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新药”追上了“钢铁”,上海制造动能转换是怎么发生的?
分享至:
 (4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煜 徐蒙 2019-07-23 16:28
摘要:去年全年,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产值与精品钢材制造还有50多亿元的差距,但从去年第四季度起,生物医药便开始逐月反超,到了今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产值超过精品钢材制造68亿元。

上海经济半年报刚刚出炉,一个细节令人关注:工业六大重点行业中,生物医药行业同比增长7.6%,产值达到634.95亿元,首次在半年度统计中超过了精品钢材制造。

 

今年上半年,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上海工业,面临阵痛。但阵痛之中,六大重点行业排序的变化,恰是新动能发力,接续传统动能下滑的一个标志。

 

“我们认为,上海像生物医药这样的行业,已经到了‘摘果子’的收获期。”一位在上海张江扎根20年的生物医药企业经营者对记者表示,当前上海需要顺势而上,再加把力,把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新兴产业的新优势释放出来。


动能转换的转折点

 

本世纪初,上海即确定了六个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分别是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和生物医药制造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截至去年全年,第一梯队的电子信息产品和汽车制造业年产值均在6000亿元以上,第二梯队的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和成套设备年产值均在4000亿元以上,第三梯队的精品钢材和生物医药年产值均在1000亿元以上。

 

20年来,生物医药的规模一直在六大重点行业垫底,虽然跑得很快,但个子总显得太小。它在上海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大,相比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真正发达的城市,规模能级差距很大。

 

新旧动能转换,有时就发生在不经意间。

 

去年全年,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产值与精品钢材制造还有50多亿元的差距,但从去年第四季度起,生物医药便开始逐月反超,到了今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产值超过精品钢材制造68亿元。

 

精品钢材制造仍是重点行业。近年来,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布局下,以中国宝武为龙头的上海精品钢材制造业通过改革创新和重组整合,能级和质量持续提升,去年还创造了利润的历史新高。但随着城市功能转型,上海钢铁业更多地将重心转向全国布局,在上海则坚定实施“瘦身增效”的战略。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汽车市场低迷的影响,今年上海钢铁产业产能下降,并不意外。

 

相比之下,生物医药行业正沐浴在朝阳下。2017年以来,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速不仅高于上海工业总产值增速,更是高于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增速——安永4月份发布的医药行业报告显示,2017至2018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低于5%,而上海的生物医药制造业则保持着年均约8%以上的增速。

 

近年来,钢铁、汽车等行业越来越受到刚性成本影响,市场需求剧烈波动,也让这些传统工业发展面临更大挑战。业内专家指出,生物医药行业受成本影响小,只要有持续创新投入就能产生持续增长,针对一种病的创新药,就能创造一个市场。“超过钢铁业只是一个转折点,未来生物医药行业在上海还有巨大发展潜力。”


如何看待“时间成本”

 

1996年,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落户张江,这是中国首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张江药谷”由此诞生。如今,“张江药谷”聚集了近10个全球顶尖制药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以及60多家估值5亿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点开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编制的“上海产业地图”中的企业和创新资源分布热力图,浓烈的红色显示,以“张江药谷”为中心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由浦东向浦西蔓延。

 

实事求是地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时间有些过于漫长。怎么看待这一新动能发展壮大背后的“时间成本”?

 

“我们调研发现,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具有技术门槛高、研发风险高、前期资金成本压力大、研发上市期时间长的特点。”浦东新区税务局总会计师王瑱分析。

 

全球经验表明,一个新药的诞生往往需要经历“九死一生”甚至“百死一生”的磨难。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企业1000强》报告显示,在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前10家企业中,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就占据约30%。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也历经大浪淘沙。“我们做企业的可以明显感受到,因为成本、土地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在上海扎根的生物医药企业几乎都是创新型企业。”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松涛认为,“如果企业在上海只做仿制药,肯定活不下去。”

 

