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市民的自律和守法意识值得点赞!施行一个多月以来,上海垃圾分类渐入佳境
分享至:
 (1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19-08-19 16:39
摘要:上海区域7月的无需餐具订单比6月激增了471%。

对于一件不方便的事情,一些人刚开始难免会有抵触。

但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大多数上海人却接受了垃圾分类这个“不方便”,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随之改变:原本出门几步就能找到垃圾桶,现在可能要走几分钟才到垃圾箱房;原本一个垃圾袋就能搞定,现在必须按类别分开“打包”;茶余饭后,大家总要聊起“这是什么垃圾?”……

做好垃圾分类,上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上海从此步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但良好的整体氛围背后,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是一部分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于全体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来自于所有生活在这座城的人们的守法和规则意识,来自于从前端垃圾收运到末端垃圾处置各环节运营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守法与自律“很震撼”

今年7月,上海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个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18171人次,但依法立案查处的个人案件只有74起。

社会各界遵守《条例》规定的情况也越来越好。《条例》施行一个月,居住小区问题发生率为11.2%,较第一周下降了20.8%;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问题发生率为39.8%,较第一周下降了26.2%。

城管执法检查    蒋迪雯 摄

“从结果来看,要为上海市民的守法意识点赞。”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表示。

杨行镇世华佳苑小区有500多户居民,租户中年轻的上班族、受雇的保姆、钟点工不少,他们属于推进垃圾分类阻力比较大的对象。

梅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严秀琴介绍,为将24个投放点并成2个,居委会提前向每户居民发放征询表,让他们选出心仪的投放点位和时间段。最终,投放时间定格在每天7时到9时、19时到21时。

居委会还允许部分作息时间对不上号的居民来登记,可错时投放。可一个月下来,居然没有一个人来登记。

严秀琴觉得奇怪,后来听别的居民说,投放时间既然是大家商量出来的,就要遵守。“没想到大家的规则意识如此强烈,很震撼!”

世华佳苑小区里的垃圾箱房,箱房旁的水斗,箱房下的排水槽,还有地砖下藏着的送水和排水管道,都是居民自己掏钱建的,为的是方便扔垃圾后洗手,也方便保洁员冲洗垃圾箱房,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68岁的志愿者杨庙贞也有相同的感受。

戴上手套,弄破袋子,当着别人的面,把剩饭剩菜和餐巾纸分开……这样的“言传身教”,杨庙贞本以为要坚持好几周。然而《条例》施行不到一周,居民基本都能自觉分类。“要是一直这么好,我就要‘下岗’了!”杨庙贞笑称。

《条例》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或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但如果没有自律精神,所有消费者都主动向商户索要一次性餐具,那么这项规定减少餐具垃圾的初衷就无法实现。

山间堂煨汤漕宝路日月光店的负责人说,他们本来也以为不会有什么效果,可一个月来,标注不要餐具的外卖订单量至少翻了一倍。来自饿了么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区域7月的无需餐具订单比6月激增了471%。

订餐平台向在线商户发送的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的公告    赖鑫琳 摄

星巴克漕河泾店店长董妍告诉记者,现在绝大多数顾客都能接受可反复清洗的餐具,不少人甚至自备了餐盒餐具。“大家都有这样的自律精神,垃圾减量就有希望!”

星巴克堂吃提供的金属餐具    赖鑫琳 摄

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上海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达标率从2018年的约15%升至今年6月底的32.5%。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就《条例》施行后一个月的情况来看,预计三季度达标情况还将进一步提高。


责任与担当“会传染”

“堂堂国际化大都市,连垃圾分类都做不好,多丢人?”对许多上海市民而言,国内外许多双眼睛都在看着上海,垃圾分类的成败关系到这座城市所有人的荣誉。

志愿者黄建明就是一个要“脸面”的人。今年7月开始,75岁的他每天甘愿5时30分起床,坐两辆公交,花上一个半小时到薛家浜路上的浦江公寓做志愿者;每天19时到21时的规定投放时间过后,他又要再花上一个半小时回家。

对他而言,这么辛苦做志愿者的初衷只有一个:“我从小就住在小东门,70多年了,最近才搬出去,我希望住在这里的人能做好垃圾分类,我想我的家乡干净整洁、漂漂亮亮。”

黄建明难得“抽查”一次居民准备扔的垃圾,“你看,我说的吧,肯定分好类了,挑不出毛病!”黄建明说    孟雨涵 摄   

这种责任感会“传染”,好多居民看到岁数这么大的爷爷每天要在垃圾箱房旁站足4个小时,都不好意思不分类。志愿者告诉记者,这个小区原本有9个垃圾投放点,本以为撤桶并点难度很大,可没想到实施“定时定点”才三四天,小区里乱扔垃圾的情况已基本绝迹。

一批孩子的暑假生活也随之改变。顾世元小朋友今年9岁,期末考试结束后,他跟着奶奶一起当起了垃圾分类志愿者。放暑假至今,他已经值了3次班,“这可比上补习班有意思多了!”

