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中日关系真的要回暖了吗
分享至:
 (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木春山 2014-09-24 23:27
摘要:

经过1年多的外交实践和思考,中国决策层对中日关系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而在中日关系上出牌越来越主动。这种外交思路的部分调整,也是促成中日外长“缅甸会晤”的重要原因。

 

任何关注中日关系的人都不会否认,最近一段时间双方关系出现了回暖趋势。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安倍内阁成立近2年来,中国外长王毅首次与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晤面。这与一年前两人的“狭路相逢”简直是天壤之别。

 

去年7月,东盟系列会议在文莱召开。参会之余的王毅没有任何主动接近岸田文雄的意思。尽管媒体报道,岸田文雄专门带来中文翻译,在走廊里制造了与王毅偶遇的场景,但王毅只是与之握手,随后“擦身而过”。

 

一年后,依然是东盟外长与中美日韩外长扩大会议上,王毅与岸田文雄见面寒暄后,主动用英语说“再见”,这被认为是两人将会晤的暗示。此后双方一直会谈到晚上11点,岸田文雄被日本媒体发现从酒店后门离开。这才有了中日外长“缅甸会晤”的报道。

 

其实,梳理安倍上台后的中日关系演变可以发现,日本一直是要求中日举行官方接触的主动方,而中国则一直坚守钓鱼岛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为两大条件,始终“牵制”着日本的意愿。

 

自2012年底安倍上台后,针对钓鱼岛和历史问题的一系列举动,让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对周边外交更加忧虑,不仅对日方两个层面的接触意愿都予以拒绝,并且以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等为手段,来打击日本的“进取心”。

 

而安倍则变本加厉地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日关系在2013年全年几乎都处于一种剑拔弩张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不仅中日首脑会谈的大门被堵死,就算高级别官员之间的正式晤面也不具备条件。

 

 

但是,笔者注意到,就在中日关系恶化如此地步,两国都没有放弃改善关系的可能性。中日交往始终存在着官方和非官方“两条线”。它们互相依存和衬托,才使得两国关系不至于发展到擦枪走火的边缘。

 

在中国官方宣布不与日本进行高层会晤后,官方渠道的沟通通常带有隐秘色彩。对中国而言,这或许是为了照顾国内对日本不满的民众情绪。

 

去年10月日本媒体就报道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官员秘密访日,尽管中方没有公开确认此事,但外交部发言人确认中日外交部门之间“保持着沟通”。今年7月日本媒体又爆出日本负责亚洲太平洋事务的官员秘密访京,又为双方的外交协调提供了新的证据。

 

此外,非官方渠道相对于官方渠道更受瞩目。非官方交往成了关系改善的重要推动力。

 

今年4月,胡耀邦长子胡德平公开访日向日方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习近平对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视。胡德平访日之前,中国对外友协李小林会长也曾到访日本;胡德平访日之后,曾作为中国对日外交核心人物的唐家璇也出现在东京。他们与日方探讨的话题,都是两国关系如何走出低谷。

 

所谓有来有往。安倍方面也派出了诸多非政府官员来华“探风”。最近的例子是前首相福田康夫。习近平与携带安倍信函福田深谈良久。这也是一次没有对外公开的交流,但象征意义已很明显。

 

以上这些交往,其实是中日外长“缅甸会晤”作铺垫。换句话说,没有半年多来中日外交层级的密切沟通、没有民间人士的你来我往,中日外长级会晤也不会出现。正因为双方通过各种渠道探知了彼此的底线,认识到了存在进一步提升交往的空间和必要性,王毅与岸田文雄会晤才水到渠成,外界也才不会感到不解和突兀。

 

 

此外,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中国也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处理好中日关系。

 

2014年对中国最重要的外交活动是在京举行的APEC会议。北京是否欢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实际上成了一个难题。

 

从中日严峻的外交现实来看,显然不具备安倍踏上中国土地的条件。但是从外交礼仪来看,中国似乎没有拒绝安倍来华参加APEC的理由。毕竟APEC是国际会议,而不是中日双方的外交会晤。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安倍来华参加APEC会议,似乎已经不成为一个中日间讨论的问题,双方把接触的焦点,已经放到安倍来华会不会与习近平举行会晤的问题上。

 

按照王毅的说法,如果没有诚意,来不来都是形式。中方似乎也不愿意看到APEC被中日关系所左右,因而有必要探讨安倍来华对中国的利益影响。王毅与岸田文雄的会晤,其实就是中国主动且直接应对日本的一种手段。

 

 

其实,往大里说,从近2年来的中日博弈可以看出,经过1年多的外交实践和思考,中国决策层由当初对日本“国有化”钓鱼岛的愤怒、对安倍上台的疑惑,对日本外交政策右倾化的担忧,慢慢转变了外交思路。对中日关系的长远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日本的未来之路也有比较清楚的认知,因而在中日关系上出牌越来越主动,也越来越自信。这种外交思路的部分调整,也是促成王毅与岸田文雄“缅甸会晤”的重要潜在原因。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方提到的两个条件——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以及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应日本呼吁中日最高层级面对面会谈的要求。更何况不久前安倍的“左膀右臂”高村正彦来华,表达了如果实现中日首脑会晤,安倍任内不会参拜靖国神社的意愿,实际上认可了中方的需求。王毅与岸田文雄的会晤,也是中日双方“灵活外交”的体现。

 

在笔者看来,这次会晤,部分满足了日本一直希望的重启中日高层对话的愿望。但是距离日本希望习近平和安倍直接会谈,距离依然比较大,钓鱼岛问题恐怕很难让安倍轻易“让步”。

 

虽然可以从中日外长会上看出中日关系有回暖的趋势,但却并不意味着关系已经回暖。中日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外长会的意义就在于让双方更加冷静的思考,中日关系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