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徐芳访谈 > 文章详情
【徐芳访谈】楚些:散文的边界及其他
分享至:
 (1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芳、楚些 2019-03-26 05:54
摘要:提要: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散文的边界缺乏明显的标识,所以相对比较开放……

向着审美性文章转换的中介点,即审美独立性,包含:形象、思想、审美张力


徐芳:散文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是说作为散文的文体特征究竟是什么?在当下的网络时代,“散文”全民写作与全面突破之际,是否应该将披着散文伪装的文字,从散文之中清理出来,以提纯文体?有人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又是实在必须做的事?可这又该如何去做呢?

 

楚些:2014年的时候,光明日报曾组织了一批文章,集中探讨散文的边界问题,我注意到,所取得的共识非常有限。关于散文的定义,散文的边界问题,一向如此,大家皆是各抒己见,而相切和搭界的地方较为稀少。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散文的边界缺乏明显的标识,所以相对比较开放。

 

某种意义上,散文是唯一一个沿袭文章概念的文体,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散文发展到今天,既包容审美性的文章,也吸纳实用性的文章,很多新兴文体和边缘文体,比如微博文章,企业或公司软性推广的文章,公号作品等,一旦具备了某种审美独立性,都可以纳入到散文的范畴中来。其中,实用性文章向着审美性文章转换的中介点,即审美独立性,包含如下因素:形象、思想、审美张力。

 

有人曾说过,诗歌是一个时代情感水平的标志,散文是一个时代智慧水平的标志。这句话与散文的文体特征看上没有关联度,但可以作为一个注脚而存在。

 

我理解的散文的文体特征分内外两个层面,形制多样、结构自由、真实性这三个要素为外在层面的内容,精神个体性的鲜明则构成了散文文体的内在要素。所谓精神个体性,通俗地说,就是鲜明的自我伫立在文本之中。

 

至于全民写作的兴起,与互联网的茁壮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个好事情,不仅文化要下移,文学也应该下移,民间和基层的写作,其内容的健康与清新,将会冲刷所谓精英写作的朽气和僵化,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带来活力。因此,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至于,从中加以提纯,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当然,其可行性也较差,从海量的文章中打捞具备审美独立性的作品,几乎不可能。让其自行激荡、凸显、沉落,就像莫洛亚说的那样,时间是唯一的批评家,它可以使人们曾经觉得脆弱的声音,巩固下来。

 

变是散文的常数,而所谓不变就指向了文本中本真的自我

 

徐芳:随着时代、思潮的变化,散文的叙事,让我们更为常见的仍是变化;也许改变一般意味着进步,但有时也会表明某种程度的退步吧?就像我们时常说的一句话: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那就是变化……您认为这变来变去的散文文体中,是否存在一个永远不变的核心内涵?如果它变了,那散文也就不成其为散文,而成为其他别的什么?

 

楚些: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刘勰讲过的话。中国是诗文大国,诗与文两种大的文体,在历史的隧道中始终在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形制、体式以及审美观念和思想观念方面。就变与不变的问题,当代散文研究领域内的两位专家,王兆胜先生著有《散文的变数与常数》一文,谢有顺则著有《散文的常道》一文,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从大历史观出发,变是散文的常数,那么,有无不变的因素?在我个人的理解,还是有的,这个不变的内容就指向散文文本中本真的自我。庄子有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的表达,而《史记》众多篇章的结尾处,常见“太史公曰”的句式。《坛经》里有明心见性的言辞,李贽有童心说的阐发,王国维有“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判断。

 

费尔巴哈曾指出,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最高本质。

 

本真的自我一旦坦示,必有强大的感性冲击力的发生。那么,何谓本真自我的袒示?这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的一则轶事,如下:王长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茅山是江南的一座小山,海拔高度不到400米,为何能引发王长史天地悠悠怆然涕下的情思呢?那是因为,个体的本真内核在这一时刻訇然洞开,因此,歌与哭皆声情并茂。

 

散文中的自我很难装扮,更不易于造假,因此,本真自我的敞开与表达是不会改变的。

 

随着互联网写作的兴起,可能改变最大的是传播问题

 

徐芳:该如何评价当下网络上出现的“新媒体”散文,“小红书”、“照片”文体(也当然包括了散文体裁)……这是一种发展吗?还是一种突破?甚至是一种创新?或者我该问:散文在继承传统并转化传统,创造新语汇、新语境等方面,是否已走在创作的“康庄大道”上了?

