、覆盖社区全人群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居民家门口的“百姓会所”。

今天上午,2020年社区睦邻中心十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杨浦延吉新村社区举办。从5月起到未来半年里,街道将围绕以“睦邻之治十年路”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和专家研讨会,回望睦邻中心走过的十年。


海归社工进老社区的“破冰之旅”

延吉新村街道位于杨浦区中部,是杨浦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区。辖区面积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3万,而老年人口比例达到44.16%。这里的住宅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公房为主,居民多为普通工薪阶层。

过去,社区一直存在缺少公共空间、社区关系冷漠、公共事务无人关心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2010年起,街道试点建设“睦邻中心”,每个睦邻中心面积在1000至1300平方米左右,绝大多数都委托了专业社会组织运营管理。

杨浦区延吉七村的老居民李长宏至今还记得,2011年冬天,那时小区北门有个房子在装修,不知道是要派什么用场,只看见一个女同志,背着个双肩包每天跑进跑出。她彬彬有礼,有问必答,后来才知,这个地方就是小区全新的睦邻中心,这位年轻社工叫王秋月。

2011年,王秋月和同事创立了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整体运营管理。“作为一个年轻的社会组织,同时也是社区的‘外人’,进入社区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破冰’。”

在场馆正式运营之后,睦邻中心项目组邀请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组成了“睦邻中心顾问委员会”,由社会组织、居委会和普通居民组成,招募时特意涵盖了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面对年轻居民就用普通话来交流,对上了年纪的居民,就基本全靠猜。”王秋月从国外留学回来,从听不懂一句上海话到逐渐与居民打成一片。

最初,委员会的成员之间并不熟悉,但筹建睦邻中心和社区、自身利益切实相关,大家还是比较热心地出谋划策。300多份问卷发放到居民手中,一次次登门走访在居民间展开,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铁皮房里,团队邀约了很多居民来做访谈。那年冬天很冷,社工们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如今回想起来,当初这个顾问委员会的成立,就是打破社区成员之间“冰层”的第一步。


居民从不断“提要求”到“自行解决”

“睦邻中心项目团队与居民之间形成的各类团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但是,项目团队因为场地和服务的资源而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个优势决定了睦邻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借势使力,引导和推动居民团体的组织化,在工作中发现社区领袖、开展能力建设、协助团队解决冲突问题等。“这也是我们在承接项目以来,团队一直在做的潜移默化的工作。”

以乒乓球团队为例,睦邻中心成立半年时便建立了乒乓球自我管理的团队。队长和副队长日常负责组织乒乓球赛事,同时他们作为社区领袖,也经常和睦邻中心项目组就团队管理工作进行很多交流。“一开始,居民之间矛盾冲突频频,他们经常会找到中心工作人员提出诸多‘不合理要求’,但现在,所有问题基本上都能由团队自行解决,比如自行筹资更换球网、自己制作隔板等,秩序井然。”

自治团队的建立不但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更培养了他们的自治能力。目前,在睦邻中心开展活动的20多支群众团队都是高度自组织的形态,社区领袖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且开始主动承担社区的其他事务。

睦邻中心的建设,也是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合作碰撞的探索。一位家住延吉新村的居民沈阿姨说:“当初听说小区里来了社会组织给居民举办活动时感觉很新鲜,就是不知道他们是‘飞鸽牌’还是‘永久牌’,现在五年过去了,王秋月的团队是真正的‘永久牌’啊!”


服务与自治并重,但服务走在前头

回顾十年走过的历程,王秋月最大感受是:“服务要与自治并重”。“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居民来说,治理都不是目的,而是达成一个美好社会的手段。老百姓的‘小日子’是最重要的,如果社会服务不到位,居民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有诸多不满,参与建设的意愿就不会强烈。”作为睦邻中心的管理方,她认为,服务和自治并重,但是服务必须走在自治的前面一步。

“每一个睦邻中心都不可能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但是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协调,让居民的需求及时得到回应。”以延吉第三睦邻中心来说,不断了解和研究社区的需求是一项持续开展的重要任务,项目组需要在可能的空间和时间内,以最大限度、最佳方案去提供服务,同时不断创新服务内容,让项目能够得到更多居民的支持。

近年来,项目组对睦邻中心内的慈善超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将一个几乎没有收益、占据太多公共空间“商店”,改造成了一个虚拟的“里弄”,既承载了公益产品销售、爱心义卖、公益活动等慈善功能,也因为空间的老上海气息而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主动来开展活动。“在这个服务平台上,项目组鼓励居民来担当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筹款小组,为社区困难群体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将服务和自治互助融为一体。”


划分四个片区,围成十分钟生活圈

2009年,杨浦启动建设延吉四村1300平方米的第一睦邻中心,街道引入了当时比较成熟的“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公益组织,到2010年1月,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为上海首个睦邻中心。

2010年8月,街道出资40万元将800平方米的第二睦邻中心委托“知行社工师事务所”管理运行。2011年11月,设在延吉七村的全新的第三睦邻中心投入运营,由街道出资40万元委托在延吉街道诞生的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托管。2013年,第四睦邻中心托管于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开始正式运营……

十年来,延吉街道按照社区十分钟生活圈的标准,将区域内17个居委会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完成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四个片区社区睦邻中心。街道还在睦邻中心设立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延伸点,居民不出小区大门就可以在受理中心延伸点办理35项各类事务。

今年,同济大学团队还将与延吉新村街道、居委会、睦邻中心合作,在敦化路居民区共同开展“济吉益堂”社区花园微更新项目。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同济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郭禹辰介绍了“济吉益堂”社区花园微更新项目的两组方案,同时将两组方案通过微信同步推送给现场观众及社区居民,由观众及居民现场选出心仪的方案。

营造有生命力的社区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对于社区而言,街道、居委、居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都与其相关,都是其资源所在。如何让资源实现创新的重组,发挥服务居民的最大化效应,十年探索或许还太短,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栏目主编:徐敏
本文图片:杨浦区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