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梧桐树下的上海市民看得懂吗?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19-10-20 16:26
摘要:“艺术是穿越时空、无需语言的,能够体现一种精神,就能打动人心。”

坐在后台临时搭起的棚子阴影里候场时,年届60的刘占明,看起来像极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里的形象,面庞黝黑,皱纹纵横。但一走上台,阳光照得他眼神清亮,挥舞的红绸在半空中划出一道道绚烂遒劲的曲线——今天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安塞风·腰鼓情·黄土恋”专场演出在大世界举行。下午,这场演出移师中山公园,再次与上海市民游客亲密接触。

大世界中庭舞台下座无虚席,上海观众翘首期待延安的安塞腰鼓敲响

一墙之隔,室内演艺场是婉约温柔的评弹,中间舞台则上演着刚劲有力的安塞腰鼓——中国南北非遗代表,在上海演艺地标大世界同台竞技。上海的观众能不能理解这来自黄土高坡的民间艺术?台下观众给出了答案:与鼓声齐鸣的掌声中,随家长一同前来的孩子们涌到舞台前,给爷爷辈的演员们鼓掌叫好。

不少观众带着孩子前来,他们也被演出吸引

“艺术是穿越时空、无需语言的,能够体现一种精神,就能打动人心。”这次来上海的53名演员,几乎全部出身农家。刘占明不是年纪最大的,团里还有65岁的老演员:“安塞出土的文物腰鼓,能考证到2000年前。我们那儿‘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从8岁开始,刘占明就跟老辈一起打腰鼓了。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出人,聚到一起挨家挨户“沿门子”,“咚咚”的鼓声一到,就象征着祝福上门了:“正月里院子里转起腰鼓声,一年四季保平安。”

民间艺术往往记录着民俗风情,舞蹈《娶亲》就再现了当地结婚风俗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的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精神上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这种精神状态从安塞腰鼓可窥一斑。“劲”是安塞腰鼓特别重要的元素——刘占明边说边舞动起来:“安塞腰鼓跳跃得有‘虎劲’,挥锤有股‘能劲’,踢腿转身是股‘猛劲’,摇头狂喜那是一股‘狂劲’。”他说,这股劲过去是苦中作乐,更是顽强不屈:“好像把种种不如意都留在过去,大家又有新劲头奔向明天。” 这“咚咚”鼓声,不光给刘占明和当地农民鼓劲,也带着他们走出安塞,“开眼界,见世面”。刘占明记得,他们在山东寿光演出时参观了当地的蔬菜大棚。腰鼓队有成员记下了这项技术,引进回安塞,如今早已发家致富。

演出前刘占明(左立者)帮演员系好羊肚子手巾

刘占明和其他三位老演员,占据了舞台表演的“绝对中心”。他们的腰鼓,和年轻演员不同:牛皮鼓面原始的牛毛已磨得斑驳,鼓身早已褪去鲜艳的色彩。这只腰鼓,跟了刘占明二十多年,见证着岁月变迁。“过去的艰难岁月,就是靠着这么一股不服输的劲,才奋斗出今天的好日子。如今生活好了,这股劲不能丢。我们表演时传递这股劲,上海的观众一定会懂。”

四名老演员占据舞台“绝对C位”,最大的演出者已65岁

作为陕西省非遗传人,刘占明带着这只腰鼓,参演过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参加过亚运会开幕式,参加过香港、澳门回归庆祝活动,更参与了国庆50周年、60周年和刚刚结束的70周年庆典。“技巧不成问题,难的是跟音乐配合。”刘占明回忆,参加国庆70周年庆典的腰鼓队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平时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打腰鼓。为了合上音乐,他们每天躺在被窝里就开始唱。“真正经过天安门前那一刻,我们一边唱一边打,一边情不自禁地流泪。”刘占明说,这声声鼓点,记录着过去的苦难与不屈,也传递着喜悦和进取。

近年来,极具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安塞腰鼓也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当地人随腰鼓队的鼓声起舞;在美国,有人拉着刘占明问:“这是东方的迪斯科吗?”刘占明特别自豪:“不需要语言,我们想让世界看到普通中国人的‘精气神’。”

演出结束后,刘占明等4名老演员应观众邀请在大世界走廊上即兴打起腰鼓

“这是我们特别看重上海演出的原因。”此次来沪演出团的团长郭歧武告诉记者,民间艺术绝不能仅限于本地,上海不仅市场大,而且作为全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上海能成为民间艺术扬帆出海走向世界的港口。

“说到安塞腰鼓,好多人想到的就是黄土地上一抹红。”演出结束,刘占明特意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越来越多。绿色是生命,红色是热情,你说美不美?”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摄影:蒋迪雯
图片摄影:摄影: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