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B站变成了一个嘲讽流量明星的“战场”。例如蔡徐坤打篮球的视频就首当其冲被B站up主剪辑成各种怪诞视频,频频登上B站首页推荐、鬼畜区和热搜榜。一段名为“我是学搏击两年半的”恶搞视频一度高居全站榜首,目前播放量已达371.3万。而近日在苹果的应用商店(App Store)中甚至出现了一款以蔡徐坤为原型的游戏,评分被打到5星,其游戏说明为:“在鸡和炸弹的修罗场中,谁能吃鸡?”
这个从《偶像练习生》中走出来的饭圈偶像,在2018年着实圈了一众粉丝,成为不少迷妹心中的顶级流量小生。拥有超高话题度的他本已在饭圈如鱼得水,为什么却在B站、虎扑等平台上变成了群嘲对象?
一切都源于一段“打篮球”视频。
去年蔡徐坤参加节目时录制了一段自我介绍。在视频中,他称自己的爱好是唱、跳、Rap和篮球。在完成一段篮球秀后,他表演了一首SWIN-S组合《只因你太美》的舞蹈和Rap部分。谁也想不到,这段当时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视频却在一年之后突然爆火。
今年年初,NBA为了扩大市场、吸引新球迷,请蔡徐坤做形象大使。一些篮球爱好者坐不住了,原本互不相干的两群人,一夜之间站到了各自的对立面。有网友调侃,这是蔡徐坤和“直男”之间的战斗:“当他们黑鹿晗演技的时候,我没有跟风,因为我不会演戏;当他们黑吴亦凡说唱的时候,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会说唱;当他们黑蔡徐坤打篮球的时候,我要站起来了,因为我真的会打篮球。
随着事态发酵,B站上的恶搞视频内容开始与最初的嘲讽渐行渐远,甚至出现侮辱、低俗、暴力等内容。4月12日,@蔡徐坤工作室 发出律师函对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发出警告,称B站上存在大量严重侵犯蔡徐坤权利的内容,且点击量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十分恶劣。
对此,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吵得不可开交。一部分网友认为平台确实应严格管制视频内容,有底线、有下线:“业务能力不行,就该批评他的业务能力,然后不关注他,不讨论他,没有了热度,自然会淡出公众视野;而不是攻击他的长相、性别,甚至是骂娘。”
另一波网友则提出,流量偶像不该跨界体育,明星“才不配位”被Diss很正常。
被B站用户吐槽的不止蔡徐坤。因酷爱电音被成为“电鳗”的吴亦凡、因“锦鲤”体质而C位出道的杨超越,也不能幸免。他们和蔡徐坤一起,被一些网友戏称“B站三大水产巨头”。
被Diss,也能“黑转粉”
用视频将流量明星的失误不断放大,并质疑其专业实力,为什么会在年轻人当中形成一种潮流文化?
2018年,吴亦凡经公开与虎扑论坛交战多次。因一段拉面的freestyle,吴亦凡被虎扑网友讽刺创作能力不佳,因此掀起了一股全网创作热潮。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创作歌词,表示自己的写词功力可以吊打明星。去年底,吴亦凡的粉丝为其新专辑在美国itunes榜单上刷榜,最终超过全美音乐奖和格莱美最佳流行女歌手获得者Lady Gaga等成为榜单第一,这一做法也惹来不少网友嘲笑。然而一年过后,吴亦凡靠着自黑的勇气和幽默创作一首《大碗宽面》成功翻身,很多虎扑用户又直言对他“黑转粉”。
去年夏天,因“创造101”爆火的杨超越也没有躲过网友的疯狂追击。按网友的说法:“靠着数拍子、幼稚园的舞蹈和爱哭的人设,到底是怎么做到C位出道的?这个节目宣称要选出中国最好的女团,她有什么能力来当这个最好二字?”连王思聪都在节目播出后实名Diss她:“杨超越的出道是侮辱了其他人。侮辱了她们的努力,她们的汗水,她们的业务能力。”然而事实是,人们对她关注越来越多,她的人气也越来越高,甚至成为全网求好运的“锦鲤”。
野心和能力,需要匹配
“偶像养成”的快速发展,让不少年轻人产生自己也可以凭借一张脸吃饭的错觉,毕竟在网上,颜值即正义、流量是主流。
知乎网友@陆海天 认为,蔡徐坤就是一款“中国制造文化产品”。“就像披头士、皇后乐队、U2乐队一样,蔡徐坤也是一个IP,是一个文化产品。它的诞生是中国模仿世界主流模式搞出来的一个本地化IP。”随着对日韩两国造星的模式借鉴的深入以及资本运作的加强,我们也终于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本、经验和人力支持。“相比于吴亦凡、鹿晗出口转内销的模式,蔡徐坤是完全的中国制造,是这个模式诞生地最大赢家之一。”
但如果流量明星不甘心只在饭圈成名,想要的更多,那么没几把刷子Hold住的话,是会有被群嘲的风险的。这就好比一个偶像艺人平时安分守己,上综艺、拍IP,在社交网络上发发自拍卖萌,被接受且有一群粉丝簇拥,这没问题。可突然有一天拿到一个“最佳男/女主角”,通稿刷屏还乱吹演技,这就开始暴露了自己的短板,也就是“才不配位”。在互联网时代,爆火的门槛可能不高,但是要配得上掌声和称赞,“才华”的门槛却不低。野心和能力,是需要匹配的。
而“才不配位”往往是流量明星的通病。网友@山风为岚 拿老牌明星对比:“我印象里,刘德华在35+的年纪还经常被媒体嘲讽没演技,他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摘掉‘偶像’的帽子,成为能力与名气匹配的存在。现在的流量明星太多太年轻,观念不成熟心智也软弱,获得了太多的舆论和关注度,收获太多名利。”
沦陷其中,还是突破自我?
今天,粉丝也影响着明星形象的塑造。给自家爱豆砸钱搞众筹、买断周边产品、逢演唱会必买票、当后援团募资……粉丝渐渐扮演起偶像“衣食父母”的角色。在这样的互动模式下,明星不再以自己的业务能力作为标签,转而不断强调自己与粉丝的亲和力,也就在所难免。
甚至粉丝还可能制约偶像的发展方向。他们理直气壮地要求爱豆要时刻保持帅气或精致,一旦爆出有恋情或接了颇有挑战的任务,就会有粉丝因为受不了偶像的完美度被破坏而决绝脱粉。在这样的压力下,流量偶像可能沦为粉丝们的提线木偶。知乎网友@笑忘歌 就感慨:“我反正觉得蔡徐坤挺可怜的,本身确实有一些底子,不至于那么不堪。但我很恶心把蔡徐坤这个符号推成全民偶像的资本力量,以及把啥能力都不突出的‘全不能’偶像捧上神坛的粉丝和跟风的粉丝,我们厌恶用不正当的营销手段反复在网络平台上刺激我们普通人,所以,‘黑’蔡徐坤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出道一年,蔡徐坤发行过若干原创歌曲,还在美国举办了自己的首场巡回演唱会,但仍然逃脱不了有关“流行”和“流量”的裹挟。在向B站发出律师函后的第三天,蔡徐坤被新京报推为五四青年的代表之一,他本人也表示标签与误解不会干扰到自己,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心目中新青年的标准是,不管生活中还是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能够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及热爱生活的动力。”
或许,蔡徐坤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一群被打上“流量”标签的明星。他们坐拥大量粉丝,也背负更多质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沦陷其中还是突破自我?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