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如何对待外国人”背后是“如何看待自己”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宰飞 2019-07-12 19:31
摘要:让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不再重演,我们需要平等看待本国文明和外国文明,本国人和外国人。

近日,山东大学给留学生配学伴的新闻引起争议。报道称,这所大学为每一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而且留学生多为男性,学伴多为女性。山东大学把学伴制度解释为“为促进中外学生学习而举行的活动”。而舆论认为,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受到“超国民”待遇的又一例证。

无论山东大学的初衷是促进学习也好,是热情好客也罢,1配3的学伴制度对留学生是一种特殊优待应该没有疑问。其实,特殊优待留学生的远非山东大学一家,也并非从今日始。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我刚到北京上大学时,男生宿舍是位于校外的一幢简易楼,窗户漏风、墙壁斑驳,房子的诞生年代看起来比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还要早一些。而留学生则住在校内像宾馆一样的留学生公寓,公寓一层还有一家不错的饭店。

不过,近年来外国人在中国的待遇逐步变得普通化,或者说“国民化”。留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住宿条件差别也不像过去那么明显了,这是大势所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大学优待留学生的学伴制度见诸媒体后,人们觉得尤其刺眼,舆论批评之声大作。

探讨如何对待外国人,其实也就是思考我们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

“外专”一词的变迁颇能说明这种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批外国人才来到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给予我们巨大帮助。这些外国人一律被尊称为“外国专家”,简称“外专。”那时候,在国人意识里,经历了百年屈辱的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

近40年来,中国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本土优秀专家不断涌现;而另一方面,人们发现,外专并非都具真才实学,他们当中不乏普通人。例如,在国内的英文媒体里,不少外国雇员从事着和中国同事相同的新闻报道工作,也并不比中国同事更资深。一位同行最近告诉我,他们单位几年前改口了,不再叫外专。现在叫啥?叫“外工”—— “外籍员工”的简称。

从“外专”到“外工”,看待外国人的视角从仰视变为平视。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国人逐步修正了自我定位,变得越来越自信。

这种自信有时会走到一个极端,变为自大。在一些自大者眼里,外国人就成了侏儒、胆小鬼。于是你常常能在网上看到:××国又被“吓尿”了,××国又“震惊”了。而我们自己则是“全面赶超”、“主体超越”。

如何对待他人,说到底是如何看待自己,中外皆然。半年前,发生过另一则关于留学生的事件,地点是美国杜克大学。这所大学的教授尼利给学生们群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标题为“应该思考的东西”。尼利在信中说,两名教职工向她抱怨,有中国留学生在学生休息室和学习区域说中文。尼利说,教职工“很失望”,留学生在公共场所说别人不懂的语言“很不礼貌”。她敦促学生在专业场合“100%说英语”。

和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一样,尼利教授也称此举是为促进学生学习。但她的邮件难掩美国人的优越感。在她的字里行间,美国是优于其他国家的,英语是优于其他语言的。而这其实只是一种幻觉。后来舆论批评尼利种族歧视,她随后辞去了杜克大学相关项目负责人职务。

让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不再重演,我们需要平等看待本国文明和外国文明,本国人和外国人。不要自我矮化,否则总会觉得别人高高在上,应该受到优待;也不要自我膨胀,否则总会觉得别人不如自己高明,应该俯首帖耳。只有平和待己了,才能平等待人。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