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加强管控”前夜,我为什么赶回武汉的家?
分享至:
 (81)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 驰 2020-01-22 19:59
摘要:这次疫情爆发前后出现的种种怪诞,很大程度上应该和信息不对称有关。

1月21日下午,手机作响,新闻弹出,“武汉市对进出武汉人员加强管控”的标题赫然在目。

我和夫人坐在武汉的家中,同时抬头望向彼此,一时苦笑。

几天前做出的返乡决定,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春节,从来都不是一个能轻易放弃的节日。

突然出现的《紧急通知》

时间回到2019年12月31日。老乡群中突然开始传播一份PDF文件,题目为《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

追踪新闻的人可能还有印象,正是这份落款盖章为“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的文件,揭开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病毒大战的盖子。

我当即把消息传给了家乡的亲人,叮嘱大家千万要小心。因为在医院工作的关系,我翻出相关预防要点发给大家,让亲友“勤洗手,多通风,人多的地方戴口罩,注意飞沫传播”。

随后,我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夫人。

彼时,我们刚刚确定好这次春节的行程。我攒着一年的年假没有用,准备这次提前返回武汉,好好陪96岁和98岁的爷爷奶奶一起过个节。因为时间比较充裕,又是自驾,我们还打算在路上逗留一天,相当于简单地旅个游,旅馆也刚刚定好。一切可谓是万事俱备,只等放假。

夫人看到消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

“那我们还回去吗?”

我有些犹豫。

官方“辟谣”了

“非典”肆虐的2003年,我正在北京上大学,所在高校封校,一整个学期都过着每天宿舍消毒、按时汇报体温的日子。当时我还左手骨折。家人担心我,却根本没办法过来探望,更别提去校外大医院寻求更好的诊疗了。

印象最深的是,每天爬上6楼以后,楼道在醒目处贴着“北京今日感染xxx人,死亡xxx人”的数字。这个数字每天更新,悄无声息地提醒我们校园外发生的一切。

武汉的消息出来后,我曾经和本院的一位同事聊过“非典”往事。巧的是,他当时从沈阳某医院奉命前往北京支援,也算是“非典”的亲历者之一。他留下一句话:当时和他一起誓师出发的医务团队中,有人再也没有回来。

正因为清楚这类病毒的可怕,我才对武汉的新闻格外上心。

不过,正在犹豫之时,有媒体采访了武汉卫健委12320热线,工作人员一句“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已做好隔离治疗”,让我又松了一口气。

当时的想法是:这么大的事,再加上2003年的教训,政府应该会早有准备吧。

我的春节计划,暂时没有受到这个突发新闻的影响。

“口罩买少了”

在那之后,我一直关注着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消息。

虽有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消息传来,但最让我关注的,还是武汉官方的消息。1月11日到15日,武汉官方都没有新增病例曝出,这让我也稍稍松了一口气。那段“未发现明确人传人证据”“不排除有限人传人”的表述,无疑是给很多准备返乡的武汉人的定心丸。

1月18日,钟南山院士率领的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奔赴武汉。与此同时,我正在做临行前的最后准备。

1月19日,我们准备出发。在那之前,我已经一口气买了一大堆年货,心想反正回去次数也不多,这次索性多走几户人家拜拜年。

终于倒腾完了的时候,低头一看手机,却发现又有新增病例曝出。

我马上跟准备随车返回的母亲说,去买点口罩吧。

她说,我昨天买了。

“买了几个?”

“10个。”

“太少了!再去买点吧!”

母亲去附近药店又买了30个。

就这样,我们带着一堆年货和40个口罩,离开上海,一路向西,前往武汉。

“要不要继续走?”

19日,我们在婺源停留了一晚。

这里,距离武汉还有425公里。中午在高速服务区休息时,我随手发了一条朋友圈:

“在返回武汉的路上瑟瑟发抖。”

瞬间,评论刷屏。

主要有几类:第一,真有不怕死的;第二,你别回上海了;第三,赶紧往回撤。更有朋友直接在群聊中@我,建议我返回。

我这时才惊觉,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武汉已经是毫无争议的疫区。

夫人忍不住又问我:“要不要返回上海?”