在孩子们的监督下,就连垃圾分类经验丰富的老阿姨也要“抖豁”一下

在虹远环境保洁有限公司清运员张祖连看来,7月1日以来的最大变化,是他负责区域内收运的干垃圾变少了——过去每天150桶到160桶,现在减少到140桶左右,这少掉的“干垃圾”正是以前混在里面的湿垃圾和可回收物。他十分感慨:“分类与否,大不一样!”

根据最新规定,上海的小区也可实施“不分类不收运”。可张祖连很有自信:“不太会发生,大家自觉着呢!”

收运员将分干净的干垃圾倒入垃圾压缩站内的大型周转箱    蒋迪雯 摄

居民越来越高的分类正确率,也鼓舞着垃圾末端处置单位的“士气”。7月以来,送往黎明有机质固废处理厂的湿垃圾,几乎没有一车因为纯度太差被拒收。

“市民参观后知道湿垃圾能发电,都说要回小区帮我们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分类的好处!”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华银锋兴奋地表示,日均可以“吃”掉约700吨湿垃圾的黎明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二期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将于2020年投产,这份自信是每一位热情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给的。

在建的黎明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二期    陈玺撼 摄

数据显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已基本形成,上海湿垃圾和干垃圾的日处置能力已基本匹配源头每天的产生量,不让任何一位居民分类的努力白费。


乐观与较真“造时髦”

垃圾分类又脏又臭,没点乐观精神不行;分类规则并不简单,不较真,也弄不明白。在这点上,上海市民充分发扬了乐观主义精神,还拿出了追求卓越的较真劲。

7时,家住航天新苑的张凤英踩开刚买的新垃圾桶,把一干一湿两个垃圾袋拎出来,向小区唯一的垃圾箱房走去。“我和老伴研究了很久,逛了好多超市,最后锁定了这款垃圾桶。”张凤英说,“多花些心思,再复杂的垃圾,都能记牢!”

张凤英用起新的垃圾桶    赖鑫琳 摄

上海在垃圾分类上的较真,从垃圾分类的查询次数上也可见一斑。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和上海发布合作的“生活垃圾怎么分”平台今年7月访问量已达1086万余次,是2月访问量的51倍。

随着市民个性化的“追问”越来越丰富,该平台近期完成了2.0版的更新。参与平台建设和维护的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严雪梅表示,虽然主要团队只有4个人,很辛苦,但看到大家在垃圾分类上如此认真,自己也似乎有了使不完的劲。

除了较真,市民还自创各种趣味方式来“包装”垃圾分类,让它变得时髦通俗。

“垃圾分类是学问,虽然我没你们嫩,但也不想老被问……”上个月,退休阿姨陈淑琴在小区里火了,因为她为垃圾分类写了一首说唱歌曲,别人一听就“拎得清”。陈淑琴说,她观察过小区里的年轻人,发现大部分都愿意参与垃圾分类,问题是有时候“拎不清”,所以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宣传,“好玩”才能听得进。

和活泼的上海阿姨相比,上海的爷叔们则相对内敛,但在垃圾分类上也毫不含糊。

“老爷叔”严幼馨听到妻子抱怨扔湿垃圾要破袋,用喝完的矿泉水桶自制了一款手持式湿垃圾桶,成了网红爆款。

“崇明工匠”蔡宏波发明了“语音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安装在垃圾桶内,居民直接提问,就能得到怎么分类的答案。这套系统还听得懂崇明话,对着它说“芦稷”,它就会告诉你“芦稷皮是干垃圾,芦稷渣是湿垃圾”。

蔡宏波介绍“语音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为了垃圾分类,上海市民很‘拼’,愿意接受尝试一切可以对垃圾分类有帮助的事物。”上海壹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管潘佳乐告诉记者,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市民,上海垃圾分类就肯定有希望。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文中未署名图片: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