 

楚些:新媒体散文这个概念,非常有限地在报纸上被人提及,然而语焉不详。新媒体只是作为载体,作为介质而存在,不能把发表在新媒体上的散文作品称之为新媒体散文,比如公号文章,文学论坛上的作品,博客文章等等,这些新的载体上的散文,就有一些观念陈旧写法老套的作品。

 

载体的变化,与文学作品的精神属性之间只有在特定时间段内,才会产生效应。随着互联网写作的兴起,可能改变最大的是传播的问题,其次是写作队伍基数增大的问题,再其次为阅读习惯的问题,至于散文的文体属性,依然稳定在相对的曲率之上。这一点,与类型小说对小说文体的冲击不可同日而语。

 

我专门通过百度查阅小红书,原来是个APP平台,借助短视频、图文,彼此分享各自的生活方式。对于小红书以及照片文体,我缺乏特别的关注,更谈不上深入的了解了。

 

直观上看,其间的文字处于辅助性地位,即使是近似审美个性表达的文字,其功能指向还是社交。进入微信时代之后,海量的信息先是通过文字向我们涌来,不过,文字信息很快被短视频所取代,抖音,快手的迅速崛起,短时间内集聚人气和现象,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视频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强调的是感官的冲击力,不过,来的快去的也快,而文学则是借助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五官感觉,其持久性和心理作用力,非常显著。狄德罗曾说过,没有语言的帮助,你几乎什么都记不住,而要准确地表达出文明感觉到的东西,语言几乎永远不够使。

 

不能因为社交功能的存在,就断言小红书、照片文体就是娱乐性文字。但也需要警醒的是,比如美颜相机遮蔽了人的本相,而小红书、照片文体里面的文字内容,是否是别一种形式的美颜相机?这里需要打一个问号!

 

另外,就对新词汇的吸纳而言,散文相对滞后,因为散文的语言系统,相对比较雅化,国内有很多方言区域,每一年皆会产生不少互联网新词,但这些对散文的语言系统的影响微乎其微,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散文作家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当然是理想之境,但即使抵达不了,也需要无限靠近

 

徐芳:对余光中先生,很多人了解、熟悉他,是因为那首著名的乡愁诗;但他也可以说深知散文的“三昧”,曾笑及:散文家必须目中有人,他和读者往往保持对话的关系,可以无拘无束,随时向读者发言。老派的诗人虽然也可以偶尔来一句“君不见”,而旧小说家也可以直接对读者叫一声“列位看官”……但不像散文家这么公然、坦然地面对着读者,因为散文家所说的是“亮话”,少用烘托、象征、反讽之类的技巧……您在散文研究中,着力捕捉的散文气,是否也有这种所谓“面对面”的发现?

 

楚些:余光中先生对散文的见解颇为精湛,他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今天来读依然受益。他所言及 “三昧”涉及到散文写作的立场、审美关系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所谓散文家必须目中有人,如同绘画中要求画家胸中有丘壑一样,目中有人,不是有人的形貌和故事,而是要有一份深厚的人间情怀,懂得爱、慈悲、怜惜、敬畏,面对自然和日常生活,有一份独特的深情在里面。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我而言,能够唤起用眼泪也表达不出的那样深的感情。这句话也许可以当做目中有人的最佳注脚。

 

因为散文作家目中有人,所以,再微小的事物,在其笔下也可以得到烛照,并闻见其辉光。这也意味着散文紧贴日常,烟火气十足,不像诗歌、小说、寓言、神话那样建构一个超越性的视域,而是在日常现实的场域内,观照出深情所在。

 

同时也意味着,在自我身体的内部,不独驻留着我自己,还有无穷的远方和远方的他们,当然,我也是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其中一部分。达到这个地步,就表征着散文作家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这当然是一个理想之境,即使抵达不了,也需要无限靠近。

 

与读者保持对话关系,是目中有人命题的一种延伸。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散文作家理应在作品中敞开自我,不虚美,不隐恶,不矫揉,不造作;另一方面,不可把读者当做被教育的对象,而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借助文本,开启找寻知音之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余光中先生也借助这句话告诫了散文作家,作家与读者之间,既非上下级关系,也非高低层次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关系。

 

把心交给读者的别一种说辞,实际上就是倡导一种平民情怀。应该说十七年文学时期的诗化散文路线及当下的哲理散文写作,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话语的高蹈及主体抽空的现象。读者并非是被教育的对象,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是审美经验共享者,他们获得共鸣的地方在于审美体验,而不是结论或者指导性学说。

 

说起平民情怀,这方面好的案例在哪里呢?汪曾祺先生就是一个,他的故乡高邮系列,活色生香,写和尚的生活尤其传神,家常的背后,其实有一种大慈悲在里面。

 

至于随时随地无拘无束地向读者发言,涉及到散文在语言传达上应趋近明白如话的境地,这一点,林语堂先生也有过类似的看法,倡导一种家常话的表达方式,倡导一种有温度的表达。

 

综合以上三点,散文作家独特的体温,自我的血肉,敞开的状态,明白如话的表达,这些因素熔铸在一起,就会形成特别的文气,而气韵一旦形成,那将是散文作家最具辨识度的因素。这方面,如果让我来推举典范性作家的话,比如来自河南的冯杰和安徽的胡竹峰等,这些作家的作品可谓气韵独特,自成高格,可以从中读到特别放松、随便、自如的味道。

 

有真性情者谓之有真境界,若再搭配上好味道,散文的宴席上,就会有珍品的出现了。希望这样的珍品越来越多,以飨读者,带去形而上的慰藉。

 

【嘉宾介绍】楚些,本名刘军,大学文科教师,现居开封。致力于当代小说、散文的评论工作。现主持《广西文学》散文新观察栏目,《奔流》评论栏目。

栏目主编:徐芳 文字编辑:徐芳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