我反复刷着手机,始终下不了决心。

母亲说,你们回上海,我买个车票回武汉。

我知道,她放心不下父亲。湖北男人有个普遍的特点,家务活特别差。至少我的家族里,只有寥寥几位男性,在家里能担起家务活的大梁。我们家的春节,有几项重要仪式,都缺不了母亲的帮助。比如准备湖北传统的腊鱼、腊肉、丸子、藕夹,筹办以祭祖为主的“年饭”,还有大年初一返回老家上坟等等。她怎么放心让60多岁的父亲一人在家操持,何况还有90多岁的爷爷奶奶。

我摆了摆手:应该没事。我们明天回武汉。

我和夫人谈了一下我的想法:第一,我们自己开车,和外面的人接触不多,总体来说可控;第二,在武汉我们不住在人口流动频繁区域,外出次数也可以控制;第三,这次情况特殊,我们可以早一点返回,减少在武汉的整体逗留时间。

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启程。

也就是在这一天,全国各地感染病例集中爆发。当我们在景德镇闲逛时,女儿看见一只瓷老鼠很喜欢,我爽快地大手一挥:“买!”

这大概是我奔赴疫区前,突然涌起的一阵豪气。

“凉了凉了!”

1月20日晚8点,我们一家人抵达了武汉。闻到熟悉的藕汤香味,我并没有放松自己的神经,而是第一时间把行李箱用消毒水擦拭,然后洗手、换衣服。

屁股没坐热,就听到关于病毒的一连串的坏消息。从“人传人”的定调,到武汉防控措施饱受诟病,再到网络上蜂拥而出的针对武汉人的段子,让我这个身处疫区的人,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骤然提升的紧张感。

网上流传的段子说:世界人民认为中国是疫区,中国人民认为武汉是疫区,武汉人民认为汉口是疫区,汉口人民还在大吃大喝,完全不当一回事。事实上,武汉人民并不是一定要摆出某种“混不吝”的姿态。

也许此前武汉经常曝出一些诸如“公交车飙车”、“水漫街道苦中作乐”等新闻,让人觉得这个城市的人比较“心大”,但这次疫情爆发前后出现的种种怪诞,很大程度上应该和信息不对称有关。而随着本地主政官员开始直面问题,就我目力所及,全市上下面对疫情的态度,已经十分紧绷。

回到武汉后,母亲马上承揽了外出采购的业务。交给我或者父亲来办,她不放心。我再三交代外出注意事项,不要去活禽市场,也不要和人靠太近,戴好口罩,回来洗手。

连续两天外出,母亲说戴口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21日大概是三分之一。22日这一天,街上差不多一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路过的公交车上几乎没人,地铁听说也没人乘坐了。超市里倒是人要多一些,因为活禽市场没人再去,超市里的冷鲜产品成了年菜采购的最佳选择。

我在家陆续接到亲友的电话,为不能登门拜访表示抱歉。非常时期,自然要非常应对。家族传统的年前聚餐也已经取消,改为各自在家聚会。同学们在微信上相互道了声平安,就当见过面了。

网上视频显示,昔日热闹非凡的江汉路步行街已经行人寥寥。“凉了凉了!”拍视频的哥们用标准的武汉话说道。

希望病毒也能跟着一起“凉了”。

回来的决定对吗?

作为春节期间向疫区迁移的一员,我此刻很难判断我的决策到底是对还是错。

每次看到朋友圈里专家们说“没事不要去武汉”“武汉人没事不要出来”的新闻,我就心里忍不住一阵愧疚——尽管看到专家们释放这些信息的时候,我已经人在武汉。

乡愁的沉淀与亲情的羁绊,肯定让我的决策无法绝对客观和理性。但是回顾那些决定,基本还是根据当时所能获取的权威信息而做出的。这背后牵扯出的公共议题比较复杂,但平心而论,就此怪罪提前回武汉过年的人,未免有些苛责。

如果非要说一点积极的意义,也许无数个年轻游子的归来,能为老年化的留守家庭带来更为科学的防控知识,身体力行协助老一辈开展卫生防护。这些,是靠手机发发微信永远达不到的效果。

大江大河大武汉。这是一片自古以来饱受水患侵袭的土地。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面对大自然的灾难,湖北人民曾经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相信在这场与病毒的战斗中,我们也能最终迎来胜利。

最后,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愿彼此平安,重新团圆在鼠年的春风里!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