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新书睿评 | 中古时期的江南,令人刮目相看
分享至:
 (2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予 2020-01-12 13:52
摘要:在今天我们对江南文化研究的强劲东风下,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风俗的寻根与传承,不得不肯定地说,作者走出了非常令人欣喜的一步。

江南,是一块充满魅力的肥沃大地。江南的人、江南的景,只要进入文人的眼里和心里,就永远无法忘怀。所以杜甫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阅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剑光所著的《中古时期江南经济与文化论稿》,你就会跟着他来到中古时期的江南,撩起江南神秘的面纱。


「人人尽说江南好」

据统计,唐五代仅仅《望江南》存词就有753首,有学者说这是唐宋词坛的“金典”和“第一调”。为什么人们对江南有着这样的特殊感情?其实还是与江南的经济发展有关,与江南城市的物质形态和内在结构密切相连。

进入中古盛世时期,江南的城市呈现出了特别的态势,无论是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还是生产、消费、文化生活和日常的衣食住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发展。江南的州城,到了唐末五代,一个个都成了“繁荣富庶”的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十分富足。每到夜晚,“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这些城市成了悠闲生活的天堂。

不要说江南的城市形态研究中以往从来没人涉及的论题,单说里面老话题下的新见解,就足以让学术界兴奋不已。举个例子,多年来,关于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话题,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认为安史之乱是起点。事实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的确是靠江南区域的财赋支撑了一百多年。不过,张剑光认为这并非一蹴而就,如果从江南人口和水利、商业、手工业等方面细细来观察,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社会的安定功不可没,经济发展本来就十分快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所谓安史之乱后唐朝“辇越而衣,漕吴而食”,如没有唐玄宗时期奠定的基础,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财赋重心的南移,既是偶然的,但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上述这样的观点,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永平评价为“有理有据”。

《中古时期江南经济与文化论稿》里的另外一篇文章,则为我们展现了江南城市的面貌。江南城市的城墙、城门、道路的修建,都是有规划和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必须按建筑标准来实施,用严格的规范来保证工程的质量。道路有卫生保洁、排水系统,城市的治安、救灾都有严密的管理体系。此外,政府还要统计户口、编写户籍、征收赋役、规范市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管理。通过这些管理,城市规范有序,我们对中古时期江南城市真要刮目相看。

「吴越古今多文士」

江南的社会风气历来都是“好剑轻死”,可是到了唐朝以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文化发生了变化。从“吴人轻锐,难安易动”,到“士风笃厚”“人尚文”,作者指出其中缘由与北方士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有关,当然更重要的是与江南州县学校的教学制度和私学兴起有关。

唐宋时的江南确实以其重视教育、文化发展水平高而闻名,官学、私学教学的完善刷新了人们对年轻人前途的观念,事实上很多年轻人的确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一个又一个励志的故事和传说,促使学校教育不断创新发展,这里成了改变年轻人前途的试验田。常州在唐朝出了数十位进士,而苏州有名有姓的进士达52人,其中状元有7位。世家大族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生活并不富裕的老百姓也以习得经书拥有文化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这使得整个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作者于书中也集录了有关六朝至唐五代江南城市的饮食习惯、歌舞活动、园林建设、太湖石鉴赏、游览风尚等方面的文章,更是从多角度剖析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如中古时期的江南,人们喜欢喝酒。城市中的酒楼特别多,酒香四溢,李白来到江南,简直进入了令人半醉的温柔之乡:“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而同时饮茶之风兴起,士大夫附庸风雅,喝茶作诗吟对;民间招待,都是一杯香茗。江南各地都产茶,品牌最响的是湖州紫笋、越州天章、杭州径山茶。书中关于杭州吃喝玩乐的全方位研究,则是对一个江南最发达最典型城市文化的深度解读,让人看到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今向华亭水上逢」

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把其称为附录,实则是对上海古代历史的研究。

从整体来说,目前对上海史的研究,近现代史的成果多于古代史,而古代史主要是集中在明清时期。从上海行政区划内没有县城到天宝年间设立华亭县,再到嘉定县、崇明县的设立,又到上海县的设立,几百年间,行政区划如此大的变动,足以说明上海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者充分利用了方志来谈论宋元时期上海的水陆交通,来讨论唐至元初上海地区的人口数量,考证得细致又严密。比如,他谈到唐末上海地区只有10万人左右,而到北宋真宗时期就有20万人。原因是南宋定都杭州,上海地区是首都的后花园,大量北方人拖儿带女定居在松江和嘉定,人口达到50万至80万。南宋末期,人口呈现自然增长,跃至150万左右。之后,元人占领南方,虽然人口有所下降,仍保持在130万。显然,上海始终以宽广的胸襟接纳着各方来客,在南宋时期就成了人口高密度地区。而作者对三种《真如志》的研究,则从史料编纂的角度谈论了方志文献在上海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其结论不得不令人信服。

本书中最有趣的两篇文章,当数《近代以前上海地区老虎的活动——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和《古代上海地区的两种三黄鸡》。的确,这两种动物和上海的关系,会引起无数人的好奇。历史上,上海也曾经是老虎游荡的地区,但这里几乎没有山丘,没有森林,老虎是怎样生存的?还有那曾经引得多少上海人垂涎三尺的浦东三黄鸡,竟然产自作者的老家嘉定?这些都让人有着阅读的欲望。

「笔落惊风雨」

本书语言平实但不死板,娓娓道来,风趣有味,应该说这是作者一贯写作的风格,如果看过他几年前的《学海随心》杂文集,你便不会对他充满感情的讲故事式的表达感到惊奇。

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上,江南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多元化,展示了中国南部社会的演变轨迹。

对江南文化的内涵及其变化的揭示,是江南史研究中最应该讨论的主题。古人早就指出:“江外优佚,暇日多纵饮博。”江南人经济富裕,生活安逸,玩性重。到了隋唐时期,不但流行饮酒作乐,而且以游山玩水为风雅。旅游成了中唐以后一种社会风气,一到春、秋两季和节假日,城市及城市周围的风景区就成了人们的游玩之地。为了适应这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变化,人们开始建造大量的园林,亭榭楼阁的疏密相间,树木、河流、石头、土山的布置,模拟自然山水的写意园林的出现,形成了早期江南造园的基本特色。而白居易、刘禹锡、牛僧孺等人对太湖石的狂热追捧,对太湖石从外在形状的欣赏,至其内在的孤峭、坚守等精神内核的赞美,深深体现了中唐文人对江南的认同。相信通过阅读,你会被作者的这些观点及其详细论述深深吸引。

中古时期的江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之久,许多史实都蒙上了时间的尘埃,然而作者书中对中古时期江南地区研究的24篇论文,却以历史发展演变为主线,围绕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展现出历史时期江南地区的风貌,十分有助于我们了解江南的历史源。在今天我们对江南文化研究的强劲东风下,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风俗的寻根与传承,不得不肯定地说,作者走出了非常令人欣喜的一步。

《中古时期江南经济与文化论稿》 

张剑光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辑推荐」

“江南文化”丛书

胡晓明、沈喜阳等 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丛书分为《江南诗》《江南词》《江南赋》《江南文》四册。内容着眼于描摹传统文人在江南这片特殊场域中的目光所及与心中所感,是江南文化的文学呈现和感性解读。

《科第冠海内 人文甲天下:明清江南文化研究》

范金民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全书搜集和征引了大量政书档案、民间文书、文集笔记,分析了江南引领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与原因,堪称江南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江南园林志》

童寯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这是一本论述和介绍中国苏杭沪宁一带古典园林的专门著作,作者在抗日战争前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本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