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自称沪港人的他说,香港年轻人若多放眼内地市场,前途将无可限量|在上海的香港人③
分享至:
 (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2019-10-05 06:00
摘要:香港青年很优秀,具有国际视野。若他们能多多放眼内地市场,前途将无可限量。香港青年需要的,就是在内地实践的机会。

“香港的‘90后’新生代总被嘲为‘生存力不足’没有斗心的一代……不过,在我眼中却不一样。”在姚祖辉于2016年1月出版的《百炼成钢》一书开头,他写到,香港青年很优秀,具有国际视野。若他们能多多放眼内地市场,前途将无可限量。香港青年需要的,就是在内地实践的机会。在书中,姚祖辉还表示,自己想要为他们创造、提供这些机会,带领他们深入认识内地与上海。

翻看姚祖辉的简历,其拥有过的多个身份——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香港青年联会主席等,都带有“青年”两字。“20年多前,因为不懂国情、不懂沟通,我走了不少冤枉路。”姚祖辉说,现在我想为香港下一代做点事,希望能以自身经历帮助香港青年人北上发展,少走弯路。

“我是‘沪港人’”

1965年10月,姚祖辉出生在香港。虽在香港土生土长,他却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61年,他的父亲姚树声在香港创立销售钢材的万顺昌公司,成为香港第一家钢筋进口商。而上世纪40年代末,姚树声正是从上海去的香港。“所以,我一直自称‘沪港人’。”姚祖辉说。

与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人一样,姚祖辉对内地的了解开始得很晚。“我们这一代人,小学历史课不讲中国近代史,地理课本上深圳河以北就是一片空白。”他说,直到前往美国读书,关于内地的信息才越来越丰富,自己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也才越来越清晰。

1992年,姚祖辉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取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学成后回到香港接手万顺昌公司。此时的万顺昌只有约50名员工,主要职位均由家族成员出任。虽说每年营业额已经达三亿,但姚祖辉深感必须跳出家族企业的框框,才有出路。

姚祖辉深知香港市场的发展空间有限,只有大力开拓内地市场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1993年,万顺昌与上海宝钢成立合资企业。说到这,姚祖辉说起当年从香港前往上海宝山的“曲折”经历。“从香港飞到虹桥机场只需要两个小时,而从虹桥机场去宝钢却至少需要三个小时。”姚祖辉接着说,当然,现在四通八达的上海,早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

进入上海和内地后,万顺昌的发展如借东风。1994年,万顺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万顺昌身上的上海印记也越来越多,为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2003年,万顺昌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2014年,姚祖辉又将公司名称从“万顺昌”改为“沪港联合”。

一半学生没有回乡证?

“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港商北上投资成为潮流,很多人从中获利良多。”姚祖辉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开始像不少工商界人士一样投身香港青年工作,希望香港下一代同样能有“北望神州”的勇气与魄力。

姚祖辉把自己推动的青年交流活动分为3个版本。“1.0版本是较为单纯的参观游览,虽然难免走马观花,但对从未到过内地的香港青年来说,弥足珍贵。”他回忆说,2004年,他想要带3000个香港中学生前往深圳参观“世界之窗”。这是他第一次组织青年活动,活动形式类似于现在的一日“游学团”,计划早上从香港出发,晚上回香港。

然而,让姚祖辉意想不到的是,这次看起来很简单的活动,仅前期筹备就花了半年时间。“当我们向学生要回乡证号码办理手续时,赫然发现竟有一半学生没有回乡证。”姚祖辉说,这意味着他们从来没去过内地。而这件事也给姚祖辉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更加体会到推动两地交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2007年,姚祖辉出任香港青年联会主席,与香港年轻人有了更多交往。“我发现,很多人大学毕业后,面临找不到好工作的苦恼,又觉得香港空间狭窄、机会渺茫。”他说,资助香港大学生前往内地实习的计划浮上心头。从上海入手,他发起“沪港明日领袖实习计划”。先是香港大学,再逐渐加入岭南大学、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每年暑期,这些香港高校的大学生,都会飞到上海进行6至8周的实习工作。

姚祖辉认为,要促进香港年轻人对国家的认识,仅仅组织他们到内地交流考察还不够,还应该提供更多让他们到内地实习工作的机会,通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深入了解,真正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这是青年工作的2.0版本。通过实习,让香港大学生全方位感受内地的就业环境、职场氛围,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姚祖辉介绍说,实习计划的合作伙伴遍布各行各业,有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有中国最大的红酒进口商,有港资地产金融巨头,也有内地科技新兴企业。

姚祖辉说,香港青年主要面对“学业、就业、创业和置业”的“四业”问题,其中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他说,就业不仅仅是让年轻人打一份工,而是要帮他们增值,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在与内地合作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大的市场,可以为香港青年人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稳步推进的“沪港明日领袖实习计划”,正在逐渐显露成效。“我常常听到他们因为拥有内地实习经验顺利就业的消息。”姚祖辉举例说,有一位念传媒专业的男生,参加实习计划时被派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从一线采访到后期剪辑学得很辛苦,毕业时到香港TVB(香港无线电视台)找工作,对方对他的内地实习经历很感兴趣,确认“有学到真本事”后迅速递出了合约书。

“谢谢上海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祖国的发展”

至于青年工作的3.0版本,姚祖辉介绍说,就是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并尝试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影响下,香港年轻人的创业意愿也日益高涨。“可是,现在不少香港年轻人一说到创业就是开茶餐厅,眼界未免太浅。”姚祖辉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多数香港青年没能看到内地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潜力。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也在打造‘双创’引擎。上海拥有如此多的独角兽公司、人工智能企业,在沪港合作的大舞台下,会有很多香港的大学生来内地、上海择业创业。”姚祖辉说。

这些年来,姚祖辉运用自己积累多年的人力、物力等,支持香港青年来内地交流、实习等。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这种投入也许并不符合成本效益,不过,姚祖辉却说,身为一个心系香港的“沪港人”,这种投入是义无反顾的。“很多往返沪港的大学生告诉我,谢谢上海让他们有机会看到祖国的美丽,看到祖国的发展。这些学生告诉我的故事,是我最大的享受。”姚祖辉说道。

近些年,姚祖辉又把覆盖范围扩大到香港的中小学生。从“东方之珠”到“东方明珠”,在今年7月上旬举办的“沪港同心”青少年考察交流活动中。来自香港17所中学的近500名中学生就与上海中学生结对交流。他们走访科创企业,参与乡村游园会和农业互动体验,欣赏古陶、皮影、书法、撕纸艺术等传统手工艺,既看到了上海的繁华与活力,也领略到了融贯中西、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

对于香港青少年而言,到内地交流参访、实习实践是开眼界、长才干的平台,也是探索未来发展可能的良机。姚祖辉表示,“希望同学们在交流中做个有心人,多看、多交流、多积累,未来敢闯敢拼,勇于圆梦,为祖国发展、为香港发展发光发热。”

栏目主编:洪俊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