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老人不出小区也能办理长护险,上海长宁试点“一网通办”向居民区延伸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9-09-23 17:54
摘要: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中的187项社区服务,有150项列入了北新泾街道的“零距离服务清单”,覆盖全部15个居民区,月均预受理量达330余件。在建设智慧化社区的当下,让居民办事少跑腿,减少地点差和时间差带来的不便,“人工”和“智能”都缺一不可。

今年66岁的沈蕙萍阿姨没想到,自己居住了15年的小区,不仅成为上海首批“人工智能社区”,就连医保就医记录册、老年人长护险这些往常要东奔西跑才能办的事,如今也能在小区办理。

在新泾六村小区刚落成不久的“乐爱家”居民活动中心,一楼大厅里“AI+社区”的字样分外醒目。今年4月,上海发布全国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入选,新泾六村建设中的社区活动中心成为布局人工智能应用的试验场。8月,正式投入使用的中心却第一时间迎来了一个“人工”岗位,长宁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一网通办”的居民区延伸点,接入了这个智能化的社区公共空间。

“乐爱家”居民活动中心

截至目前,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中的187项社区服务,有150项列入了北新泾街道的“零距离服务清单”,覆盖全部15个居民区,月均预受理量达330余件。在建设智慧化社区的当下,让居民办事少跑腿,减少地点差和时间差带来的不便,“人工”和“智能”都缺一不可。


AI社区里的“人工摊位”

工作日下午1时30分,沈蕙萍走进“乐爱家”居民活动中心。这次她的“目的地”并非常去的卫生服务站,而是一楼大厅新搬来的一张长桌:桌上的指示牌写着“一网通办咨询服务”,接待沈阿姨的是身穿制服的“80后”办事员吴雪明。

“阿姨侬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我要帮我老伴办理长护险,我们两人的身份证都带了,要怎么办理呢?”

听闻沈蕙萍的诉求,吴雪明拿出一张长护险登记表,空格处待补充的是申请人和代办人信息、家庭医生信息、评估时间与类型等基础内容。沈蕙萍仔细勾选空格后,吴雪明接过她递上的身份证放置在读取机,在系统后台依次输入沈阿姨方才填写的信息,点击保存,当场就打印出了确认单。

“您确认无误签字后长护险就申请完成了,按照您选的时间会有第三方机构定期上门评估。” 吴雪明还向沈蕙萍“科普”,评估后不仅有电话通知,居委会也会将纸质报告送上门,沈阿姨与健康护理员联系,就有专门的护理服务送上门。

听完小吴这番话,临走时沈蕙萍看了看手表,还不到下午2时。不用带户口本、医保卡这些“贵重家当”,甚至都没跨出小区大门,就第一次完成了长护险的办理。“想不到会这么方便,真的太好了。”


老人不用乘地铁办事了

吴雪明(左)指导沈蕙萍填写申请表

今年8月,新泾六村“乐爱家”居民活动中心开放,今年2月起接入小区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延伸点,也跟着居委会办公室一同迁入了“乐爱家”,以“一网通办咨询服务台”的新身份亮相。

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仲莫测介绍,服务台开放时间与居委会同步,每日8时30分至17时都有居委会干部“坐镇”,就连周六、周日也有社区干部轮流值班。今年中秋节刚过,服务台还迎来了“新伙伴”,一台自助政务服务机和一座智能文件柜。每天晚上10点活动中心“打烊”前,居民都能到这里在线填表、递交申请,纸质材料放进文件柜,第二天就有专人来代收。

“上个月我第一次来,居委干部说这里不仅有医生帮忙测血压、看病、配药,还能办社保卡、就医记录册,还教我‘刷脸’进门,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一切都太新鲜了。”

政务服务自助办理一体机

让沈蕙萍感触最深的,是被多次提及的“少跑腿”。北新泾街道位于长宁区最西侧,有15个居委会共32个自然小区,其中大多数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居民中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高达38.5%。此前,居民办事都前往位于新泾一村144号的街道事务受理中心。但对居住在周边的老人来说,500米至1000米左右的步行距离,反而成为了“近在眼前的尴尬”:坐公交绕路,步行又需要近半个小时,腿脚吃不消。遇上材料不齐或是受理中心下班,这一趟就算白跑,还要再跑一遍。

沈惠萍告诉记者,此前她为了更新医保卡就诊记录册,专门搭乘地铁到江苏路附近的办理点才完成。

而今,新泾六村首次试点的“一网通办”社区延伸点,不仅解决了居民来回跑动的困扰,居委干部经培训后,也担当起咨询服务的角色,指导居民办事、使用一体机。

记者还注意到,位于新泾六村的这台自助办理机虽然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同类”外形相似,但屏幕页面和服务模块却大不相同,包含政务服务、个人事务、智慧党务、商务服务和法务服务,其中个人事务还包括三金查询、水电煤查询、证明开办等业务,无论是居住在此的居民还是在附近开办商户的业主,都能在这里就近办事。


能办事,不做“空架子”

新泾六村鸟瞰

长宁区地形狭长,北新泾距离政务服务资源集中的中山公园地区较远,加之辖区内老年居民较多,大量政务服务需求亟待在街道范围内消化。仲莫测告诉记者,去年大调研期间,街道受理中心梳理日常记录时发现,不少居民区干部也经常往办事窗口跑,帮居民代为咨询办事所需的材料、证件和最新的政策,甚至有人提出请受理中心办事员定期到居委会“开课”,让社工在解答居民疑问时回答得更准确。

让仲莫测记忆犹新的是家住新泾四村的一位老人,由于听力渐失,老人需要申请残疾证。在新泾一村的街道受理点交材料时,办事员发现老人还需到医院补充一项听力测试,老人听闻后默默离开了办事点。几天后,再次出现的老人手中已经拿着检测好的证明,此时居委干部已经同街道受理点商量好,之后的证件办理均由居委干部代办,老人听闻后当即就开心地笑了。

“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一网通办’系统,把要到区里、市里办的部分业务连接到居民区,这对老人会是莫大的方便。”仲莫测说。

新泾六村的政务服务办理机根据社区需求,设计了不同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系统

长宁区政府办公室政务服务工作负责人蒋慧芳告诉记者,基于上述因素,长宁区决定在北新泾试验“AI社区”的同时,将“一网通办”的人工咨询服务点也延伸至北新泾。然而,安装咨询台、自助机、接入服务系统并非难事,如何让延伸点像区行政服务中心那样专业化、常态化地运转,避免成为“空架子”,才是最大的难题。

新泾六村的居委干部采取的是“传帮带”的做法,由居委书记、主任和信息操作员等3人先接受街道受理点的培训,回到小区后再向其他社工“授课”。如今居委会7人都熟练掌握了热门社区事项的办理和高频政策的答疑,为居民换医疗记录册、报销医药费这些“小事”已经不在话下。“高频、简单、琐碎的办理事项在社区内消化,也为街道和区级层面的政务服务减轻了压力,释放了办事窗口的人力资源。”蒋慧芳说。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长宁区计划在全区推广“一网通办”居民区延伸点,拓展“零距离服务清单”,将政务、党务、商务、法务和个人事务等“五务”服务进一步向城市生活末梢延伸。

栏目主编:唐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