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读解一对全世界最有名、最神秘伴侣的相处之道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顺 施晨露 2019-10-06 20:34
摘要:波伏瓦、萨特终极对谈

“我虽然活着,能够吃,能够喝,但是一个作家不能够继续写作,他其实已经死去了。”让·保罗·萨特,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的多重身份使他成为无数目光聚焦的对象。在历尽世事的晚年,这位传奇人物与平凡人一样经受生老病死的苦痛,这一切在他的伴侣波伏瓦的笔下被记录下来,成为《告别的仪式》一书。该书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作品分享会近日在上海科勒体验中心举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闳、张念两位学者以“在一个物质世界创造人的生活”为主题,畅谈萨特与波伏瓦的思想及生活。

《告别的仪式》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记录了萨特晚年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思想所作的总结和回顾。前一部分以年份为纲,记载了1970年至1980年萨特生命最后十年的生活,写作依据包括波伏瓦每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萨特的亲朋好友处收集到的珍贵素材;后一部分占据全书约2/3篇幅,记录了萨特与波伏瓦之间的对谈。1970年代,萨特的视力每况愈下,使他的阅读产生困难,后来他甚至无法进行写作,这对重视创作生命的他而言是巨大打击。波伏瓦建议,采用两人对谈的形式,将萨特想要表达和梳理的内容记载下来,再将录音转写成文字。1974年夏天,二人一起去意大利旅行,在很多个炎热的下午,他们一次次的谈话最后变成了这本书的一部分。

对谈从萨特最熟悉的写作领域开始,从中可以看到,萨特从小就立下写作志向。除此之外,谈话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日常生活,比如萨特会讲到自己喜欢吃和不喜欢吃什么,并由此谈及其中的哲学理论,对喜爱他的读者而言也将是新的内容。不过,占据对谈主体的依旧是萨特最为关心的抽象概念。

口述谈话的形式,使得这部著作比萨特以往的作品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从波伏瓦的记录和后文的对谈中,也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这对全世界最有名、最神秘的伴侣相处的方式,解答围绕他们的诸多疑团。对喜欢波伏瓦、喜欢萨特的读者来说,这些对谈的内容,能帮助读者深入解读、理解两人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以及平凡的日常相处之道。

“我的心理状态和我的青春期突然间有了一个切口,这个人和她的书像一个支架,成为了我的伙伴。”张念的开场白关于她与波伏瓦的相遇。她自述,19岁时的自己是一个脑袋中充满怪念头,对世界、爱和婚姻有着许多奇思妙想的女生。那一年,她在书摊上买到了波伏瓦的《第二性》,阅读后的兴奋感令她至今难忘。“我觉得在世界上不再孤单了,我遇到了一个精神伙伴,如今我已到中年,这个精神伙伴依然伴随着我。”张念形容波伏瓦的《第二性》对她而言像一个亲密的对话者。在她看来,萨特和波伏瓦对于写作的理解亦是如此。写作和书籍是拥有生命的,它们作为载体,使人类的精神和心灵得以相通,并发生无可预料的化学反应。“我是通过波伏瓦才去阅读萨特以及他们的学说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形态同样关键,因为哲学不是概念,在存在主义看来,哲学是生老病死,是一个人的仇恨、背叛甚至情绪。正是经过这一切我去接近他们,他们成为了我真正的、亲密的、无形的朋友。”

出于一名文学评论者的谨慎,张闳初读《告别的仪式》时,曾对波伏瓦的写作立场持保留态度。他担心,作为萨特伴侣的波伏瓦会对萨特的生活有所掩饰。随着阅读的深入,张闳认为,恰是因为波伏瓦是萨特的密友、伴侣和支持者,她对萨特的认识更加近距离并且真实。“波伏瓦的表达力很强。萨特虽然不是我的同辈人,但在波伏瓦的记录下,我能真实感受到我们在同一个时空存在过,从长远来说,他与我们是同时代的人。”

“萨特老了,生病了,即将面临死亡。在处理生命和存在的问题时,这位哲学家回到了与普通人同等的位置上,拥有同等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哲学的术语和宏大的视角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读者可以非常亲近地感受他的痛苦。”在张闳看来,《告别的仪式》主题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它提醒着人们这个时代需要哲学,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关注、反省和深切的体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