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视频】市民深度体验医院核心区:看手术、“夹黄豆”中感受医学“硬核”与“初心”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金平 2019-08-06 09:03
摘要:“我觉得现在医院和我小时候印象里的医院不一样了,有些科幻的感觉。”来自复兴中学的高一学生小王很兴奋,“这么多高科技的设备、技术,让我们大开眼界。”

智能轨道物流小车在头顶上来回穿梭,运送标本和药品;急救指挥中心里,医生通过5G信号下的AR眼镜远程指挥急救;实训中心的高仿真智能生物模拟人能完全“复制”多种疾病体征表现;放射科内,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呈现的心脏立体图像跃然于屏幕上……

近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市民体验日”活动中,150余位来自虹口、松江区的市民和学生代表深入医院抢救室、ICU、手术室、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技能实训中心、放射科机房等医疗、科研核心区域,经历了一场特别的深度体验。据悉,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全面开放“医教研”三大类核心工作区并邀请百余位市民代表全面体验,这样的做法在国内属首次。

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此次“市民体验日”旨在增强医院透明度,构建新型医患沟通平台、和谐医患关系,为市民代表带来一场充满科技感、硬核力和温暖度的全面医学体验。

探寻医疗服务“最强大脑”,学生直呼“科幻”

“这是通过CT三维重建还原出的心脏立体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解剖形态和病变情况。”在市一医院虹口院区放射科内,十余位学生代表正围在显示屏前,兴致盎然地看着一颗徐徐转动的三维立体心脏图像,医院放射科医生正向他们介绍“CT三维重建技术”。这一功能可以对脏器、动静脉血管、软组织及骨结构等进行立体塑形成像,帮助医生更好地发现病灶,制定诊疗方案。

市一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介绍,智慧医院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智慧医疗,“目前,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放射科读片已逐渐开始落地,机器对图像的理解能力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利用深度学习对影像内容作检测分类和量化已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为此,医院逐步建立了放射影像、眼底影像、疾病病理等学科的远程智能诊断平台。同时,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对标国际、承载“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市一医院将智慧“医疗技术”“患者服务”“后勤管理”融入“智慧医院”,创新实践了一系列科技驱动的“智慧医院”项目。

在虹口院区急诊区域的急救指挥中心内,市民代表见到了目前沪上唯一的5G技术支持下院前AR远程急救指挥系统。就在不久前,沪上首例5G救护车院前—院内急救演习在这一系统支持下完成。急诊危重病科医务人员介绍,通过这一系统,急诊医生在救护车抵达医院前就可通过车载高清摄像头、AR眼镜等设备获得车上实时信息。救护车上急救人员佩戴AR眼镜后的第一视角影像会被即时回传至医院内的液晶显示屏上,使院内医生如同置身现场,毫无阻滞地进行视诊、问诊,从而将入院关口大幅前移,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流程的“零时差”融合。

走出抢救室,一阵轻微的机械运行声从市民代表上方传来,抬头望去,一辆辆长方形的小车在天花板上穿梭——这是医院的轨道运送小车,能在全院范围内运送药物、标本等物件。而包括小车在内的各项医疗设备全在医院的物联网智能后勤管理系统掌控之下,在5G+物联网采集技术支持下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使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实时运行状态了如指掌,大大提升医院后勤保障管理能级。

“我觉得现在医院和我小时候印象里的医院不一样了,有些科幻的感觉。”来自复兴中学的高一学生小王很兴奋,“这么多高科技的设备、技术,让我们大开眼界。”

模拟腔镜“夹黄豆”,感受医学科教“硬核力量”

如果说智慧医疗是医院的“最强大脑”,那科研就是医学的“硬核力量”。此次“市民体验日”除了开放医疗业务区域外,还首次开放了实训中心、临床转化研究院等“科教重地”。

在实训中心,高仿真智能生物模拟人能完全“复制”多种疾病体征表现;新一代的智能产妇模拟人则可模拟早产、难产、胎儿倒置等各种孕产妇复杂情况;心肺复苏模拟人能实时判断学员的CPR按压力度、位置并即时反馈。参观者中的学生代表还在实训中心体验了一把模拟腔镜操作,当拿惯了笔的双手拿起模拟腔镜,通过显示屏画面试图夹起一粒粒黄豆却不断滑落时,所有参观者都感受到了医学生从走出学校到走进医院的艰辛不易。

在松江院区的临床转化研究院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里,实验室负责人正向参观介绍实验室情况。市民与学生代表观摩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设备仪器,近距离“跟队”研究人员操作临床试验,了解了生物医学研究从样品收集、处理,到分子水平的研究、细胞水平的研究的全过程。当原先只能在课本插图上见到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纤毫毕现时,参观者不由发出阵阵惊叹。“我的理想是在将来能从事生物医药的研究工作。”已经填报了医学院校志愿的松江二中高三毕业生小钟说,这次体验活动更坚定了他学医的想法。

市一医院副院长钟力炜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之所以在体验活动中特别加入临床转化研究院这一站,是想让市民代表们在直观接触医疗业务场景的同时,也能了解一线医疗背后医学科研的巨大作用。医学的发展和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科研的不断突破才能让医学迭代更新。

78岁老教授诠释医学底色的“温暖初心”

医学亦是“人学”,注定有“人”的温度,正是这种温度使医院成为与众不同的所在,这也正是医学的初心。在重症监护室,市民代表们穿上隔离衣,戴上口罩、帽子,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查房”。虽然因为严格的无菌要求,市民代表们不能进入无菌病房,但是隔着玻璃,参观者依然能感受到医护人员对监护室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的家人也曾在重症监护室接受过治疗。”来自虹口区华师大一附中的小黄说,“我至今依然很感谢当时照顾我家人的医护人员。”

在眼科诊室,市民代表们见到了完全“一体化”的眼科诊室,患者坐在座位上不用移步,各类检查仪器可以自动依次移动到患者眼前,为其进行检查。每周五上午,78岁高龄的市一医院退休眼科专家张皙教授就会在这间诊室出诊。从医数十年,张皙教授依然保持着投身医学事业的初心。她曾说,自己退休后到医院出门诊的时间少了,患者不是每天都能找到她,如果不帮他们搞清楚病情,会有很多麻烦事。所以每次出门诊,她总要尽量向患者讲清楚病情。“对于年纪大的患者,解说要花很多时间,有时需要重复好几遍,直到他们能重复一遍才安心让他们回家。”张皙的事迹也让市民代表们心生感慨。让医学与社会实现同频共振,使从医之路不再是年轻一代的畏途,这正是本次体验日的初衷之一。

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冯运表示,本次“市民体验日”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旨核心,“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提升医院与医学温度、提高患者幸福感与获得感活动让医患双方更好倾听彼此心声,为有志于从事医学事业的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与沟通渠道,感受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中散发出的美好和温暖,为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助力亚洲医学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赖鑫琳 摄
视频制作:黄晓洲 沈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