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而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创新政策持续落地和精准发力,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例如,上海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加速了本土创新药的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医疗器械企业抢占市场先机;两票制、营改增、医药代表备案等制度则进一步规范了行业行为,提升了产品质量。

 

“如果企业研发的创新药上市成功,且为同类领先药品得到市场认可,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因此,帮助企业在创新环节上降低税费成本意义重大。”王瑱表示。

 

绿谷集团位于张江的办公室里,公司副总经理赵纯梅兴奋地打开一张Excel表格:“统计的时候看到减税效果真的挺激动的,没想到今年新增减税可以达到1亿以上。”据赵纯梅测算,2018年以来出台的15项减税新政中,有12个对绿谷制药的税负产生直接影响。

 

吕松涛透露,绿谷制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已经在上市审批中。“但对于一款新药来说,上市并不是终点,而是接受市场检验的起点,而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极大地减轻了我们的税负,增强了我们在新药刚上市阶段的风险承担能力。”

 

记者从服务“张江药谷”的浦东新区税务局了解到,除了像绿谷制药这样诞生于上海的民企,还有如第一三供制药、罗氏制药这样扎根上海的外资企业,以及三生国健药业等投资在上海的国有企业,都从今年的减税政策中获得了几十万元至几千万元不等的收益。


能不能更快一些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快起来”,另一大特点是投资的加快扩张。

 

  今年5月底,辉瑞普强全球总部正式落户上海,这是跨国药企首次在中国设立全球总部;6月,罗氏制药宣布,历时3年投资8.63亿元的上海创新中心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更早之前,总部位于德国的跨国企业默克去年2月也在上海设立了创新中心。默克中国创新中心第一批为期三个月的加速器项目刚刚在7月18日结束,入选加速器的六家初创企业在张江国际创新港进行了项目路演。默克中国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孙正洁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创新中心的项目将我们与中国初创公司紧密联结起来,获得双赢。”

 

跨国药企阿斯利康,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在中国率先上市一款全球研发、中国孵化并率先上市的一类新药罗沙司他。阿斯利康还与在上海设有研发总部的中国领先合同研发和生产企业药明康德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创新生物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将成为阿斯利康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首届进博会以来,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不止一次告诉记者。

 

紧跟外资企业脚步,药明康德在上海投资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工艺研发与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基地进入加快建设阶段;绿谷制药为创新药准备的示范性工厂即将投入生产;上海安必生有3款新药被纳入优先评审范围……统计显示,上海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范围已覆盖肿瘤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创新医疗器械、下一代基因测序等众多前瞻性领域。

 

“快而不乱”,是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至今的鲜明特征。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一方面开放度极高,不同所有制企业云集;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有序,跨国公司之间、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合作竞争关系。

 

“上海外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密集,这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在它们的引领下,本土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更具国际视野。”一位上海民营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说。

 

全球领先的一体化信息和技术型医疗服务提供商艾昆纬(IQVIA)研究显示,中国在2015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国家市场,2018年市场规模约达137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1.37%,预计至2023年,规模将达到1400亿-1700亿美元。

 

安永大中华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王海瑛指出,不管是从全球药品市场份额还是从未来增长看,中国都是跨国药企不容忽视且需要关注和聚焦的市场。而当下中国在药品供应端的改革政策,则将引领中国医药行业在未来形成一个有创新活力、公司有序的生态环境。

 

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企业已经有了共同做大蛋糕的强烈愿望,上海如何发力,将生物医药行业的新动能进一步激发出来?此前,上海提出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与“第二梯队”重点产业相当的目标。从目前看,要实现该目标,仍需投入更大的发展决心。

 

业内专家建议,生物医药产业的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人才,因此还需要继续在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方面做好配套保障和投入,同时要为投身新兴制造业的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积蓄发展潜力方面,专家指出,上海在引进相对成熟的企业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好科创板位于上海的良好契机,在前期通过产业政策、创投基金等支持手段培育一批可以借助科创板获得进一步更快发展的生物医药初创企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